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动策划遇到的问题.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160706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活动策划遇到的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做活动策划遇到的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做活动策划遇到的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做活动策划遇到的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做活动策划遇到的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做活动策划遇到的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活动策划遇到的问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做活动策划遇到的问题篇一:20XX年宣传工作遇到问题及解决办法篇二: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发展水平和兴趣,有目的地将活动室相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如美工区、积木区、表演区、科学区等,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 ,进行的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但有的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开展常常流于形式,表面上开展得红红火火,却没有真正体会到区域活动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一、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一)对区域活动的认识有偏差幼儿园虽然也创设了一些活动区,在其中投放了一些材料 ,偶尔也会开展一些区域活动,

2、但没有充分利用和挖掘活动区蕴含的教育价值,没有将活动区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一部分教师视区域活动可有可无,注意力主要放在“上课”上,很少考虑发挥活动区的功能,在她们眼里,活动区成了“摆设”;一部分教师视区域活动为正规教学活动的辅助,常常让一部分幼儿进入活动区,另一部分幼儿集中授课,在她们眼里,活动区成了“分组教学的工具”;还有一部分教师,思想上虽能认识到活动区的重要性及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但行动中怕组织不好,嫌麻烦,平时不用心开展,只有有人检查时才认真组织活动,活动区成了“应付检查的道具”。(二)区域活动的条件创设不到位1.时间不充裕,流于形式活动区开放的时间有限,幼儿在有限的时

3、间里未能真正地投入游戏中。如:幼儿园规定每周一下午全园公共区域活动40分钟,但幼儿选区、排队领牌、跑到活动区就要花费15分左右,再加上活动前教师还要进行相关的纪律教育,真正留给幼儿活动的时间很少。2.材料投放的任意性,更换不及时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其本身特性及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方面的发展。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与教育目标相脱离,随意性大,材料不够丰富,不能引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例如,设置的 “自然角”里面长期摆放着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究竟种子可以用来干什么,幼儿却一无所知,该区域活动只停留在让幼儿对果实和种子的表面观赏上。 “语言角”中

4、,教师不能围绕近期目标及时更换材料,长期都是那几本书,幼儿每天翻来覆去,有的已经掉了书皮,有的已残缺不全了,早已失去了 “语言角”的价值。又如,有些玩具过分追求外表上的美观,操作性不强 ,幼儿兴趣不持久,使用期限短,无法实现再利用价值。活动区内材料还存在更换不及时的现象,环境创设有名无实。长期不变的材料已使幼儿失去活动的兴趣。如用饮料瓶制作的 “会响的娃娃”孩子只能摇晃着玩,操作几次就不感兴趣了,不能使用较长的时间。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程式化由于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具有临时性 、现场性等特点 ,使教师在进行指导时难以把握。有的教师对幼儿的区域活动不管不问;有的教师在活动中一头扎进某区域中同幼儿一起

5、玩了起来,忘记了自己还有组织指导的身份,忽视了对其他区域的指导;有的教师对幼儿的活动管理过严,不断干预,这个不能玩,那个应这样做;有的教师缺乏深入观察,走到这个区问 “你在干什么”,走到那个区问“下一步应该怎么做”,等等,打断了幼儿的思路, 严重限制了幼儿的自由,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权,不能给幼儿真正意义上的指导。其实,目前大部分教师在幼儿活动中多采用直接指导,常常主观判断幼儿的行为表现,缺少必要的观察和等待,对幼儿信心不够,导演着幼儿的活动,造成幼儿更多依赖教师,独立性较差。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应对策略 创设丰富的区域活动环境首先,给予时间上的保证。让幼儿每天约有40分钟的活动时间,这40分钟是

6、保质保量的,扣除幼儿跑到活动区的时间、教师活动前的规则提醒、活动后的讲评等。其次,提供一定的空间。活动区设置应考虑活动的共性与个性、动静与亮暗、区域的位置与面积,以及区域的分隔和参与人数的多少。再者,材料要及时更换与适当投放。材料更换应及时,一般两周一换,材料的投放做到有层次、有系统,注意难易结合,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最后,营造和谐的环境。活动区环境布置应温馨宜人,且具有开放性和操作性,寓学习于游戏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安全的活动环境,把进区活动的主权真正交给幼儿,与幼儿共商、共创环境,并尽量做到在公平、民主的基础上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的活动区。活动中注意良好师幼关系的塑造,教

7、师努力做到关心、尊重每个幼儿,学会接纳、理解任何反常规的行为,从幼儿的角度看问题,真正融入幼儿的世界。摆正区域活动的位置教师首先要端正对区域活动的认识,正确认识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将区域活动放到与幼儿园正规教育活动平等的位置上来设计;其次要引导教师在活动中加深认识。多组织专业学习、经验交流,让教师结合实践意识到并做到在活动中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体验,承认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幼儿在自身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三)观察基础上有差异性的指导观察是指导成功的关键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指导,才是对区域活动有促进作用的。教师要细致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及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判断指导时机,避免对

8、幼儿活动产生“干扰”,并通过观察及时调整活动的材料与场地。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长期的经验积累,细心的体会揣摩,并结合指导的效果反思自己的行为,及时纠正改进,不断提升指导的艺术。同时还应采取有差异性的指导,如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操作相同的活动材料,起暗示指导作用,这种方法不仅让小孩间接掌握了动作要领,同时也顾及了他的感受。另如当幼儿有教师参与活动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通过师幼互动起到指导的作用。当幼儿在活动中需要教师的直接指导或在活动中有违规、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可以以教育者的身份直接对幼儿进行干预。如,幼儿在活动中发生争斗,教师就需要及

9、时出面制止。而今,区域活动的多样性、自由性、趣味性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地被挖掘出来。要想使这种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就要求教师在区域活动的组织实施中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需要借鉴学习,同时结合本园的特色进行设计和开展,让区域活动真正地发挥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篇三:QC小组活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应对QC小组活动程序中的常见问题与应对为了帮助公司各职能部门正确、有效地开展QC小组活动,现结合公司这几年的成果发表会和笔者参加股份公司成果发布会及铁道部成果擂台赛看到或遇到

10、的QC小组活动程序中的常见问题做一个汇总,供大家参考。众所周知,QC小组的活动程序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和十个步骤。即:P阶段:包括:选择课题、现状调查、设定活动目标、分析原因、确定主要原因和制定对策共六个步骤;D阶段(执行阶段):也就是按对策实施;C阶段(检查阶段):即检查活动的效果是否达到预定目标;A阶段(处理阶段):包括制定巩固措施和总结及今后打算。下面就按照四个阶段和十个步骤的顺序,将QC小组活动程序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和描述。一、选择课题方面常见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小组课题的名称太大,并且抽象化。如:“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勇创全国最佳”。从该课题无法判断这是什么性质的行业,而且课题太大

11、且过于抽象,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另外就是题目繁琐、不简洁,没有直接点明小组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所以,在选择确定QC小组活动课题时,应本着宜小不宜大的原则,且课题的名称应能够让人一目了然的看出要解决什么问题。如:降低?不合格品率、提高?安全性等。二、现状调查的常见问题:现状调查就是通过收集数据和信息并把它们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就可以设定目标、分析原因,一步一步进行下去。在这个环节,容易出现的常见问题有:1、收集数据忽略了客观性。只收集对自己有利的数据或从收集的数据中只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数据而忽略了其它数据,这样会产生片面性。2、收集数据的时间没有约束性。应当收集最近时间的数

12、据(一般为3个月-半年),才能真实反映现状。反之,时间间隔太长的数据是没有什么意义的。3、对不需要做现状调查的也进行了调查。这两种情况分别是指令性目标和创新型课题。前者因活动目标明确,所以不需要进行现状调查;后者因是“创新”,所以无现状可以调查。三、设定目标的常见问题1、目标值设定的太多,容易使问题复杂化。通常目标值以1个为宜,最多不要超过2个。2、目标值没有量化,在对策实施后无法证明是否已实现了目标。所以不能量化的目标,一般不能把它设定为小组的活动目标。3、目标的设定依据不足,表现为目标值过高或过低。前者很难实现,而后者又缺乏挑战性。所以目标的设定一定要有依据,目标值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是

13、要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四、原因分析的常见问题:1、分析原因未能展示问题的全貌。也就是说,分析原因时没有把各种角度有影响的原因都找出来并进行记录,产生了遗漏。因此,应从人、机、料、法、环、测几个角度展开分析,详细记录每一条可能影响问题的因素(不论是否真正影响),以避免遗漏。2、原因分析不彻底,不能直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怎样才算“分析彻底”呢?举个例子:针对“喷漆质量色泽不均”进行原因分析时,从环境角度分析,是因为“操作时看不清”;再往下分析,为什么看不清呢:是因为“光线太暗”;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光线暗呢:有两个可能的影响因素,一是“灯少”,二是“灯泡瓦数小”。分析到这里,原因就很具体了,而且

14、已到了可直接采取对策的程度。这就算“分析彻底”了。3、因果关系颠倒。在上例中,“光线太暗”是原因,而“操作时看不清”是结果。也就是说,由于“光线太暗”,造成了“操作时看不清”。同样,“灯少”或“灯泡瓦数小”是原因,而“光线太暗”是结果。这是正确的因果关系,如果反过来,就属于因果关系颠倒了。五、确定主要原因的常见问题1、在非末端因素中确定主要原因。这是不对的,因为末端因素才是问题的根源,所以主要原因一定要在末端因素中选取。2、未对末端因素进行逐条确认。造成不能真正找出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所以,对末端因素必须要逐条确认,避免遗漏。3、确认是否主要原因的依据不正确。有些小组在确定某末端因素是否要因时

15、,往往根据其是否容易解决来决定。这是不对的,应根据它对所分析的问题的影响程度大小来确定,这点应特别注意。六、制定对策的常见问题1、对策表未体现“5W1H”的原则。对策表是整个改进措施的计划和下一步实施对策的依据,必须做到对策清楚、目标明确、责任落实。为此需按“5W1H”的原则来制定。“5W1H”是六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代表对策、目标、负责人、地点、时间和措施。2、对策与措施混淆。一般来说,对策表中的对策是相对宏观的,而措施是具体的。例如:前边提到的“光线太暗”问题,对策为安装灯管,措施应是安几盏灯、怎样安装、谁来安装、安装在什么地方等具体的行为。七、对策实施的常见问题在这一环节,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每条对策实施后没有及时验证实施的效果。正确的做法是:每条对策实施完毕,要再次收集数据,与对策表中所定的目标进行对比,验证对策是否已彻底实施并达到了要求。八、效果检查的常见问题1、没有把对策实施后的相关数据与小组制定的目标值进行对比,无法证明问题已得到了彻底解决。所以一定要注意活动前后结果的相互呼应。2、经济效益的计算结果不十分明确,包括没有计算依据(计算公式)或没有扣除本课题活动发生地费用。因此,小组在计算取得的经济效益时必须严谨。得出的数据要有计算依据,并应减掉本课题活动的耗费,这样才能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