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细菌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154459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科学细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细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细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细菌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细菌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科学细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科学细菌教学设计.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岛版小学科学细菌教学设计篇一:细菌教学设计思路张 婕陵城镇凤凰高级小学细菌的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上册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的第二课,细菌是一类结构简单、个体微小的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课通过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使学生了解细菌的特征,正确认识细菌的两面性。【教学重点】(1)描述细菌的分布、形态结构,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设计理念】“细菌”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认识细菌,便成为一件他们既感兴趣,又乐意去做的事情。因此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认识细菌的积极性就成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情境

2、导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课堂小结当堂检测”,便是我设计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线索。通过孩子们亲历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探究、研讨的气氛中,从而让孩子们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设计教学过程】1、设境导入,引发思考,确定探究主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本节课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为学生们再现生活场景,给学生们创设一种渴望了解细菌的活动氛围。一开始上课,我就启发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以小男孩为什么不吃西瓜”引出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引发学生各自的思维,激发孩子们认识细菌的兴趣。2、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创设探讨氛围我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

3、一系列问题,“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本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去小组合作交流,让孩子们多想,多说,比如“你在什么地方发现细菌”,“我知道细菌在哪里”,孩子们之间交流得出的答案有时候会让我们老师意想不到,从而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合作交流体会到细菌的分布广泛,而不是我们老师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细菌分布广泛”这个知识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学生讨论、合作、交流的重点放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问题上,当“细菌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朋友还是敌人”这个问题提出后,我就给学生们提供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启发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每个人都要敢于发

4、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给予及时的评价,让孩子们喜欢上这种探讨科学的氛围。在这个环节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个能干的孩子,但是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个成功的孩子。“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单凭课本上资料卡的介绍,学生们可能不易理解,因此,我就借机向学生们提出我的“疑惑”,“每年地球上都会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会有大量的尸体,枯枝败叶和粪便垃圾产生,可是地球上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垃圾堆积如山,这些东西去哪里了呢?”问题一出,我便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腐生细菌分解动植物尸体的过程图解,把问题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

5、生们同时借助文字和图片来思考讨论问题,这样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拓宽了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让学生们借助多媒体来说“这些东西去哪里啦?”从而深刻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3、当堂检测,拓展探究,体会科学乐趣本节课的当堂检测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就是给学生提供时间思考,然后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即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第二环节就是给出了两道具有代表性的填空题,让学生在思考后回答。这样的设计,既能总结这节课的所得,也能检查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情况。一节课的结束只是学生的科学探究告一段落,因此,本节课的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在一个广口瓶中放

6、一些土,把鸡或鱼的内脏埋入其中,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思考: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的科学探究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孩子们在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篇二:细菌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三:新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科 学 教 案六年级上册张 静第一单元 微小的生物第一课 病 毒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2、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科学知

7、识: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教学重难点:重点:病毒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难点:病毒的种类。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二)、新授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3.教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6.麻疹

8、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7.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8.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或查资料自主学习。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3、课后作业:(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板书设计: 1、 病毒病毒的危害一、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病毒的利用极其微小二、病毒的特征 寄生在活细胞内能繁殖没有细胞结构,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动物病毒三、病毒的种类 植物病毒细菌病毒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

9、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能积极地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第二课 细 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2、 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3、 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2、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科学知识:1、 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10、。2、 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课前布置你们搜集有关细菌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现在你对细菌有了哪些认识教师出示搜集的有关细菌的图片、视频资料。学生观看。教师边讲解边演示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注重及时指导学生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观察真菌涂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已了解的细菌描述、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11、细菌有球形、杆形、螺旋形三种基本形状。(三)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谈话:你们认为细菌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学生讨论,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现在同学们对细菌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细菌不只是人类的敌人,更多的是人类的朋友,它可以说无处不在。人的肠道内也充满了细菌。一些是有意菌,它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一些能合成身体所需的维生素;还有一些则与致病的微生物搏斗,使有害细菌不能附着在肠道上,保持肠道健康。谈话:细菌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呢!请看资料卡。(四)自由活动: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细菌的知识。怎样做好宣传,防止病菌入侵呢?(五)拓展知识:同学们,假如没有细菌,我们的自然界将会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

12、2、 细菌球菌细菌的形状杆菌螺旋菌有益菌:生物制药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有害菌:世人患病教学反思:学生利用显微镜初步认识了生命世界的另一大类微生物世界。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学习通过显微镜发现水中有微生物。在一滴水中,能够找到几十个微生物,学生对水中微生物进行描述和画图,从而认识几种常见的水中微生物,体验生命体的奇特。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欲望。第三课 馒头发霉了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2、知道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生物。3、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4、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

13、,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4、能够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种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会通过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难点: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材料:发霉的食物、显微镜、霉菌切片、白纸、铅笔、实物投影仪、镊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1、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3、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4、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

14、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二、了解霉的功与过1、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2、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三、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1、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2、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四、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1、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2、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3、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4、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五、巩固学习:1、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2、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板书设计:3、馒头发霉了温度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 水分空气真菌对人类的危害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真菌为人类提供的便利教学反思:教材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面包”作探究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菌的探究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