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155230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K12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K12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K12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K12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K12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K12学习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案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相关的教案应该要怎么开展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案(一)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

2、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二、朗诵秋水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2.放课文朗诵。(放录音的同时出示投影“秋水归至大海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3、学生再度课文。三、简介庄子并解题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多媒体投影)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

3、“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

4、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四、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投影)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1) 古今异义(2) 词性活用(3) 特殊句式(4)通假字(5) 成语(6)固定格式(7)通假字五、问题研讨(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层意 连接语第一层:黄河的开阔;河伯骄傲自满 于是焉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于是焉”也就相当于“于是乎”)河伯也挺可爱。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2

5、)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明确:对比(见板书)(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1、人贵有自知之明2、知耻近于勇人应当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因为嫉妒对别人的长

6、处视而不见。人应当敢于自我批评,这需要勇气3、谦受益,满招损4、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5、自大由于无知6、有比较才有鉴别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 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

7、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8、我们不能相信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闻道百,以为莫若己着”,我之谓也。何伯原先只是听说有这种人,经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他才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只听不行要多实践。七、课堂小结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案(二)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2.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4.学会生字新词句。5.分角

8、色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理解重点段来深入理解全文的阅读方法。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知识。二、简介落花生通过课本P48页插图让学生知道落花生的生长特点及课题的意思。三、质疑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设悬念,引导学生读书: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四、自学生字、词,读准多音字。1.学生按一定的自学方法自学生字、词。2.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五、指名读课文,分段,把握段意。六、练习朗读课文。七、作业第二课时一、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懂了什么?(让学生回答)二、抓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

9、习“单元提示”,找出本课的重点段。三、分析重点段(一)自己大声读“过收获节”一段。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哪个是重点?2.学生回答以上问题。(二)默读第二段,划出:有哪些人谈花生?怎么谈的?谁谈的重要?(板书:我们谈,父亲谈)1、回答前两个问题后,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2、回答谁谈的重要?(父亲谈)3、指名读父亲的谈话内容。思考:父亲的话有几方面意思?(赞花生、学花生)哪方面是重点?(学花生)4、赞美花生的什么?学花生的什么?自己读父亲两次说的话,思考以上问题。5.指名分别读父亲第一、二次说的话,回答:花生的好处很多,它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父亲将花

10、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同桌讨论)6.指名读父亲第二次说的话,做填空练习:所以你们要像(),它虽然(),可是(),不是()好看而没有()的东西。多读(2遍),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三)这时,“我”在父亲的启发教育下说齐读一遍,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字面意思抓“只”。在句中理解“只”的意思。概括这句话的意思。(做有用的人。)问:什么叫有用?(有真才实学。)对谁有用?(别人、社会、国家。)谁来举例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你认为哪些人具备了像花生一样品格的人(四人小组讨论)(像解放军叔叔、医院的医生、护士、科学家等等)师小结:正因为这些人都具备了落花生的这一特点,所以我们应

11、该向他们学习。齐读,体会其中的含义。(四)、学习句子通过刚才的学习后,我们再看书上的这句话“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你是怎么理解的?抓重点词语谈体会。(“天色不大好”、“难得”,体会到父亲对我们的关心和爱。肯定我们的劳动成果,分享劳动的快乐;借这个机会教育我们。)四、总结全文。这篇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学生说道理。(本文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五、总结深化这篇课文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他父亲的教诲和希望,后来就以“落花生”作为

12、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终于成为一个著名作家。六、作业第三课时1、复习温故(1)、课文第2段讲了花生的什么可贵之处?(2)、花生的这一特点与全文的思想内容有何关系?(3)、齐读第13自然段。2、学习第1段。(1)“我们”一家人过收获节的花生是怎样来的呢?请读课本第一段。(2)这段主要写什么?(3)为什么不详写?可不可以不写?3、学习第3段。(1)、父亲的话对“我”的一生为人有影响吗?请读课文第3段。(齐读)(2)、这段能略去吗?为什么?(3)、小结: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4、齐读全文,谈体会。学生有感情地通读全文,谈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5、完成作业本第2、4、7题。 K12学习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