[2017年整理]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11860 上传时间:2017-05-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地质灾害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7年整理]地质灾害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7年整理]地质灾害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7年整理]地质灾害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7年整理]地质灾害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地质灾害调查报告(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二 O 一一年度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第一章 调查工作概述一、矿井概况与矿界范围1、矿井概况:该矿于 2009 年经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领导组办公室以晋煤重组办发(2009)25 号文批准的兼并重组整合矿井,由山西吕梁离石区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和山西吕梁石州煤业有限公司两座煤矿整合而成,主体企业为山西楼俊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采矿许可证(证号:C1400002009111120041626) ;采矿权人为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地址为吕梁市离石区西属巴街道办袁家岭村;矿山名称山西楼俊

2、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经济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生产规模为年产 90 万吨,矿区面积 5.6138 平方公里,采矿许可证有限期自 2009 年 11 月至 2011 年 11 月,颁证机关为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主井和风井口,均布置在矿区中部地面工业广场内,主井口标高为+1062 米,为立井开拓,采用倾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主采 4#和 10#煤层,现采 4#煤层。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对该矿的基本建设进行了批复。地面办公楼、联合建筑和职工宿舍以及生产和生产配套设施正在有条不紊的建设当中,井下矿建工程也正在同步进行。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地质灾害调查报告22、矿山范围及交通概

3、况该井田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北约 12km 处的袁家岭村,行政区划隶属西属巴镇,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4551110759,北纬 373525373627。井田东南距离石区约 12km,井田内有西(属巴)茂(塔坪)公路通过,经西茂公路向东与太(原)临(县)公路相连。井田南距离(石)军(渡)高速公路约 10 km,南距孝柳铁路约 15km,交通较为便利,矿山范围由 7 个拐点连线圈闭,各拐点坐标为:重组后矿界拐点坐标表 表 1-154 北京坐标 80 西安坐标点号X Y X Y1 4164000 19507230 4163951.50 19507159.722 4164000 1951

4、1650 4163951.51 19511579.753 4163690 19511760 4163641.51 19511689.754 4162250 19509270 4162201.49 19509199.745 4162150 19508640 4162101.49 19508569.736 4162087 19508245 4162038.49 19508174.737 4163250 19507400 4163201.50 19507329.72开采深度:由 1280 米至 680 米标高。矿区范围面积:5.6138 平方公里。二、气象水文井田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属暖湿带大陆性季

5、风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暴雨,秋季雨水集中,冬季雪少寒冷,年平均气温 8.6-11.4,极端最高气温 38.1(1985 年 7 月 18 日),极端最低气温-21.7(1984 年 12 月 24 日)。年平均降水量 464.2m,雨水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地质灾害调查报告3多集中在 6-9 月份,年蒸发量 1766.2-2171.7mm。霜冻期一般始于 10 月上旬,终于翌年 3 月。风向多为西北风,最大风速 4m/s。最大冻土深度为 1m 左右。根 据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 GB50011-2001) , 本 区 地震 动 峰 值 加 速 度

6、 为 0.05g, 地 震 烈 度 为 度 。 历 史 记 载 附近 未 发 生 过 大 地 震 。 只 在 1829 年 4 月 (清 道 光 九 年 三 月 )离 石 发 生 过 5.25 级 地 震 , 震 中 位 置 为 北 纬 3730 , 东经 11112 。井田内无大的河流,但沟谷发育,属巴沟自西向东横穿井田,属巴沟两侧树枝状发育小的沟谷,这些沟谷旱季无水,雨季汇集洪水向东流入北川河,与东川河、南川河分别在离石区和交口镇汇集成三川河向西流入黄河,属黄河流域三川河水系。三、地形地貌本井田属吕梁山系,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侵蚀地形,为强烈切割的梁峁状黄土丘陵,冲沟密集而狭窄,形态多呈

7、“V”形,与黄土梁、峁、垣相间分布。总的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后梁圪塔,高程为 1263.4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部属巴沟沟谷,高程为 973m,地形最大相对高差约 290.4m。四、地层岩性一、地层该井田位于河东煤田离石煤炭国家规划矿区中段的西部边缘,井田内大部为黄土覆盖,井田南部沟谷中零星出露的基岩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根据地表出露、矿井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地质灾害调查报告4揭露和钻探揭露资料,现将井田内发育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一.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 2f)区域地层简表 表 21地层单位界 系 统 组 代号厚度(m) 岩 性 描 述全新统 Q4 0-24 冲积层,

8、由亚砂土、砂层及砾石层组成上更新统马兰组 Q3m 10-58浅黄色,黄土状亚粘土及亚砂土。含大孔隙,局部夹砂砾层及其透镜体。常组成二级阶地及其丘陵顶部覆盖黄土地貌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 Q2l 15-140红黄、浅红棕色黄土状亚砂土。夹红综色古土壤层,其下可见钙质结核层,底部夹有薄透镜状砾石层,砾石万分单一,以灰岩为主。垂直节理发育。新生界上第三系上新统 保德 组 N2b 4-122底部为灰白、浅红色砾岩,砾石成分为片麻岩、石英砂岩、石灰岩组成,砾径 5-10m,钙质胶结,上部为紫红色及棕红色粘土及砂质粘土,夹薄砾石层及钙质结核铜川组 T2t 221-341下部为灰绿、灰黄及灰红色长石-石英砂岩

9、为主,夹薄层泥岩,砂岩含磁铁矿条带、钙质结核等,上部由灰红色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泥岩及 1-2 层凝灰岩中统二马营组 T2er 429-519中上段由紫红、灰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及薄层泥岩、砂质泥岩组成。下段为灰绿色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及砾石透镜体,顶部为紫红色砂质泥岩和尚沟组 T1h 92-164紫 红 、 砖 红 色 砂 质 泥 岩 、 泥 岩 夹 浅 红 色 细 砂 岩 , 局 部 含 数 层钙 质 结 核 或 透 镜 状 淡 水 灰 岩 层中生界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 T1l 330-410淡红、砖红色细粒薄板状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紫红色砂质泥岩,砂岩中含泥质包裹体,具大型

10、交错层理,细砾岩中见有淡水灰岩层石千峰组 P2sh 99.5-203以砖红、鲜红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下部砂岩发育,上部以细碎岩为主,夹透镜状淡水灰岩上统 上石盒子组P2s 276-508下段以灰绿色砂岩为主,中段为紫红色、灰绿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与紫色泥岩互层;上段为紫色、葡萄紫色、蓝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夹薄层浅色长石泥岩下石盒子组P1x 60-116 灰-灰绿色砂岩、灰色泥岩及煤线组成,底部含煤线数层,上段为灰绿色中厚层状砂岩,夹砂质泥岩及炭质泥岩古生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P1s 33-88灰白-深灰色砂岩,灰黑色泥岩及煤层组成,含 2-5 层煤,其中 4 层煤可采或局部可采,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11、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地质灾害调查报告5上统 太原 组 C3t 70-117 由灰白色砂岩、灰黑色泥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含灰岩5-6 层,煤层 5-7 层,可采煤层 2-4 层。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石炭系中统 本溪 组 C2b 14-49由铁铝岩、粘土泥岩及泥岩、砂岩组成,底部为山西式铁矿或黄铁矿及 G 层铝土矿,向上为泥岩段,夹薄层砂岩及煤线区域地层简表 表 21 续地层单位界 系 统 组 代号厚度(m) 岩性描述峰峰组 O2f 128-147浅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角砾状泥灰岩为主,夹层状、脉状、纤维状隐晶质石膏,石膏带多赋存于中下部上马家沟组 O2s 112-254底部为泥灰岩

12、,局部含角砾,其上主要为灰岩及白云质泥灰岩与豹皮状灰岩互层中统下马家沟组 O2x 83-133底部为黄褐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及黄绿色钙质泥岩、泥灰岩,其上为灰岩,夹薄层泥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奥陶系下统冶里-亮甲山组O1y-O1l39-5581-93底部为黄绿色泥岩与竹叶状白云岩互层,泥岩一般为2-3 层,其上为燧石结核、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泥岩中含山西朝鲜早化石凤山组 3f 55-110底部为泥质白云岩,向上为厚层白云岩、泥岩及泥质条带白云岩,白云岩层位稳定,质纯,含五湖嘴虫及索克虫化石长山组 3ch 3-44 灰紫色竹叶状灰岩,夹薄层灰岩,汉高山-带相变为白云质灰岩,含王冠头虫化石上统崮山组 3g

13、 7-40 黄 绿 色 、 灰 紫 色 泥 岩 , 泥 质 条 带 灰 岩 和 竹 叶 状 灰 岩张夏组 2z 0-60 灰 岩古生界寒武系中统徐庄组 2x 0-69 以 灰 岩 为 主 , 底 部 为 粗 砂 岩震旦系汉高山组 Zch 510下部为紫红色砾岩及灰黄色砂岩,上部为紫红色砂质泥岩、泥岩夹砂岩,靠下部夹一层 1.2m 厚的安山质凝灰岩,含孢粉白龙山组 Ptlb 660变基性火山岩,由斑状、气孔状斜长石角闪岩、角闪变粒岩及千枚岩组成元古界野鸡山群 青杨树 湾组 Ptlq 480-1002下部为变质砾岩,含砾石英岩及石英岩等变质粗粒碎屑岩,中部为浅红色条带状石英岩状角闪变粒岩,上部为灰

14、黑色条纹、条带状钙质黑云母千枚岩,夹钙质石英岩及 1-2 层变基性火山岩山西楼俊集团担炭沟煤业有限公司地质灾害调查报告6吕梁山群 Arzll 4835-13035以变质酸性、基性火山岩为主,中部夹有泥质为主的变质沉积岩(石英岩、千枚岩、大理岩) ,顶部为巨厚层状的大理岩太古界 界河口群 Arzjh 500-700以云母片岩、云母变粒岩为主,夹各种大理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经受混合化作用较强烈埋藏于井田深部,为煤系之基底,区域厚度大于100m。上部 50m 左右为灰色、蓝灰色石灰岩夹浅灰或灰黄色泥灰岩,灰岩致密坚硬,较为纯净,多呈厚层状或巨厚层状,地表及浅部溶洞发育;其下 40m 段距为石膏带;再往下为深灰色石灰岩,富含珠角石,左旋螺等动物化石,属浅海相沉积。二.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 2b)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全组厚 24.0548.71m,平均 35.33m,通常底部为黄铁矿及铝土混生体。中上部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夹 1-3 层不稳定的石灰岩及薄煤线。三.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 3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