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181628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论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论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论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论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摘 要: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关 键 词:利玛窦;传教士;中西交流;科技与文化;西学东渐16、17世纪之交,欧洲的一批耶稣会士联翩而至,到中国沿海和腹地开展传教活动,与此同时,他们对西洋的科学、哲学、艺术作了相当广泛的翻译介绍。在这批耶稣会士中,利玛窦的名望最高,影响最大。长期以来,人们对利玛窦等人的在华活动评价不一。

2、赞誉者赋予其“圣洁的布道者”、“西洋文明的伟大传播者”等名号;贬斥者呼之为“西方海盗向东方侵略的先锋军”。本文试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在华事迹,来分析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历史贡献和影响。一、利玛窦生平及其传教的历史背景16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日益壮大,而伴随着是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引起了罗马教廷和整个旧教的恐慌。在此关头,以扶助教皇为宗旨的耶稣会成立,起而与新教相抗衡。为了从深得民心的新教那里争取群众,耶稣会十分注意培养博学的牧师,并大力向东方发展,向印度、东南亚、中国等地派遣了大批的传教士。利玛窦于1552年10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的中部城市马塞拉塔(Mac

3、erata)城,少年时曾就学于故乡的耶稣会书院,以后进入罗马神学院,1571年加入耶稣会。在研究神学的同时,他还多方请教,相当广泛地涉猎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1577年,利玛窦被派往东方传教,来到了西班牙里斯本。1578年利玛窦从里斯本出发,9月13日到达印度果阿,继续学习神学,并在果阿和柯枝的寄宿学校教授学生人文科学。1580年利玛窦被授予神职神父,他接到命令前往澳门,开始进入中国的尝试。当利玛窦进入中国大陆时,正值明代末年。这时的中国属于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东南一带已在滋长。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对于西洋文明,尤其是它的自然科学,已有一定的需要。如在天文历法方面,自元代以来

4、沿用三百余年的“大统历”差误颇大,需要重订;又因明朝内忧外患,兵力不足,急需西洋武器以增强武备。在这种东西方的时代大背景下,颇有学术造诣的利玛窦,肩负着罗马教廷向东方实行宗教殖民的使命,开始了在中国的行动。1582年利玛窦抵达澳门,次年9月与罗明坚进入中国,在肇庆建立了第一个传教驻地,利玛窦出版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图,并用中文和罗明坚起草了第一部祖传天主十诫 。 经过了几次尝试,利玛窦和罗明坚没能建立起新的驻地。罗明坚被教皇召回罗马安排教皇使节去见中国皇帝,而利玛窦和麦安东神父继续留在肇庆。1589年,经过多方努力,利玛窦得以被派往韶州,在那儿他建立了第二个传教驻地。1594 年利玛窦和中国的一

5、名被派遣到朝鲜边境的将军一起,初步尝试进入北京。但到达南京,又不得不返回了驻地。 1595 年利玛窦在南昌停留,在那儿建立了第三个传教驻地,并出版了第一部中文著作交友论 。在 1597 年利玛窦被任命为中国传教的主管。1598年利玛窦和礼部尚书王忠铭一起到达北京,但由于朝鲜战争而被迫离开。在1599年利玛窦定居在南京,并建立了第四个传教驻地。1600 年,利玛窦再次出发前往北京,但被抓住,关押到天津的城堡里,直到 1601 年。1601年,利玛窦作为欧洲使节被召命带进紫禁城。在那儿,他将一直拥有朝廷的俸禄,生活到临终。1610 年 5 月 11 日,利玛窦因病卒于北京,葬于北京阜城门外二里沟,

6、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皇帝允许了一个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安葬。二、利玛窦传入中国的西方科技与文化洞悉中国情况的利玛窦认为,要使天主教为这个封闭保守的国家认可接受,最要紧的就是和学术阶层相联系,通过对西方学术的推广,吸引中国儒生文人的兴趣,并给中国统治者和广大百姓以便利,来使天主教的影响播扬四方。因此,利玛窦不仅大量地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还将大量的科技知识传入中国,包括天文学、地理学和数学。对汉语的贡献利玛窦在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在许多领域有着开拓性的意义,甚至在汉语词汇的发展上,其贡献也是十分显著的。考察利氏著译,可查找出很可能是利玛窦著译中首见的而现在仍在使用的汉语词汇,如:北半球、北

7、极、地球、角、几何、上帝、圣经、圣母、纬度、阴历、子午线等。利玛窦所创造的这些词,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丰富了汉语词汇,而且对汉语词汇学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在天文学方面,当时中国人的观念还是天圆地方,没见过整个地球表面在地球仪或平面地图上表示出来,不知道用经纬度划分地球表面,也不知道赤道、热带、两极。利玛窦翻译了部分萨克罗博斯克的天球论,向中国传入欧洲中世纪的天文学。利玛窦著乾坤体义一书,把亚里斯多德和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介绍到中国。此外,还协助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修改历法,完成崇祯历法,至今沿用的阴历,仍是这个历法。在地理学方面,利玛窦是西方地理知识传入中国的始祖。这首先体现在他自刻和他人翻刻的10

8、多种世界地图中。对利玛窦而言,地图不仅仅是知识工具,而且是帮助思考和传教的渠道。在肇庆的教堂接待室的墙上挂着的一幅用欧洲文字标注的世界全图,使许多中国的官僚士大夫目瞪口呆:天下原来如此之大,中国并非世界中心,中国之外也并不都是蛮荒之地,而有那么多文明国家,传统的华夏中心论顷刻之间轰然倒塌了,这是一个重大的观念转变。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对当时的中国地图学来说是一次革命。他在地图中对各国的方域、文物、风俗作了介绍,使中国人眼界大开,弥补了对世界地理认识的不足。在地图制图中,利玛窦把16世纪中叶西方的平面投影绘图法引入中国。用这种方法绘图,纬线是平行的,经线是弧线的。利玛窦绘制、李之藻翻刻的坤舆万

9、国全图,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实地测量经纬度,引进新的地理知识,也是利玛窦的贡献,他可算是我国地理学史上第一个用西方近代科学方法和仪器实地测量经纬度的人。利玛窦第一次随王忠铭从大运河进北京时,曾测定沿途经过的主要地点的纬度。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有记述:“南京省的扬州,纬度32;淮安,约34;徐州,经充分测定为34.5;山东省的济宁35.67;临清37.67;北京省的天津39.5;北京整整40。这就纠正了那些只凭想象认为北京位于纬度50度的人的错误。”所测定的这些城市的纬度,与今天的测量结果相差无几。在数学方面,传入了笔算算法和几何学,这对中国数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此前中国主要是筹算和珠算,利玛窦和李之藻

10、合写的同文指算引入了一种新的算法,即笔算。这本书还首次介绍了“验算”方法,而这是中国传统数学中所缺少的。几何学上,对几何原本的翻译是其最杰出的贡献。点、线、面、直角等数学术语都是由这个译本首先确定下来的,一直沿用至今,并影响到日本、朝鲜等东方国家。利玛窦还将农业、水利、建筑和航海方面的机械装置介绍到中国。他把熊三拔带到北京,后者留给我们一部水利机械著作泰西水法。徐光启在他的农业著作农政全书中也采用了利玛窦提供的信息。利玛窦传入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学术界、文化界乃至朝廷和民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是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事业中最为大放异彩、最有价值的部分。从此,西方科技与文化在中国的

11、传播形成了一股潮流,直至雍正以后。三、利玛窦介绍给西方的中国文化知识与真实情况在介绍西洋学术的同时,利玛窦通过书信、著作与实物的形式,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文化知识和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真实情况,为“东学西渐”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其中集大成的是利玛窦生前根据日记写成的回忆录中国札记(原名为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或天主教传入中国史)。首先,他证实了前人的部分地理术语,有利于使欧洲人建立正确的中国地理观。马可波罗和后来的各会传教士都曾叙及东方大国Cathay(震旦或契丹),但欧洲人始终不清楚这究竟是何处。直到利玛窦到北京后,在北京的四夷馆里曾和一些穆斯林相处,从后者的口中,他得知中国又叫做契丹,才第一次

12、肯定了马可波罗所说的契丹就是中国的别名,契丹与支那同指中国。后来另一位教士鄂本笃的中亚之行证实了利玛窦的发现,并通过利玛窦的中国札记向西方世界公布。著名史学家何兆武先生对利玛窦的这一发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这一重大发现可以与亚美利哥维斯普齐之证实哥伦布所发现的新大陆并不是印度相媲美,堪称为近代初期西方地理史上最有意义的两大贡献。此外,在马可波罗行纪出现的“汗八里城”具体位置的疑问,也由利玛窦解开。他涌过对北京城市建筑及社会生活的观察,并作经纬度的实测,断定北京就是“汗八里城”。这些都有助于西方人更为清晰地了解遥远的中国。其次,介绍了地大物博的中国土地上的事物。利玛窦在中国札记里曾写道:“由于

13、这个国家东西以及南北都有广大的区域,所以可以放心地断言:世界上没有别的地方在单独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可以发现有这么多动植物的品种。”他把属于东方特色的茶叶、漆、屏风、纺织等事物介绍给西方人,也把中国的丝绸技术、印刷术等科技传播到了欧洲。除了介绍科技和产物,利玛窦还传播了不少中国的地理知识;他把许多中国城市和景点向欧洲作了介绍,如南京、南昌、长城、庐山、黄河等。再者,促进了汉学在西方的流行和发展。利玛窦是第一个直接掌握中国语文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把中国的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介绍给西方人,又编写了一本中意葡字典和一本中国文法,供欧洲人学习汉语之用。在中国札记里,他认为,四书五经是为着国家未

14、来的美好和发展而集道德教诫之大成,因而值得在欧洲推广。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来华传教士的译介活动,对16世纪欧洲“中华风”的流行,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启蒙运动中,伏尔泰、法国的百科全书派以及魁奈为首的重农学派也在不同程度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这些文化巨人所了解的中国文化,也大多是利玛窦等耶稣会士译介的,可谓影响深远。四、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影响和地位利玛窦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本意是为了移植宗教,结果却开出了科学之花。他作为传教手段带来的西洋学术,特别是科技方面,对中国明清之际的经济文化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丰富了中国当时学者的知识,开启了一部分中国先进人士的眼界。部分先进分子开始突破传统的思想方

15、式,致力于接触和研究新问题,从而产生了一个与宋明理学大相径庭的,以徐光启、李之藻为代表的明末清初的“西学派”。此外,明人为学以空疏著称,但到了明末清初时学风却经历了一场大转变,变为讲求经世致用的实学,下开有清一代的朴学,西方科技知识的传播不可不谓是其中的契机之一。利玛窦所开创的“西学东渐”带来了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在当今中国的学术界,几乎包括所有的学科门类,只要追溯它的发展史,都无法回避“西学东渐”的影响。“西学东渐”对中国科学(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地质学、测绘学、气象学、水利学、力学、物理学、建筑学等)、艺术(美术包括油画、铜版画和雕塑,音乐包括乐器、乐理、乐曲,还有园林艺术以

16、及玻璃、珐琅和鼻烟壶的制造工艺,等等)和人文学(伦理学、哲学、语言学、逻辑学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有些领域甚至是从无到有的开创性影响,这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此可以说,作为“西学东渐”的第一人和开创者,利玛窦堪称明清时期对中华文明贡献最大的外国人。同时,利玛窦又是开始正面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的第一人。他向欧洲全方位地介绍中华文明,从而成为西方引起“中国热”的先驱,也开阔了西方学者的眼界。正是利玛窦等传教士介绍到欧洲的中华文明,为欧洲的启蒙运动提供了营养。在大约两三个世纪的历史时期中,传教士成了垄断东西方交流的独家媒介;在这方面,利玛窦是功不可没的。五、结语如果利玛窦等来华传教士仅仅是单纯的福音传道士,那他们充其量只能充当历史时空的碎片;可由于他们在传播西方科学与文化的贡献,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影响了当时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因而,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