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注疏讲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165504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习录注疏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传习录注疏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传习录注疏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传习录注疏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传习录注疏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习录注疏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习录注疏讲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习录注疏讲稿书院群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今晚我给大家导读的是传习录注疏这本书。通过书目介绍,大家都已经了解到,这是一本介绍阳明心学的著作。随着国内掀起的阳明热,大家对王阳明的生平和事迹大概都已有所了解。关于王阳明和阳明心学的著作有很多,比如王阳明大传、王阳明全集,都非常好,传习录的注释和解读也有很多版本,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就曾经注解过传习录。现在各地和网络上也有很多学者在讲王阳明,很多朋友不满足于泛泛的知道,想更深入、准确地了解和把握阳明心学的精义,从而更有效地指导、转化和升华自己的身心境界和知行智慧。有鉴于此,我就想到了向大家推荐这本传习录注疏做为入手处。我为什么推荐传习录注疏这本书呢,主要

2、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学习阳明心学,传习录是最好的入口。传习录是王阳明死后,由他的亲传弟子们搜集并出版的,记录阳明先生给弟子们传习解惑的对话和书信的集子。传习录内容精炼,不是讲故事,也很少口水话,可以说都是干货,都是硬菜,每一段都很精彩,每一段都可圈可点;传习录形式活泼,言为心声,对话就是心和心的碰撞,透过文字体会进去,阳明先生的心和弟子们的心,跃然纸上,和自己的心互相碰撞,更容易擦出智慧的火花;其他的著作呢,王阳明全集内容是很丰富,就是太花时间,不适合用于指示门径,入门以后可以再探究其广博和精微;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也不错,更多的介绍王阳明的生平和事迹,大家有时间也可以读。但都不如

3、传习录精炼。第二,传习录各种注解版本中,我对传习录注疏情有独钟,因为对它已经手不释卷三个多月了。大家都知道,从2016年10月份,潭柘书院明心班连续开设了三期阳明心学专题班,每次利用当月月底的周末,共两天两夜的时间,程东老师主讲,讲谈用的教材就是这本书。非常有幸的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做的助讲,实则是教学实习。因此我从九月底就开始研读这本书,也翻阅了不少王阳明的各种资料,深觉这本书是善本,大家要了解王阳明的思想和境界,从这本书入手会非常好。现在这本书就在我的手边,拿起这本书,审视它的时候,心里都会觉到一份沉甸甸的幸福和温暖,因为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再是刻板的没有感情的铅印文字,里面饱含着明心班师

4、生们智慧的碰撞和回音,也苏醒了阳明先生的光明心。因此我非常乐于向大家推介它,也盼望大家能够由此敲开阳明心学的大门,走上明心的道路。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和书的特点。传习录记录的是明代王阳明和弟子们传习的对话和书信,学术内容是王阳明的,简单介绍一下王阳明。阳明先生叫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生于1472年,大约五百年前吧,57岁在平叛归途中病逝。王阳明既有个性,又有一颗真挚光明的心,他的一生可以说非常传奇,也非常精彩。12岁就立下读书是为了做圣贤的大志,18岁就有为了求知,格竹子七天七夜以至于病倒的求实案例,25岁两次科考落第,就有“以落第动心为耻”的觉悟,28岁因忠直上疏

5、被杖四十,谪贬到贵州龙场这样的荒蛮之地,人也不堪其忧,阳明也不改其志,终于在龙场有了“圣人之道,吾性具足”的大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一边平叛、一边传学的人生历程,留下了擅长攻心、战无不胜、平宁王叛乱于旬月之间的辉煌战绩,更留下了“知行合一”、“致良知”、“我心光明”这样振聋发聩的千古回音。王阳明的一生,可谓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确实达成了他当初做圣贤的志愿,其事功惠及当代,其学问泽被后世,更由中国传至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影响巨大。再介绍一下传习录注疏的作者邓艾民先生。邓艾民,1920年生于湖南邵阳市,抗战时期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当时正是邓艾民的青年时代,他思想活跃,追求真理

6、,坚定地认为那个时代是需要哲学的时代,因此毅然离开他已经获得优秀成绩的工程学科,转攻哲学,并为之探索终身,在后来的治学过程中,也经过了许多的磨难和坎坷,终不改其志,最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任教。1984年3月因病逝世,享年64岁。他在因癌症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仍笔耕不辍,全心投入哲学的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他在给挚友的信中说,得恶疾后,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从其治学和生平中,我深深的感到,艾民先生是有大志向的人,是知行合一的人,是致良知的人,是真正践行阳明境界的人,能推荐他的书,我感到很荣幸。再简单介绍一下传习录注疏的版本特点。传习录注疏是邓艾民先生的遗著,2000年11月台湾法严出版

7、社首次出版,直到2012年12月,大陆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了繁体横排版,2015年5月又出了简体横排版。(附照片)传习录注疏吸取了前人评注之长,注释确实,不拘考证,注重义理。很注意阳明思想之前后期的发展。用王阳明其他著作中的内容注解传习录,和传习录的内容互相印证、启发。这一点,是其独创,对深入了解王阳明的思想,有很大帮助。下面,我给大家提示一下读这本书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要去掉内心的成见,不要用自己已知的概念和理论去套。这样的话,你的理解就不能深入,就停留在肤浅的理解上了,就不能得到实际的受用,不能真正入心,不能得到实知。头脑中的知,不是心知,心知是实知。心和脑,是两个层次,这

8、个大家要慢慢领会。总之,读经典,不要停留在理解上,如果你以为自己理解了,就不能真正读懂经典。经典是讲心的境界的,是带领你的心,在经历境界中自明的,理解只是其中的一个境界,而且理解也是活的,是不断深入和变化的。大家一定要有这个意识,不然就误解了经典。今晚的导读也是如此,报名听传习录注疏的朋友很多,我很高兴。也希望大家心里能够不带任何成见,用放空自己的心态,认真的聆听。不是说我的水平有多高,而是您的心态,决定您心的收获,真心际会,心中不带一物,您会体验到“至诚则灵”的全新感受。自心是圣境,见凡夫说话也是处处禅机,可见觉悟在自己这边,不在外边。我的讲课就是您心中的一事。读书如此,听课如此,平时做事也

9、是如此,您今晚就可以试一试。一个半小时,时间很短,我的水平也很有限,并不能让大家品味到阳明心学魅力之万一,如果再有成见横亘心中,那就太浪费大家的时间了。好,第二,要过文字关,透过名相和概念,真正体会文字所要表达的实际内涵和境界。五百年前的文字习惯,和现在还是有很多不同,文中又涉及了儒家的很多概念,有的朋友初读可能会觉得枯燥,甚至读不懂,这时需要慢慢体会,慢慢磨,确实急不得。好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经典不是吃快餐,需要用心,不要求快,可以抓住自己比较有感觉的条目,反复品味,反复体会,极尽己知,把它吃透,从一个条目中透进去,透的深了,再看其他的条目,就会容易明白了。第三,要透过阳明的

10、心,见自己的心。文以载道,言为心声,传习录记载的是王阳明的心的境界,大家读传习录时,对书中的理解和体会,是自己的心的境界。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透过读王阳明的心,时时见自己的心,通过体会王阳明的境界,启迪自心的觉悟,察觉自心的私意,恢复自心的光明。这样读传习录才能转变和升华我们自己的心,才真正有价值。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学习这本书的收获和心得。传习录是按照王阳明的学生收录条目的次序,按照笔记的先后排的,并没有从思想体系上做分类,所以初读起来会感觉抓不住头脑,理不出头绪。传习录里边的内容,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但是里面隐隐约约能感觉到,王阳明有自己的明心之路,包括他教学生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11、说是体系也好,方法也好,或者路径也好,确实是有。在学习过程中,程东老师特别提醒我们,读书要善于消化吸收,要用自己的思路,把书中的内容提炼和贯通起来,传习录可以重新归类,重新排序。在老师的启发下,我就开始梳理重排传习录的思路。开始觉得特别有难度,因为条目比较多,比较杂,有的短还好一点,有的书信就很长,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太好归类。大概闷了两三个星期,我也没理出头绪来,后来我就反复听程老师第一期讲王阳明时总结的三个要点,找到了一点感觉。下面就是我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角度来切入,大家下来读传习录的时候,也都可以试试,自己总结出来的,才真是自己的收获。我把传习录的内容一共分了

12、七类,心、行、境是主要思路,因为心就行于境中。一类是直接讲心,一类是从行上讲心,一类是从境上讲心,我把境又单独分了三类,事境、情境和理境,这算下来就是五类,然后一类是从格心物上来讲,最后还有一类是从历境一心上来讲。一共是七类。这七类其实说的都是一件事儿,就是致良知。下面我就分开讲一下,我为什么这么分。我觉得王阳明就是在讲自己怎样在认知存在时,认知自己的存在,话有点儿绕,大家认真听。存在本来就在,自己也是存在,认知也是存在。本来就在的存在,在我们认知的时候就展现出各种境界,山河大地、思想、感受、心中生的各种相,都是心所在的境界。我就在境界中认知,我的认知也随着境界的变化在变化和流行,但不管境界和

13、认知怎么变,都是我在,我就是自己的心。因此,自心、认知、存在,就是心、行、境。王阳明就是引导学生,在心行于各种境界的时候,怎么致良知,怎么认识真正的自心。在心行于境的过程中,他遇到很多的坎儿,遇到很多的障碍,他的学生也会遇到障碍。致良知的过程,就是对自心的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致良知就是阳明心学的主线和方向。 为了要达到致良知的深度,往这个方向上去,他要经过很多的障碍在哪儿呢?就在境界上。他的四句教就是四个境界,四个境界展开其实是很多境界。心的认知就是在不同的境界中认知,境界之间要贯通。在贯通的过程中,就会遇到障碍。贯通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心在这些境界中要行、要动,心行就是知行。行不动了,就碍住

14、了。 心在行的过程中,面对的就是事,事就是境,就是境界。那就产生一个关系,一边是心,一边是心面对的境界,不管是念也好,还是观念、情绪,还是外在的事物,心知到对面去就是境。这个境是动的,是变化的,那你这个心也要跟着变,你的认知就在里面行,所以心行于境,心、行、境,这三个是一体而在。我发现传习录里面处处都体现着这个特点,也就是程老师说的,心就是在面对,就是心和事的关系,确实离不开这个关系。但是传习录中每一条所讲的重点,或者着眼点不太一样,有的条目从境上来说,我把境大概的分了三类,一类是面对的事,就是一般的日常应对,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怎么办,这种叫事境。学生在事境中找不到方向,不知道怎么致良知的时候

15、,王阳明给他一个回答,这个回答就点在他面对事境时,他的心迷的地方,把学生从迷的地方点出来,找到致良知的方向和感觉。举个例子,第23条.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已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人都要面对事,静的时候,心也容易安静,容易定,一遇事,心就要动,就要应事,心就不容易定了,只有在动中能定,心动的时候,内在还有个不动摇的自觉意识,才是克己工夫。所以要在事上磨,磨什么呢?就在动心应事的时候,磨那个不动的内在自觉意识,也就是致良知。打个比喻,心应事而动就像大海的波浪,内在不动摇就像大海,波浪和大海都是

16、心,动和不动是一体,关键是要自己有觉知。在面对事境的时候,觉知到自己的心动,就回到了本来不动的心。第二个是情境,情感、情绪、七情的境。其实情也是事,但是情比外在的事跟本心更近一层。我这个情绪,我这个欲生起来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对待,我的心应该怎么行,这是情境。举个例子,第268条.问:“知譬日,欲譬云,云虽能蔽日,亦是天之一气合有的,欲亦莫非人心合有否?”先生曰:“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比如日光,亦不可指着力方所,一隙通明,皆是日光所在:虽云雾四塞,太虚中色象可辨,亦是日光不灭处;不可以云能蔽日,教天不要生云。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着。七情有着,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然才有着时,良知亦自会觉,觉即蔽去,复其体矣。此处能勘得破,方是简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