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育制度的特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161420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教育制度的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简述教育制度的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简述教育制度的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简述教育制度的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简述教育制度的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述教育制度的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教育制度的特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的任务是什么?答: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运用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要求,而且是有效地高质量地教学的必要条件。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学生个人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是构成他们的灵魂、个性的核心,制约着学生个人的学习方向与动力,从而也深刻地影响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培养学生的正确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不

2、可忽视的任务。教学过程的性质是什么?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是贯彻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基本而特有的活动;所以师生为传承知识而相互作用的认识活动是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突出、最基本的特点。教学过程作为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1)间接性 (2)引导性, 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够独立完成;(3)简捷性, 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体认识活动,而是社会群体性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认识活动。它离不开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往

3、、互动,离不开人们的共同生活。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进行交往,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并追寻与实现价值增值目标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答:有两个阶段1、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授受向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亦称接受学习。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如下。 引起求知欲教学应该从诱发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开始,从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应该把它贯彻教学过程始终。 感知教材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知知识,形

4、成了清晰的表象,那么他们理解知识就比较容易。 理解教材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感性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巩固知识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才能顺利的吸收新知识。 运用知识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是运用的基础,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检查知识、技能、技巧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质量怎样,只有通过检查才能确定,一般采取课堂提问,检查课内外作业和各种检验进行。优点: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个人积极性,能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提高教学的功效,使学生简洁有效地学

5、习知识。缺点:不易正确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民主、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习书本只是为主脱离生活实际,往往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死记硬背!2、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发现或建构新知,并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简言之,它是一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真知与个性发展的教学。亦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 明确问题 深入探究 作出结论优点: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独立研究要求学生自己去计划探索,有利于提高他

6、们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记得更深更牢。缺点:因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费时太多,学生获得的知识量太少,影响教学进度及任务的完成,若无高水平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独立研究容易产生盲目性。1与2的关系:二者均有优势与不足,在教学上,我们要扬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按照教学任务的具体需要来决定选用!教学中应该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以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就是教学。它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使之简约化、洁净化、系统化、心理化,组成课程,编成教材,然

7、后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活动。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现成的书本知识,一般变现为概念、原理、定律与公式所组成的系统,是一种偏于理性的知识。学生要把这种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防止无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在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时,要防止教学史上曾出现过的两种偏向。一种是在传统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他们主张书本至上,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导致注入式教学。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注重从做中学,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传授。2.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智

8、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因为系统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的智力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通过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智力的发展不仅与他们所掌握知识的性质、难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的透彻度、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活动的状况以及运用知识的自觉能动的程度密切相关。智力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取,而是客观事物的关系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 防止单纯抓

9、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教学中应当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形式教育论者与实质教育论者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前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市值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后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显然,两者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3.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1 智力活动主要是指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感知、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进行学习、认知世界的工具和手段。2 非智力

10、活动,主要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求、兴趣、情感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进行学习、研究的实践动力。3 智力活动以非智力活动为内在动力,因为学生从事学习、认识世界是艰苦的智力劳动,没有内在的强劲动力是坚持不下去的。非智力活动又以智力活动为服务对象,非智力活动的开展必须依据智力活动,渗透到其中去,才能使教学拥有理智的目的性,推动智力活动的深入。 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1 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学的知识与过程丰富、多彩、生动,引发了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活动。另一种是教学的知识与过程贫乏、单调、死板,引发不了学生的

11、需要、兴趣、情感、意志,使他们感到乏味、厌恶,注意力转移。2 在教学中,按教学需要调节非智力活动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的内容和过程都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具有吸引力,以便引起、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毅力、信心,养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品质。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逐步自我养成强烈的求知欲和稳定的学习兴趣以及毅力、信心、抱负,能偶自觉地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及其活动,积极进行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4. 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

12、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或指导作用,学生才能迅速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品德、促进自己的发展。它还体现在教师的以身作则、正直、智慧、耐心、和蔼等,会使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 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只有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自觉运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本领与品德。要尊重学生,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这样学生才愿意与教师亲近,发挥学习主动性,与老师配合与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教学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片面性。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在教

13、学中出于中心地位,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主要依靠教师。他们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主张进行重心转移的革命,把儿童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围绕着学生转。指责传统教学以学科、教师为教学的主宰。重要:1、 什么是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

14、教原则。2、 有哪些教学原则?一、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 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4、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二、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书本知识的教

15、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 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3、 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三、 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务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4、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四、 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 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3、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 发扬教学民主五、 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 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问题3、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 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