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91170644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课*诗三首我最愿生活在魏晋时代也许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魏晋就如一股怪异的风早就吹过,却让整个大地保留着对它的惊恐和记忆。不可否认,那是一方灵性的空间。没有虚伪,没有名利,没有言不由衷,没有虚与委蛇,有的只是飘逸的人格操守与风流的处世态度,无所羁绊而又真诚自然。魏晋没有“寿阳公主嫁时妆”,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魏晋只有一抹斜阳、一朵流云、一江春水和一群超逸的风流人物。“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那一方天地养育了那一批坦诚潇洒的风流人物。你可以陪伴嵇康在火炉边打铁,听着他高深的说教,对不远千里来拜访自己的人报以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不慕名利的质朴中透着至真至纯,他会使你认

2、识到,教养就是心胸宽广,不为世俗所绊。你可以到广武山下倾听那回荡在天际的叹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面对那楚汉相争的旧迹,你会感受到教养就是让心灵释放,去体验真实自然。你可以去学阮籍,驾一小车,没有方向地驰向远方,在天边留下自己的影子,你会明白教养就是面对生活中的苦与痛,能给自己一种放松。你可以骑驴上东平,体验一下那种被李白称颂的“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你会领悟教养就是在潇洒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魏晋时人用飘逸阐释了我心中的教养,教养不是虚伪做作,而是真诚坦直;教养不是尔虞我诈,而是光明磊落;教养不是恣意放任,而是自由洒脱;教养就是静静地生活,淡淡地思考,轻松地驾驭心灵,直到智

3、慧的高地,而永存是一种理性的美丽。如果选择,我最愿生活在魏晋时代。一、学习目标1了解五言诗的特点,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2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3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二、作者连线开启并繁荣建安文学者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4、。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宴唱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

5、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三、背景探寻 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反映在古诗十九首中,大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涉江采芙蓉就是抒写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2. 短歌行这首诗创作于宴飨宾客时,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本诗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周公吐哺,天

6、下归心” 即为明证。3归园田居(其一)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四、文体知识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无主名且无诗题的五言抒情诗,被笼统称作“古诗”,萧统从中选取十九首编入文选,并加上一个“古诗十九首”的题目。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约都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诗歌所表现的无非是游子思妇的情怀,间或也从

7、侧面反映出某些社会现实。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五言抒情诗已经成熟,它对建安诗歌的繁荣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历代评价很高,梁代钟嵘诗品将它列入上品,云:“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2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8、,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3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

9、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五、归纳整理(一)通假字契阔谈,

10、心念旧恩通“宴”,宴饮(二)古今异义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古义:感情深厚。今义:齐心。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义:多少。今义:一门数学学科。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古义:轻柔地飘升。今义:因留恋而不忍分离。(三)一词多义1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敲击、吹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击鼓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振动钟鼓之音 一种乐器2去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过去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离开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大江东去 往,到去为汉家除残去秽 除掉3归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附,归依守拙归园田 回到不图子自归 回娘家返璞归真 复归男有分,女有归 女子出嫁4绝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动词,断绝非能水也,

11、而绝江河 动词,横渡身怀绝技 形容词,高超绝有力而其害人焉 副词,极、非常5但但为君顾,沉吟至今 副词,只是但使龙城飞将在 连词,只要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副词,只管(四)文言句式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宾语前置句(五)文白对译一、合作探究涉江采芙蓉1诗歌开头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_答案诗歌开头两句展示了如诗如画的景致:风和日丽,女子荡着小船去采摘美丽的莲花,湖岸泽畔还有数不清的芳香的兰花香草。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芙蓉”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因芙蓉花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高洁、素雅、清幽的特点,所以诗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

12、爱情,给人以美的联想。短歌行3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4如何理解“明月”“乌鹊”等比喻?答:_答案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5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

13、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归园田居(其一)6诗中描绘了怎样的农村生活图景?这样的刻画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这几句描绘了恬淡宁静、安谧悠闲的田园风光。诗人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回到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这纯朴清新的画面,既是田园实景,又是诗人胸中真趣。7诗歌结尾四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答:_答案结尾四句由写景而写心,直接抒发回归园田的感受。“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