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172745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篇一:建筑施工企业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肯定要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因此加强如下:建筑业职业病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粉尘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并能较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施工现场主要是含游离的二氧化硅粉尘、水泥尘(硅酸盐)、石棉尘、木屑尘、电焊烟尘、金属粉尘引起的粉尘;主要受危害的工种有砼搅拌司机、水泥上料工、材料试验工、石工、风钻工、炮工、出碴工、电(气)焊等工种。粉尘对人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当吸入肺部生产性粉尘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肺部组织发生纤维化病变,使肺组织逐渐硬化,失去正常的呼吸功能,即尘肺病。纤维化程度与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2、有关,当含量大于70可引起矽肺,当小于10可引起尘肺。通常情况接触矽尘5-10年后才发病,有的长达15-20年以上,也有生产条件极差,缺少防尘措施,1-2年就发病。矽肺是一种进行性疾病,一经发生,即使调离矽尘作业,仍可继续发展。常见初期症状是气短、胸闷、针刺样胸痛、咳嗽等。在施工现场防治粉尘污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1、高层或多层建筑清理施工垃圾,必须搭设封闭式临时专用垃圾道或采用容器吊运,严禁随意凌空抛撒。施工垃圾应及时清运,适量洒水,减少扬尘。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安排在库内存放或严密遮盖,运输时要防止遗洒、飞扬,卸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扬尘。2、施工现场应结合设计中的永

3、久性道路布置施工道路。施工道路的基层做法按设计要求执行,面层可分别采取焦渣、细石、沥青或混凝土,以减少道路扬尘。3、在规划市区、居民稠密区、风景游览区、疗养区及文物保护地区的施工现场时,应制定洒水降尘制度,配备洒水设备及指定专人负责。在易产生扬尘的季节,要洒水降尘。4、在大城市内工程施工应使用商品混凝土。确因各种原因无法使用商品混凝土时,必须在搅拌设备上安装除尘装置,方可进行现场搅拌,减少搅拌扬尘。凡设两台搅拌机集中搅拌,也必须安装除尘装置方可施工。5、施工现场使用的锅炉、茶炉、大灶,必须符合环保要求。锅炉有消烟除尘设备,茶炉用消烟除尘型或烧煤型,大灶用二次燃烧或烧型煤。烟尘排放黑度达到林格1

4、级以下。6、在规划市区、效区城镇和居民稠密区、风景游览区、疗养区及文物保护地区,严禁使用敞口锅熬制沥青。凡进行沥青防水作业的,应使用密闭和带有烟尘处理装置的加热设备。7、拆除旧有建筑时,应随时洒水,减少扬尘污染。8、市区和效区城镇区域内的施工现场,应自行对茶炉、大灶、锅炉的烟尘黑度按林曼烟气浓度图进行观测,并在组织检查时抽查。观测要求方法见该图用法说明。9、凡进行现场搅拌作业的,必须在搅拌机前台及运输车清洗处设置沉淀池,废水经沉淀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线或回收用于洒水降尘。10、凡进行现场水磨石工艺作业和使用乙炔发生罐作业产生的污水,必须控制污水流向,在合理的位置设置沉淀池,经沉淀 后方可排入市

5、政污水管线。施工污水严禁流出施工区域,污染环境。11、现场存放油料,必须对库房进行防渗漏处理,储存和使用都要采取措施,防止油料跑、冒、滴、漏,污染水体。12、施工现场临时食堂,用餐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应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加强管理,定期掏油,防止污染。2、生产性毒物可使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因子受到污染,被人体接触或吸收,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比如:铅、苯、二甲苯、聚氯乙烯、锰、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亚硝酸盐等。(1)苯中毒:苯又称香蕉水,是一种无色而具有特殊芳香味的易燃液体,建筑主要用于油漆、环气树脂、冷沥青、粘接、塑料以及机件的浸洗等。苯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急性苯中毒:施工现场由于防护

6、用品无效,极易发生苯浸入人体,它可积蓄于骨髓、脑、肝及脂肪组织内,造成中枢神经系统麻醉,神志丧失,血压降低,以至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慢性苯中毒:造成神经衰弱症候群,损害造血机能,呈现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者发生白血病(血癌)。(2)锰中毒:主要是焊工在焊接时发生锰烟尘(焊条中含锰10-15),施工现场空气中锰的最高允许浓度为/m3。工地简易焊接工棚,由于通风不良加之使用含锰量较高的假冒焊条,锰烟尘浓度高达/m3,(超出标准221倍),极容易发生急性锰中毒及慢性锰中毒。锰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中毒后要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导致神经衰弱症候群头晕、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震颤麻痹综合症;精神失常,不

7、自主哭笑;肌张力改变等。3、噪声:是建筑施工过程及构件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多种无规则的音调及杂乱声音。建筑施工现场主要的噪声于搅拌机、空压机、电动机、砼振动棒、钢筋加工机械、木工加工机械等;施工现场要求控制在85分贝以内,但实际建筑施工现场噪声均超标,达到95-100分贝。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长期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劳动,内耳器官会发生品质性病变,造成永久性听阈偏移,即慢性噪声性耳聋;同时,它能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恶心呕吐、神经性衰弱疾病及导致肠胃病和溃疡病发作。防治噪声的有效安全技术措施主要采用以下几种:1、施工现场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的

8、要求并制定降噪制度。2、凡在居民稠密区进行强噪声作业的,必须严格控制作业时间,一般不得超过晚上22时;特殊情况需连续作业的,应尽量采取降噪措施,做好周围群众工作,并报工地所在地环保局备案后方可施工。3、对人为的施工噪声应有降噪措施和管理制度,并进行严格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扰民。4、低噪声小区内的施工现场要进行噪声值监测,夜间22时后进行抽检,监测方法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424-90)对粉尘、有害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的防治,首先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安全学习,采用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提供合理的个体防护用品并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职业安全学习,以提高劳动者对

9、职业病的认识。要提高广大职工特别是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搞好职业性危害治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对参加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工作人员,应在进行入场教育同时,对其进行职业危害的安全技术教育,使他们了解基本的防护措施并执行正确的安全操作规程,正确认识所从事的作业可能对人体的职业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采取的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消除不必要的心理恐惧和麻痹思想,养成自我保护的良好意识。2、建立职业危害健康档案,定期检查。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为从事有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建立起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详细记录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

10、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篇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一、 管理职责:1、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2、为保证各参建职工的安全,项目分部统一购置职业防护用品,保障劳动者在职业劳动中免受职业危害因素对其健康的影响,对机体暴露在有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环境的部位,采用相应的防护用品进行保护。3、对防护设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防护设施正常运转,每年应当对防护设施的效果进行综合性检测,评定防护设施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的效果。4、对参建人员进行使用防护设施操作规程、

11、防护设施性能、使用要求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施。5、施工人员不得擅自拆除或停用防护设施。如因检修需要拆除的,应当采取临时防护措施,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向劳动者配发防护用品,检修后及时恢复原状。经工艺改革已消除了职业危害因素而需拆除防护设施的,应经所在地同级监管部门确认,并在职业健康防治档案中做好记录。6、对施工中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要求的防护用品。二、防护用品使用:1、防护用品分类: 根据防护用品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功能和作用,用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个人防护用品主要有以下五类:(1)呼吸器官防护用品类;(2)眼、面防护用品类;

12、(3)听觉器官防护用品类;(4)皮肤保护用品类;(5)其他用品类。2、各分部在使用防护用品时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选用的防护用品应当能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2)向劳动者配发足够数量的防护用品;(3)当与劳动者签订防护用品使用责任书。三、职业健康事故:1、事故报告:(1) 发生职业健康事故时,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2) 职业健康事故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3) 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瞒报、虚报、漏报和迟报。2、职业健康事故处理:发生职业健康事故时,各分部应当根据情况立即采取

13、以下紧急措施:(1) 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2) 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泄险;(3) 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4) 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5) 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6) 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有关材料和样品;(7) 落实卫生等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3、事故的应急救援保障:对可能发生有损职业健康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各分部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

14、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四、可能发生的职业病预防措施(一)接触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预防控制措施: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水泥等易扬尘的材料的存放处、使用处的扬尘防护,任何人不得随意拆除,在易扬尘部位设置警示标志。2、个人防护措施:落实相关岗位的持证上岗,给施工作业人员提供扬尘防护口罩,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3、检查措施:在检查项目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工人作业场所的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检查个人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每月不少于一次,并指导施工作业人员减少扬尘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二)电焊工尘肺、眼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为电焊工提供通风良好的操作空间。2、个人防护措施:电焊工必须持

15、证上岗,作业时佩戴有害气体防护口罩、眼睛防护罩,杜绝违章作业,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3、检查措施:在检查项目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工人作业场所的通风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8小时工作制,及时制止违章作业。(三)直接操作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伤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2、个人防护措施:机械操作工要持证上岗,提供振动机械防护手套,采取延长换班休息时间,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警示标志的悬挂,工人持证上岗,防震手套佩戴,工作时间不超时等情况。(四)油漆工、粉刷工接触有机材料散发不良气体引起的中毒预防控制措施: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作业区的通风排气措施。2、个人防护措施:相关工种持证上岗,给作业人员提供防护口罩,采取轮流作业,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