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教案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155035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礼记》二则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2《礼记》二则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2《礼记》二则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2《礼记》二则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2《礼记》二则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礼记》二则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礼记》二则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2礼记二则知识与技能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能当堂成诵。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认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2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重点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难点1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2联系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看有无相似之处。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多媒体课件 2课时虽有嘉肴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

2、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

3、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齐诵读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1)读准字音嘉肴(yo)弗食(f)自强(qing)教学相长(zhng) 兑命(yu) 学学半(xio)(xu)(2)把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句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虽有嘉肴(嘉:美

4、好;肴:用鱼、肉做的菜。)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吃)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因此,所以)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反思;自强:自我勉励。)故曰:教学相长也(长:促进)其此之谓乎(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2)古今异义词。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主旨今义:味美)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3) 翻译下列句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做

5、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的地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知道自己不足,然后才能自己反省;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4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

6、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2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

7、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4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

8、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虽有嘉肴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

9、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大道之行也同学们,在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这一伟大构想。其实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就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人民流离失所;周王室日渐衰微,礼崩乐坏。“士”私学兴起,形成了许多思想流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个学派都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主张,儒家提出了“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的政见主张,以实现“大同”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不仅仅是儒家治

10、国理想,更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梦想。1自由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句。(1)掌握以下文言实词。(多媒体投影)大道之行也(施行)选贤与能(同“举”)讲信修睦(培养)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矜(gun,同“鳏”,老而无妻的人)皆有所养(供养)男有分(fn,职分,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恨)不必藏于己(私藏)谋闭而不兴(兴起)盗窃乱贼而不作(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作,兴起)故外户而不闭(户:门。闭:关闭,插门)(2)翻译句子。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11、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课文节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感知文章整体内容。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指出“大同”社会的

12、美好。1再读课文,注意文中停顿:(1)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2)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3)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2如何理解文中提出的概念:“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1)大道,指儒家推行的上古时代的政

13、治制度。(2)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3)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4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

14、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5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

15、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6迁移探究(开放性题目,分组讨论,在对比中思考,在思考中复习。) (1)“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了(由此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