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活在别处》有感

上传人:我在 文档编号:91175702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生活在别处》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读《生活在别处》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读《生活在别处》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读《生活在别处》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读《生活在别处》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生活在别处》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生活在别处》有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生活在别处有感在微信群看到散文集生活在别处的学术研讨会,我立刻就心动了,只因为这个富有诗意特有感觉的书名。虽然我不认识作者,也没有读过她的任何文字,凭直觉就觉得是我喜欢类型作品,于是慕名参加了活动。何况有本地好多知名作家评论家老师的出席,我相信这是一本不一般的作品集。我相信我的感觉,事实证明我的感觉完全正确。许多读者就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从浩瀚的书海中选择出经典作品和自己喜欢的作品的。正如本书的作者所写:她也会凭着感觉选择自己喜好的作品。说到作者我觉得我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作为同龄的文学爱好者,我们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敏感脆弱的一面,当然也是嗜书如命,觉得时间经常不够用,觉得吃饭睡觉简直

2、就是多余和浪费,幻想人生如果只用来读书写作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也不断地买书藏书,直到家里到处都是书也不觉得满足,感慨拼其一生也读不了多少书。但作者是谦虚的,从她的作品里,谁都能感受到她的积淀和才气,不论是随笔还是散文小说,诗词经典语句都能信手拈来,好像无穷的优美语言都在她的心头嘴边,需要时就能如小溪般缓缓流出,那么自然贴切生动。可以说读她的作品就是对心灵的涤荡,来自生命的启示。尤其是书评更让读者看到了一般人在原著里难以体会到的深刻和寓意,也让读者感受到她丰富的内涵。不同的是许多人有过同样的经历感受,却没有她那么丰富的笔墨才华。我就是这样的一个,所以感受更深,当然惭愧也更多,作为同样的文学爱好者

3、,我与作者相差十万八千里。当然人没有可比性,我能想象到作者付出了多少的辛苦看书写作,多少年泡在图书馆。不过这一切她从来不觉得辛苦,在她看来,看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寻找;写作是一种倾述梳理,她享受这样的过程。正如她在文中提到的,看书的人比不看书的人能多活好几辈子,因为阅读可以经历不同的人生。我从这话中感受到她的乐观和豁达,这样的妙语随处闪现。这时我想到了她在小说和散文中写到,小说家把自己藏在了文字的后面,即使你读过他的许多作品,也不一定了解作者的一点脾气个性,但散文不一样,你只要看了她的散文,就能看到她的影子,比如张爱玲冷眼看人看世界;我也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到她的独特格调和气质,冷静沉着。这里我又想

4、到一个文人的特性爱屋及乌。喜欢人家的作品就禁不住喜欢作家本人,我也不例外。但我没有她的那种钻研精神,不仅吃了有营养的鸡蛋,还要了解下鸡蛋的母鸡是怎样的状态。她说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本身。她喜欢许多女作家,更喜欢经典名著,她对文字充满敬畏,尽管她看书特别贪婪,但思考特别冷静,对古今中外的作品她都有独到的理解和领悟,从来不盲目地崇拜什么名人名著,只是怀着探寻审视评判的眼光去看书看世界。正如她说看书其实也是自我寻找,写作是内心的自我需要,无关其它。我已经过了冲动的年龄,现在很少在短时间内看完一本书。但我拿到生活在别处时是两天看完的,看得很快但很认真,每一篇每一句都看过,而且对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5、的段落做了标记。如果说开始引起我兴趣的是那充满意境的书名,感觉真好的是研讨会的极高推崇和点评,那么最后打动我的是那一篇篇或深刻或哲理或睿智或让我感同身受的感悟和思想。说实话许多感动想法我也曾有过,但只是灵光一现就无影无踪了,有的终因自己的浅薄被搁浅遗忘。但在她的文章里,我彻彻底底体验了一把那种淋漓尽致的表达、至情至理的阐述,让我有一种他乡遇知音的欣喜。我喜欢她独到的语感和文风的格调,欲要手追心摹但心有余力不足,只能存向往之情。深感她替我也替许多人表达了很多东西,而且是说到心坎上的那种舒服熨帖,看完后有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妙和尽兴。她的文章不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味(当然是有品位,有味道)

6、;还言之有力。如我们都钟爱的谜一样的敖伦苏木,天马行空的联想。书中到处都是隽言妙语,让你看得忍不住拍案叫好。在小说和散文一文中她说:“从形式上看,散文像是在散步,不经意间随口道来,小说则像是摆好了架势,惊堂木一拍。”那情景马上就跃入你的眼前,特有现场感。几行字就能感受到她驾驭文字的能力,也能感受到她文风的魅力。她说散文贵在直接不隐晦,这也是她文字可贵的一面。她写到:亦舒和张小娴的小文章像少女的迷你裙,短得不像话。看到这句我忍俊不禁,觉得她也有趣得不像话。而这特点也正是作为作者最宝贵的写作素质。她有如此的情趣和心境,难怪她能写出那么多的优美生动的文字。最喜欢的是从书中走来那部分,不论写哪位作者作

7、品,都是信手拈来,一气呵成,灵巧自如,酣畅淋漓。套用她形容董桥的语言:真的是一种境界。正如她言:“文章的好坏,往简单里说,其实很好评判:可以一读再读,每次都觉得好的,就可算是好文章。”而读她的文章就有每次读都觉得好的感觉。好文章不仅意味深长,还好在遣词造句,字字珠玑,随处都有小浪花冒出,打动你感染你,给你惊喜,从而让你感到文字的魅力,阅读的乐趣,艺术的价值。她说叔本华的话正确得让人没有勇气去读。我再套用一下她的这句话来形容她的文字:好的让人没有力气放下。她对许多作家作品都能如数家珍,好像她和这些作者和主人公是朋友邻居一样,现在她又一个个介绍给我们,而且有她独到的方式和见解,不盲从不附和,觉得好

8、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她就是这么率真,也许这就是她。看她的文章舒畅过瘾,能引起有情怀的人的共鸣,这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做到的,这是具有生活阅历的人且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人才能达到的境界。她见多识广,评论恰如其分,描写活色生香。可以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傅雷说“艺术之所以成为人生的底酵素,只因为他含有丰富无比的生命力。艺术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模范,只因为他是不完全的人群中比较完全的一个。而所谓完全并非是圆满无缺,而是颠簸不破地、再接再厉地向着比较圆满无缺的前途迈进的意思。”生命从来没有完美无缺,人生从来不会完美无缺,这便是我们每个人奋斗的意义。正如约翰克利斯朵夫文中所描写的:“艰苦与战斗,不是挺平常的

9、吗?这是宇宙的支柱。”她在书评中深刻地总结道:“这是贯穿全书的主题,也是贯穿克利斯朵夫一生的主题,更是作者揭示给我们的贯穿人生的主题。”我想这也是她想揭示给我们的人生主题吧!我喜欢她那种对生活的深刻介入感,她如此描写张洁:直言不讳的表达,痛快淋漓地倾述,不矫情不掩饰不伪装,有一种柔软的豪气,坚韧的自持。散文最能暴露自己的秘密,这也是她的心思或者性格,我从她的文字里也看到了她也有张洁的气质:只要有理想就永远不会被打败。我觉得不论外人如何精准地表达也不如自己不经意地流露来的真实具体。那么还是用她在看下落不明的生活文中的一段来总结她吧,这样也许更到位更真实。“这个女子所拥有的已经不能用简单的才气所概括。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对等反抗,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对原则的坚持,对信念的不轻易妥协的坚守,对人性弱点的怜悯,在她身上如此丰富地聚合在一起,又如此情形激烈地表达出来,是一个完美的组合,相得益彰。”这就是作者吴建荣。叔本华说作家可以分为流星、行星、恒星。我觉得吴建荣至少是一颗明亮的行星,说不准还是一颗照亮未来的恒星,但绝对不是一颗一闪而过的流星。但到底是什么还是留给时间去证明吧!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生活在别处,感受她独特的文风、体会不一样的心路历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