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管县体制案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179384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管县体制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市管县体制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市管县体制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管县体制案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管县”财政体制调查与分析据新华社信息杭州月日电(记者林楠胡作华)拥有多个专业市场、逾亿元年成交额的“块状经济”,给浙江带来了市场经济先发地区的美誉;在去年率先突破元大关、今年有望连续第年夺全国冠军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则见证着浙江居民在改革开放中获得的诸多实惠。在最近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名单中浙江个县市入选后,浙江的县域经济现象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识之士认为,在民营特色和块状经济这两大特色的背后,支撑浙江县域经济的一项“秘密武器”,在于这个省实行了多年的“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浙江县域经济普遍增强时近年末,在人们关注强县的眼光之外,武义县一个曾戴“贫困帽”的浙南山区小县,也在不起眼

2、地盘点着自己近年来的财政快速增长。“穷县”壮大的实践,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之路尤其有着说服力。据了解,继去年首次实现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后,今年前个月武义县又创下了新的高峰,已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完成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速为。上世纪年代初,武义县是浙江省个省级贫困县之一,到年代中,这个县财政还有万元的赤字。县财政局副局长程云庆介绍,年国家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后,浙江省仍然保持了分税制前的“省管县”财政体制。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基层政府培植财源的积极性,省里进一步推出了针对贫困地区的“两保两挂”政策,在县财政确保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确保完成政府职责任务的前提下,实行省补助和奖励与其地方财政收

3、入挂钩。也就是说,地方财政增长的越多,省财政补助奖励越多。如当年省财政给武义县的机动财力补助为万元,以后每年按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补助增长的比例递增,到年,这类补助已增加为万元。程云庆说,新体制让转移支付变得公开透明了,用足用活政策成为基层政府考虑的“头等大事”。随后几年,当地的经济思路不断明确,在财力分配导向上大力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并压缩办公经费,以安排资金用于技改、中小企业孵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等。年武义县出台政策,对每出口美元予以补贴分钱,当年财政支出万元,外贸出口的税收增长却达万元。据统计,年武义县出口交货值为亿元,到年迅速增长至亿元,今年月已完成亿元。在浙江,类似的县域经济增长“奇迹”

4、可谓是数不胜数。武义的“百强县”邻居义乌市,十年来财政总收入已从亿元增加到了亿元,增长了近倍。数字显示,年浙江省财政对个贫困和次贫困县的补助总数为万元,换来的是赤字亿元,“两保两挂”实施的年,补助额度是万元,个县当年全部收支平衡。到年,浙江省对个县的转移支付补助比年增加了近亿元,个县的财政收入增长达亿元。到年底,原先的贫困县已有个进入了财政“亿元县”行列。省管县:四两拨千斤浙江省财政厅厅长黄旭明认为,所谓省管县财政体制,就是县(市)财政和市(地)本级财政一样都直接同省财政挂钩,市(地)一级不与所辖县(市)在财政体制上产生结算关系。省管县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确定市、县(市)财政收入基数的前

5、提下,采取按行业税种以及按比例分享等规范办法,进一步划清省与市、县(市)政府收入来源,明确分成办法(包括固定上交、增量分成、税收返还),同时实行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财政政策:也就是“两保两挂”、“两保一挂”的政策。这个政策的核心是在“确保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确保完成政府职责任务”的前提下,实行省补助和奖励与其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增收额挂钩的办法。县级地方财政增长越多,得到的补助和奖励也越多。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用有限的省级财政补助,激发了市县增收的积极性。市县政府在组织收入、做大蛋糕的同时,必须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强化预算约束机制,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确保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因此,某

6、些地方出现的贫困县的“帽子”成了“宝贝”,舍不得脱掉的现象,在浙江完全不存在。到年,浙江省已连续年保证了教师、公务员工资,离退休人员生活费的按时足额发放。市、县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有的还可拿出部分资金搞建设,增加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保、低保、生态环境等投入,基本保证了改革、发展、稳定所需,促进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省与县市还实行增量“二八”分成,增收带来的大部分收入留归市县,使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到年末,全省财政总收入上亿元县达个(含宁波),地方财政收入上亿元的有个(含宁波),占全部县(市)的。各市、县(市)自我积累、自保平衡、自求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都大大增强。活水开源:省财政更有作为在市

7、县可用财力增加的同时,省里集中的财力也有较大的增加,并且这种增势成为一种主动性行为,省里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增强,转移支付力度增大,特别是在专项资金补助、预算资金调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反过来又推动了市县经济,尤其是欠发达市县经济发展与财政状况的改善,促进了地区协调发展。年,省对市县的“两保两挂”补助和奖励达亿元,“两保一挂”补助和奖励达亿元。近年来,浙江省财政通过实施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引导县域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年省财政一般预算内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亿元,年亿元,增幅达。与此同时,省财政进一步优化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结构,向三农、教育、社会保障等重点公共支出倾斜,去年安排用于支农、教育、科技、社会

8、保障等方面的事业发展支出共计亿元,比年增长。做强县域经济引发地方政府“省县制”探讨浙江省财政厅厅长黄旭明表示,浙江的“省管县”与其他地方的市管县财政体制相比,一个重要含义就是淡化地、市一级政府的财政职能,实行“省直管县”,相应减少了市级中间管理环节,有效地避免管理效率的递减。而且,这种体制还避免了市与县在发展空间的竞争中可能出现的“以大压小”情况,保障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我国市领导县体制全面推行是在年,主要是为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因此除了认为每一级政府都应该有与其相应的财政管辖权外,还有一种观点担心的是,“省管县”财政体制会限制地、市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对此,浙江

9、省经贸委副主任周日星认为,“省管县”的制度设计体现了我国市场化趋向的改革重在农村的思想。省管县财政体制有效地扩大了县一级的经济调控权,实质就是把改革开放的着重点放在发展县域经济上。实践表明,这一体制是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也是浙江省农村经济竞争力强、发展快的关键所在。他说,在市管县的体制下,一方面县的财政收入要多交一部分给市,让农民增加税负;另一方面从财政开支的角度看,市更多考虑的是城市本身的建设,市管县的制度本意是想发展城市来带动农村,但在很多地区却变成了农村“支援”城市而不是城市带动农村。因此,发展县域经济,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应该适时进行行政体制改革。一些财政专家指出,以“省管县”代

10、替“市管县”有助于避免三方面的矛盾:一是经济利益的矛盾。由于市县争利,市对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难有大的倾斜、扶持和援助,相反甚至要依靠县的“贡献”来投入市区建设,因而在财税分成、基建投资、开辟新的生产项目等方面市里常常优先考虑市区,有些新设的地级市每年还要县里上交市里一定数量的市政建设经费;二是行政管理的矛盾。在市领导县的体制下,市对县的领导是全方位的具体、直接领导,县的自主权缩小了。三是城乡关系的矛盾。在市领导县体制下,市政府的工作重心一般放在城区,特别是把发展二三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在城乡利益分配等方面难免出现不平衡。在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同时,浙江省在其他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实行县(市

11、)党政一把手由省委直接任命、管理的干部管理制度,总体上实行市管县的计划管理制度,但全省左右的经济强县(市)由省发改委直接管理等。其共同点都是弱化了市一级的管理,扩大了县一级的权力。浙江省经贸委副主任周日星认为,从浙江的实践看,实行省管县二级体制是必然趋势,但要先论证立法,后组织实施。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涉及到行政区划,事权、财权等的调整,关系重大,因此可先从政府的一些职能转变着手进行,如可以推广浙江的省管县财政体制、扩大县级经济权限的经验等。问题:1、 市管县体制存在哪些弊端与局限?2、 浙江省直管县体制获得了哪些有益经验?3、 省管县体制改革目前具备哪些有利条件?4、 省管县体制改革可能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