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课件2015健康统计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153791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课件2015健康统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统计课件2015健康统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统计课件2015健康统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统计课件2015健康统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统计课件2015健康统计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计课件2015健康统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课件2015健康统计(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健康统计,北京大学医学部 流行病学与统计学系 李凯,一、描述人口学特征的常用统计指标,1.人口总数(population size) 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间的人口数,是时点人口。 按惯例采用一年的中点,即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刻进行统计。 统计人口数方法:一种为实际制;另一种为法定制。,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时期人口:是指某一时期(或某一年)平均人口数。 当人口数在一年中是均匀变动时: 可用相邻两年年末

2、(12月31日)人口数的平均值计算年平均人口。 也可用年中(7月1日零时)人口数代表全年的平均人口数。 医学人口统计中,平均人口数常用来作为计算比率的基数。,2.人口构成指标 (1)性别比 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值, 反映两性人口间比例的指标。,第六次人口普查,大陆总人口性别比:105.20。 分性别、孩次出生性别比(第六次人口普查,2009.11.1-2010.10.31): 合计 121.21 第一孩 113.73 第二孩 130.29,(2)老年(人口)系数:是指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人口老化的程度。 一般把65岁(或60岁)及以上人口称为老龄人口。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老

3、年系数达到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系数达到7%,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60岁以上老年系数13. 3%,(3)少年儿童(人口)系数 指14岁及以下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4)老少比 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与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之比,表示每100名少年儿童对应多少老年人,是划分人口类型的指标之一。,(5)负担系数 抚养人口系数或抚养比。指非劳动年龄人

4、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15-64岁者为劳动人口,0-14岁和65岁及以上者为非劳动人口或被抚养人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6)人口金字塔 是将人口的性别和年龄资料结合起来,以图形的方式表示人口的性别和年龄构成。它以人口构成比为横轴,以年龄为纵轴,左侧为男,右侧为女而绘制的两个相对应的直方图,2000年我国人口金字塔,二、有关生育常用的统计指标,(一)测量生育水平的指标,1.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 CBR) 表示某年某地平均每千人口的活产数。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自然变动的基本指标。 计算简单,但受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影响较大。,2.总生育率(gene

5、ral fertility rate, GFR) 表示某年某地平均每千名育龄妇女的活产数, 它反映(15-49岁)育龄妇女总的生育水平。 该指标消除了年龄性别构成的影响,较粗出生率进了一步。但故该指标还受育龄妇女内部年龄构成的影响。,3.年龄别生育率(age-specific fertility rate, ASFR) 表示平均每千名某年龄组育龄妇女的活产数。 该指标去除了育龄妇女内部年龄构成对的影响,故比总生育率又进了一步,可以直接比较不同地区的年龄别生育率。但不能概括一个地区的整体生育水平。,4.终生生育率(life-time fertility rate, LFR)和总和生育率(tota

6、l fertility rate, TFR) 两者都是用来说明每个妇女一生平均生几个孩子(活产儿), 但时间背景不同。,终生生育率说明一批经历过整个育龄期的同龄妇女一生的实际生育水平 一般需要队列或回顾性队列研究,总和生育率的基本思想: 假定同时出生的一代妇女,按照某年某地的年龄别生育率水平度过其一生的生育经历,平均每个妇女所能生育的子女数 TFR=年龄别生育率年龄组组距=ASFRn,总和生育率反映某地某年横断面的上的生育水平。 它由年龄别生育率计算而得,不受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对生育水平的影响,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因此应用甚广, 是较好的测量生育水平的指标。 (注

7、:总和生育率:5.0以上为超多子化;5.03.0为严重多子化;3.02.4为多子化;2.42.1为正常;2.11.8为少子化;1.81.5为严重少子化; 1.5以下为超少子化。),2010年人口普查长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18110,其中“城市”为0.88210,“镇”为1.15340,“乡村”为1.43755。 全国总和生育率倒数前三名分别是北京0.70670、上海0.73665、辽宁0.74090。生育率最高的前五名是广西1.78975、贵州1.74785、新疆1.52885。,总生育率(GFR) 表示每1000名妇女有48个活产。 年龄别生育率(ASFR) 见表第4列

8、。 表示相应年龄的1000名妇女的活产儿数。,总和生育率(TFR) TFR=2.095+129.675+105.525+64.835+9.615+1.975+0.885=1573.85 () 或1.57 表示每1000名妇女一生平均生1573个孩子,或每个妇女一生平均生1.57个孩子。,(二)测量人口再生产的指标,1自然增长率(natural increase rate, NIR) 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的情况。它是粗出生率(CBR)与粗死亡率(CDR)之差。 NIR=CBR-CDR 它是反映人口再生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2粗再生育率(gross reproduction rate, GRR) 由于

9、具体执行生育职能的是女性人口,未来人口的发展实际取决于母亲一代所生的女婴数,粗再生育率实际是只计算女婴的总和生育率。其计算为: GRR =年龄别女婴生育率年龄组组距ASFR(女)n,粗再生育率,GRR =(0.98+60.30+49.19+30.26+4.46+0.93+0.41)5=141.865 = 732.59 () =0.7326 表示每1000名妇女一生平均生733个女儿,或每个妇女一生平均生0.7326个女儿。,3净再生育率(net reproduction rate, NRR) 由于母亲一代所生的女儿,并不是全部都能活满她们的育龄期,故真正能替代母亲一代执行生育职能的女婴数应为出

10、生女婴总数中扣除049岁之间的死亡数。 计算该指标需要当地女性寿命表资料。算式为: NRR =ASFR(f) 5Lx /lx ASFR(f) 为年龄别女婴生育率,5Lx /lx为每名妇女在XX+5岁期内的生存年数,是由女性寿命表中计算得到。,4. 平均世代年数(mean 1ength of generation, LG) 是指母亲一代所生的女儿代替母亲执行生育职能平均需要的年数。 反映两代间隔年数,若间隔年数短,表示人口发展速度快,间隔年数长,则表示人口发展速度慢。,三、死亡统计常用指标,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CDR) 年龄别死亡率(age specific death

11、rate, ASDR),(一)测量死亡水平的指标,死因别死亡率(cause-specific death rate),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IMR) 新生儿死亡率 (neonatal mortality rate, NMR),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child mortality under age 5),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MMR),死因构成(proportion of dying of a specific cause) 死因顺位是按死因构成比的大小将各类死因由高到低顺序排位,以反映主要死因及各类死因的相对重要性, 它

12、与死因构成实际意义相同。,第二节 疾病统计常用指标,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 )是将有关疾病与其它健康问题的医学描述与诊断,转化为由字母数字所组成的编码,该编码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疾病统计标准分类。使用国际疾病分类便于信息贮存、统计分析。 目前我国已开始使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一)反映疾病发生频率的指标,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指一定时期(一年)内,可能发生某病的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二)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病死率(fatality rate)表示在规定的观察期间内,某病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某病死亡率(mortality rate) 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