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174550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型:一 名词解释 2*5 二 选择题(单选、多选)7*3 填空3*3 三简答(不能太简)4*10 四 论述 1*20第一章1、 经济区域的内涵及特征(内涵 构成 特征4个 要点+解释阐述)经济区域: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第一,依托于自然地理区域,但不等于自然区。 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一方面,经济区域离不开人类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人类的经济活动,无论处在何种发展阶段,也不管是从事物质生产、劳务活动还是知识创造,都要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第二,担负一定职能,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 经济区域具

2、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是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区域必须具备中心城市、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三个地域构成要素。第三,拥有一定的自主权益,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相对的自主权和区内各经济主体的共同权益是经济区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拥有相对自主权或区内各利益主体不能协调一致,都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域。第四,可能是行政区,但又不等同于行政区。 经济区域可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按同质性方法和集聚性方法把区域分成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二者的规划区。不管哪种类型区域,尤其是经济区与行政区重叠区域,其

3、行政区边界是确定的,但作为经济区的辐射、影响范围来说却是没有边界的,或者说边界是模糊的。2、为什么存在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是空间差异和历史演进的统一。第一,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包括了维度、经度、高度性差异第二,经济活动具有空间依赖性。经济活动都要依托于并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而且不同的经济活动对于特定的地域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第三,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有些生产要素对地表的附着性很强,在常态下无法自行流动;有些流动性很强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限制。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

4、动性,使得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构成了区域经济分异的物质基础。第四,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引致了要素的地域结合和特色经济的形成。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使多种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经济中心,经济中心通过自己的辐射作用,影响周边地区的要素组合,进而形成一个缜密有序的经济整体。第五,空间距离成本,是区域经济存在的又一重要基础。有空间就有距离,要克服距离就要付出代价,即空间成本。只要距离存在,生产要素的流动、集聚经济的形成、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总会付出时间和费用。因而,空间距离与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共同构成区域经济存在的物质基础。3、什么是同质区与极化区?

5、同质区(均质区)是根据区域某些重要因素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来划分的区域。极化区(也称功能区/节结区/集聚区)把经济区域看成是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地域空间。4、区位论包括哪些理论?代表人物是谁?各提出什么观点?主要内容?贡献意义?区位论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商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基础。区位论研究企业如何进行区位选择,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区位论基本宗旨:寻求人类活动的空间法则。 区位论理论代表人物观点主要内容贡献意义(一)农业区位论杜能在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探索合理农业的生产方式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依赖

6、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圈 孤立国6层农业圈,第一圈层为自由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集约的种植业,第四圈层为栅栏农业圈,第五圈层为粗放的三年轮作,第六圈层为牧业与粗放种植业第一个引入空间因素进行分析的学者方法创新理论前提:中世纪的生产和运输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理论模型与现实差异越来越大(二)工业区位论韦伯区位三角形运输费取决于运输距离,运输物品重量寻求吨公里最低点第一次运用“区位因素”概念,分类第一次提出MI=局部性原材料重量/制成品重量第一次提出运用等费线提出了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性没考虑社会工作方面的区位因素;梅指出一些工业分布不符合最低成本原则;对劳动费用分析不现实;

7、未考虑消费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三)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坦勒区域有中心,中心有竞争中心地与市场区相对应,市场区以六边形为最佳中心地等级体系:城市比级越高,相应的个数越少市场竞争的结果使中心地的腹地演变成了多个六边形正六边型模型人文地理学开创性研究;演绎法的经典之作,经验归纳加理论演绎突出贡献:为世界城市和区域规划提供方法论,原则假设严格,现实中难以成立;单纯考虑利润原则,没有考虑历史,社会和民族特点等因素;均衡的、静止的分析;只考虑区内力量的聚集,没有考虑区外、服务的情况(四)市场区位论勒施多因素变动分析的动态区位模型集大成者经济空间秩序把企业的生产区位和市场结合起来,把生产和消费放在市场中去

8、进行研究第一个突破了个别因素的静态的局部均衡研究较为完整的表述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和经济空间秩序第二章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联系与区别);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概念。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一般指的是经济规模的扩大,即经济产出与能力的增加、扩张;而经济发展,是指伴随并包括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与体制的变化。经济增长仅指经济“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是在经济“量”的增长的基础上的社会经济“质”的改善,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带来社会经济的进步,相反,不计资源成本、不惜社会代价的增长往往导致自然、经济、社会的严重危机。增长与发展又是密切联系的。首先,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

9、基础和前提,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只有经济增长了,社会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量增多了,才能为优化和改善经济社会条件提供物质基础,才会有经济的全面发展。其次,经济增长离不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优化、体制改善、社会公平带来的经济全面发展,又反过来为经济增长开辟道路,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保证,而没有发展的增长,则只能是“无效增长”。2、区域经济成长的阶段可以怎么划分? 罗斯托围绕经济起飞分析各个发展阶段,以主导部门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更替来标志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把人类社会的经济成长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

10、段、高消费阶段。现代区域经济成长阶段可概括为四个阶段:(一)起步阶段,即工业化准备阶段(二)起飞阶段,即工业化初期及其后的持续成长阶段(三)成熟阶段,即工业化后期阶段(四)提升阶段,即后工业化时期的新成长阶段传统的工业经济被新经济代替;区域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受到高度重视3、区域经济衰退类型及原因;区位性衰退 (河北省会保定石家庄,英国利物浦由盛转衰)资源型衰退 (英国北部某区,德国鲁尔区,我国东北)结构性衰退 技术落后 创新不足 人才流失 体制 (成都市东部,美国底特律)消聚性衰退 大都市城市空心化 产业空心化(20世纪初中期伦敦)4、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不考论述)区域经济增长的一般因

11、素:物的因素:资本 人的因素:劳动 效率因素:技术 制度因素:制度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自然条件和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随着技术进步,自然条件资源作用有所降低;重视资源优势发挥,但不要落入单纯的资源导向;许多地区经济发展不依靠自然资源历史基础,往往是特定区域所独有的条件人口,信息,技术,市场资本制度区域外部因素怎样对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要素进行分类?可复制/不可,可流动/不可,内/外部第三章(分析方法 概念)1、产业结构的一般分类方法有哪些?区域产业结构特有的分类方法是什么?如何划分的?(产业功能分类法及其内涵)产业结构的一般分类方法:(1)两大部类产业分类法: 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生产

12、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2)三次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3)农轻重: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4)国际标准(5)生产结构(霍夫曼分类):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其他产业(6)工业结构产业:一是轻、重工业分类法,二是轻、重、化学工业分类法(7)要素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8)技术进步程度: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9)产业功能:主导产业,辅导产业,基础结构产业功能分类,是为了考察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式,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的相对地位、作用和功能为标志,从产业链的角度对区域产业所作的一种划分。它将区域的全部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辅助

13、产业和基础结构,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三环同心圆结构。主导产业是区域内承担全国地域分工的专业生产部门,是区域经济的支柱和核心。辅导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于主导产业的协作配套产业,一般分为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侧向联系产业和下向联系产业四个组成部分。基础结构是为区域内的生产发展和生活供应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设施、机构的总体,包括生产性基础结构和社会性生产结构。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揭示区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区域经济与国民经济、区域产业与全国劳动区域分工之间的关系。2、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有哪些?(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和工业结构演进)一、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1、配第克拉克定理 由威廉配第

14、(William Petty)与科林克拉克(C.G.Clark)提出, 得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移动趋势的结论: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因而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附加值)的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 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反之

15、亦然。 2、库兹涅茨法则 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在佩蒂-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结构的演变规律,即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看是上升的,而劳动力的比重却大体不变,或只是略有上升。 第三,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中均呈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未必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同步上升,综合起来看,是略有上升且不是始终如一地上升。 库兹涅茨认为,引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对大多数国家而言,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都低于1,第二与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大于1。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呈普遍的上升趋势,而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变化则因不同国家工业化的水平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