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表格教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164721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吆喝表格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吆喝表格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吆喝表格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吆喝表格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吆喝表格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吆喝表格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吆喝表格教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吆喝表格教案篇一:吆喝教学设计吆喝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意义。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情感目标: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越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教学重难点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体会作者对旧时北京的吆喝声的怀念之情。教法学法1)诵读品味法2)点拨法3) 讨论法教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卖菜的吆喝声侯宝林。同学们,走在街上,我们每天都会听到“生活交响曲”-吆喝。

2、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我们或许无心倾听而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吆喝这篇文章。作者简介: 萧乾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加深感性认识,并扫除字词障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招徕 铁铉 囿于隔阂 饽饽 秫秸商贩 吹嘘 荸荠小钹 骨朵()皮薄( )大嚼()一通 解释下列词语。招徕:招揽。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

3、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2.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1) 现在,让我们自由地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看看以前老北京城里有哪些物品可以通过吆喝来叫卖的?(馄饨、饽饽、乞丐、柿子、秋海棠、糖葫芦、烤白薯、炸豆腐、小玩具、萝卜、荷叶糕、 山里红、烧卖?)(2)看来在老北京的吆喝还真不少,哪行哪业都能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这么多的吆喝声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时却丝毫不乱、条理清楚,作者是怎么安排的呢?(集中读410节)(讨论交流)明确: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59节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10节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3)吆喝声“一年四季”、“从早到晚”从未间断, 这样安

4、排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吆喝与北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老北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啊,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这一声声的吆喝带我们走进了老北京人早晚四季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它又怎能不勾起每一个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最真实的感动与回忆呢?(4)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情感。(小组交流)例句: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 -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自豪) 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赞美)明确: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饱含着怀念之情,饱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 品语言、赏吆喝、明特色。1. 现在,就让我们

5、一起来品一品、读一读这老北京的吆喝吧。作者运用了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使吆喝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1)品吆喝的“味儿” (介绍北京口语特点:讲究分寸,委婉,事物名词后加“儿”)例: 冰棍儿-三分嘞 葫芦儿-刚蘸的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引导学生结合例句加以分析京白较多使用儿化音,并辅以朗读指导,再现北京吆喝。)(2)品吆喝的“法儿” (阅读第11段)例:借甲事物形容乙事物:葫芦儿-冰塔儿夸张手法:小玩艺儿赛活的具有戏剧性:就剩两挂啦 三分嘞告诉制作过程:蒸而又炸,油油儿又白搭。作者运用“京白”的艺术语言,生动地再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生意人的语言艺术,他们用声声吆喝展现了老北京浓浓的

6、民俗风情,真实、有表现力。品读吆喝,就是品读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吆喝声的怀念之情。2.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是一群什么样人呢?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生活艰辛)他们这么艰辛,收入怎么样?(收入微薄)他们五冬六夏、起早贪黑,用心吆喝也就是多卖两个萝卜,多挣一个铜板。吆喝就是他们苦乐生计的承载。可以说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然而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通过第六节,一起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齐读第六节)这是作者写的最详细的一个人物,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从“皮儿要薄,馅儿要大”可以看出一个老

7、北京人的真诚、实在。) 是啊,面对如此艰辛的生活,他们不失诚信,把吆喝声喊得那么嘹亮动听,从中你还能读出什么(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的困难不低头。乐观。)在这些底层生意人中,拥有这种质朴、诚信、热情、乐观生活态度的决不只是一个人,你看卖柿人自得其乐,卖硬面饽饽的质朴厚道,就是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也能用一种轻松的自嘲来面对生活的困窘。他们讲究日子再苦也要过得有滋有味儿、有腔有调。处境再难,也决不失了生意人的本分,做人的根本。这些民间艺术家们用朴实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唱出了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 平凡的吆喝犹如一首首美妙的音乐,萦绕耳畔令人遐思。(四)拓展延伸生活的艰辛促

8、成了劳动人民用吆喝推销手中的货物,用吆喝发挥着广告的作用,你记忆中保留着哪条难忘的广告语,为什么难忘?(五)课堂小结旧北京城的吆喝声,融入着劳动人民的平实与智慧,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浓郁的民俗画卷,让我们体会到民间艺术的美妙。其实,平淡真实就是生活,细微小处也有美丽。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细心人定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六)布置作业A.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也时时听到各种各样的吆喝声,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请描述出来。(50字左右)B. 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教学反思篇二:吆喝教案吆喝教学设计长沙市北雅中学语文教师 李琨教学目标:1. 把握文章结构,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写作思路。2. 品味语

9、言,赏析作者对北京的感情。3. 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4. 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教学重点、难点:1. 品味语言,赏析情感2. 文化思考,体味生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课件展示老北京图片,播放歌曲冰糖葫芦。【导入】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这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人萧乾先生笔下的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课题二、走进吆喝 感知内容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提到的各种叫卖声(主要有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馄饨

10、、硬面饽饽等;从春到冬有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应有尽有)2、本文写了很多吆喝声,却不显得散乱,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时间顺序)三、品读吆喝 体悟人生1、这么多的吆喝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试着概括出北京吆喝的特点。以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吆喝,多用儿话音,有的押韵,有的采用修辞。吆喝词有的直呼其名,有的告诉“制作过程”,有的体现“原料价格”,还有的告诉我们“口味、形状”。【小结】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 ,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作者把它比作什么?(比作声乐的艺术)【小结】品读吆喝,就是品读

11、声乐艺术:声乐艺术板书2、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既不是舞文弄墨的专业作家,也不是引吭高歌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是一群什么人呢?(小商贩)【提示】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第4自然段,看出辛苦;第10自然段,看出生活艰辛)【提示】:他们这么艰辛,收入怎么样?(收入微薄)【提示】:从哪里看出来的?(“两捆萝卜个大”一个大就是一个一个铜板; “冰棍儿三分”一天五十根才一块五)【小结】:从大清早到深夜,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日,走街串巷,用心的吆喝也就是多卖两个萝卜,多收入一个铜板。从一句吆喝词儿中,我们读出了吆喝人艰难困窘的生活处境。处境艰难

12、板书3、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去文章当中寻找那些描写吆喝人心灵世界的特写镜头。(生读)【提示】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从第6自然段的“皮要薄,馅要大”可以看出一个老北京人的真诚实在;第7自然段读出了卖硬面饽饽的质朴厚道;第10自然段读出了卖柿人的自得其乐;)【小结】品读吆喝,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我们不仅读出了声乐之美,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更读出了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态度乐观 板书。4、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

13、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而对吆喝人所投递的目光决不单单是同情,而是同情中饱含着的深深敬意。)四、重温吆喝 品味人生1、 欣赏相声卖布头。2、 学生表演长沙吆喝。3、 文化思考:为什么我们对身边的吆喝如此熟悉,却对课文中的吆喝如此生涩,朗读起来如此困难呢?4、 小结原因:地域、文化等诸多原因造成了上述情况的发生。5、 拓展思索:像我们身边这些熟悉的吆喝声已经渐渐消失了,正如文末提到的:“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为什么时隔多年,作者依然无法忘怀那些吆喝声呢?这恐怕正是因为在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么多“遗失的美好”需要我们用心挖掘,用心珍藏吧。五、布置作业 传承吆喝1、搜集广泛流传的当地民歌、民谣

14、、笑话、方言等。2、仿照现代汉语词典词语注释的体例,编写几个方言词条。板书设计:吆喝声声乐艺术 情感:喜爱、怀念 吆喝人处境艰难 同情、敬意 态度乐观文化思考篇三:吆喝教案设计吆喝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给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然而,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脱离文本,忽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得不偿失。为此,我们小组对于吆喝的设计理念是立足教材,注重文本解读、体味作品京味式的语言、把握作者写作情感,在充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视频、音频等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直观感受他们较为陌生的老北京吆喝,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教学目标】1. 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2. 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3. 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4. 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声乐艺术,感受北京特色的民风民俗。5. 学习吆喝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学重点】1. 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