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第五章 提高采收率基础知识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11525 上传时间:2017-05-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第五章 提高采收率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年整理]第五章 提高采收率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年整理]第五章 提高采收率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年整理]第五章 提高采收率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年整理]第五章 提高采收率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第五章 提高采收率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第五章 提高采收率基础知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9第五章 提高采收率(EOR)基础知识原油采收率是指采出地下原油原始储量的百分数,即采出原油量与地下原油原始储量之比。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原油采收率,既是油田开发工作的核心,又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 采油方法回顾大多数油藏在发现以后,一般都经历了所谓的“一次采油”阶段。在这个期间,主要是利用油藏本身的天然能量来采出一部分原油。其采油机理是:随着油藏压力的下降,流体的体积膨胀和岩石压缩作用把油藏流体驱入井筒。当油藏的压力降低到原油的饱和压力以下时,气体释放和膨胀又能采出一部分原油。有些油藏带有气顶,气顶膨胀和重力排驱也能促使原油注入生产井

2、。一些油藏与含水层相连,它能提供活跃或部分活跃的水驱。含水层的水侵既能驱替油藏孔隙中的原油,又能弥补由于原油开采造成的压力下降。从石油开采的早期到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大多数油藏都是利用一次采油机理进行开采的,直到经济极限产量为止,然后废弃这些油藏。此时,油藏的压力一般衰竭到很低,或者具有活跃天然水驱油藏的产水率变得特别高。对于不同的油藏,一次采油的采收率相差极大,这取决于开采机理和机理的组合、油藏类型、岩石性质、原油性质。一次采油的采收率一般为 5%20% 。作为一种提高一次采油采收率和产能的方法,在一口或多口井中注入流体。为此,曾将水和/或天然气作为注入流体,在低于天然气和原油的混

3、相压力条件下注入地层,气体注入气顶,水注入靠近油水界面的含水层,或者注入油层。开始,提高采收率只是为了延缓或防止油藏压力下降,这样可以维持较高的产量和较长的生产时间。我们称这种技术为“保压”开采。目前,在一次采油后一定时间内注入流体的采油方法通常被称为“二次采油” 。一次采油和注水或非混相注气的二次采油的最终采收率通常为原始地质储量的20%40%。在二次采油达经济极限时,向地层中注入流体、能量,将引起物理化学变化的方法通常被称为“三次采油(Tertiary Recovery)”。包括聚合物驱、各种化学驱(活性水驱、微乳液驱、碱性水驱)及复合化学驱、气体混相驱 (不是以保压为目的的注气 )。在任

4、何时期,向地层中注入流体、能量,以提高产量或采收率为目的方法常被称为“强化采油 EOR(Enhanced Oil Recovery)”。包括三次采油中所有的方法和热力采油法。190常规注水、注气等二次采油技术所不能开采的那部分原油构成了三次采油或强化采油的目标油量,它包括所谓的“剩余油”和“残余油” 。由于地层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和孔隙结构的微观非均质性、注入水( 气) 与地层原油的粘度差以及井网的关系,使得注入流体不可能波及到整个油藏体积,即使在注入流体所波及到的区域内,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原油驱赶走。因此定义“波及系数”为注入流体在油藏中波及到的体积占油藏总体积的百分数,用EV 表示,它为面积波及

5、系数和垂向波及系数的乘积。定义“驱油效率”为注入流体从波及到的单位孔隙中所驱出的油量,用 ED 表示。由于波及系数低,注入流体尚未波及到的区域所剩余下的原油被称为“剩余油” ,如低渗透夹层内和水绕流带中的剩余油;钻井未钻到的透镜体中的原油,局部不渗透遮挡处的原油等,其特点是宏观上连续分布。在注入水波及区域内或孔道内已扫过的区域内残留的、未被驱走的原油称为“残余油” ,其特点是分布不连续。二、 EOR 方法及应用范围概述提高波及效率类提高洗油效率类降低原油粘度类提高采收率聚合物驱泡沫驱微生物驱复合化学驱活性水驱微乳液驱碱水驱复合化学驱气体混相驱微生物采油热采气体混相驱与非混相驱微生物采油(a )

6、按提高采收率机理分类化学驱气体混相驱热采提高采收率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水驱复合化学驱按作用机理分一次接触混相驱按注入气种类分凝析式多级接触混相驱蒸汽吞吐火烧油层微生物采油蒸发式多级接触混相驱蒸汽驱高压天然气(干气)驱CO2 驱富气驱烟道气驱(b)按注入工作剂类型分类191图 5-1 提高采收率方法从 20 世纪 50 年代早期开始,人们就已着手进行大量提高采收率的室内研究,包括:聚合物增效水驱、表面活性剂驱、碱性水驱、泡沫驱、气体混相驱、CO 2 混相与非混相驱、蒸汽吞吐、蒸汽驱、就地燃烧等。提高采收率方法分类见图 5-1。到目前为止,比较成熟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有蒸汽吞吐、蒸汽驱、聚合物驱、气

7、体混相与非混相等,下面分别介绍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气体混相驱、热采和微生物采油。1 化学驱凡是向注入水中加入化学药剂,以改变驱替流体性质、驱替流体与原油之间界面性质,从而有利于原油生产的所有方法都属于化学驱范畴。通常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胶束/ 聚合物驱、微乳液驱)、碱水驱和复合化学驱。聚合物驱:聚合物驱实际上是一种把水溶性聚合物加到注入水中以增加水相粘度、改善流度比、稳定驱替前沿的方法,因此又称为稠化水驱。目前广泛使用的聚合物有人工合成的化学品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微生物发酵产品黄原胶。早期曾经使用过羧甲基纤维素和羟乙基纤维素等。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不仅仅可以提高水相粘度,还可以降低

8、水相的有效渗透率,从而有效改善流度比、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聚合物驱油藏原油粘度一般不超过 100 mPaS,原油粘度增加,要达到合适的流度控制就需要更高的聚合物浓度,从而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效益。由于聚合物驱通常不能降低残余油饱和浓度,即不能提高采收率,所以聚合物驱后的残余油饱和度仍然较高。而聚合物驱后岩石的渗透率将降低,所以对于驱油效率不高而下一步又准备进行表面活性剂驱或其它化学驱以提高采收率的油藏,最好不先使用聚合物驱,而应直接采用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或以碱为主剂的复合驱。聚合物的分子量与地层的渗透率密切相关。渗透率越高,使用的聚合物分子量可以越高而不堵塞地层,从而降低聚合物用量。当渗透率低

9、于 2010-3m 2时,只能使用低分子量的聚合物。要达到所需粘度,必须使用高浓度聚合物溶液,这将导致经济效益降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存在盐敏效应、化学降解、剪切降解问题,尤其对于二价离子特别敏感。为了使聚丙烯酰胺具有较高的增粘效果,地层水含盐度不要超过 100,000 mg/L,注入水要求为淡水,因此在油藏周围应有丰富的淡水水源。聚合物化学降解随温度升高而急剧增加,目前广泛使用的聚丙烯酰胺,要求其油藏温度低于 93。当温度高于 70度时,要求体系严格除氧;并且温度越高,盐效应的影响越大,甚至会发生沉淀,阻塞油层。因此油藏深度不要超过 3000 m。192生物聚合物黄原胶对盐不敏感,适合于地层

10、水含盐度较高的油藏。它的主要缺点是生物稳定性差。聚丙烯酰胺虽然也受细菌侵害,但不严重;而细菌对生物聚合物的伤害是主要问题,在应用中必须严格杀菌。这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也较差,其使用温度一般不超过 75。生物聚合物在其发酵过程中残留许多细胞骸,极易堵塞地层;油藏注入前要严格进行过滤。再加上生物聚合物的价格也较昂贵,因此,一般只使用于含盐度较高的地层,其使用范围不如聚丙烯酰胺广泛。为了能在高温高盐油藏中应用,研制新型的耐高温高盐的聚合物盐分必要。表面活性剂:应用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可分为活性水驱、乳状液驱、胶束驱和低界面张力驱。目前在国外的化学驱中,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胶束/聚合物驱。它可以分为两

11、种,一种是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2%) 、注入段塞大(15% 60%空隙体积)的稀体积法;另一种是表面活性剂浓度较高(5%8%)、注入段塞小(3% 20%孔隙体积 )的浓体系法。前者是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超低程度(小于 10-2mN/m)使残余油流动的方法,所以又叫做低界面张力采油法。后者又可分为水外相胶束驱、油外相胶束驱及中相微乳液驱方法,它是通过混溶、增溶油和水形成中相微乳液,它与油、水都形成超低张力,而使残余油流动。表面活性剂溶液以段塞形式注入,为了保护段塞的完整性,后继以聚合物段塞,因此统称为胶束/聚合物驱。从技术上讲,表面活性剂驱最适合三次采油,是注水开发的合理继续,基本上不受含水率

12、的限制,可获得很高的水驱残余油采收率。但由于表面活性剂驱的价格昂贵,投资高,风险大,因而其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只是温度和含盐度还有一定的限制,其他限制都属于经济问题。随着技术的提高,成本降低,其使用范围会大大展宽。从经济角度来看,能否进行表面活性剂驱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1)渗透率及其变异系数:它对该方法成功与否具有极大的影响,渗透率高低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流体的注入速度,因而决定着井距、寿命,影响其经济效果,渗透率小于 4010-3m 2 的油藏目前暂不考虑。渗透率变异系数决定着注入流体与被驱替油接触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活性剂的驱油效果。在加拿大的筛选标准中规定渗透率变异系数应

13、小于 0.6。在美国的标准中虽未明确规定变异系数的允许范围,但规定了水扫及效率大于 50%。其它非均质性如裂缝、砾岩、泥质灰岩等都对表面活性剂驱不利,在选择储层时都应予以考虑。(2)流体饱和度及其分布:它对表面活性剂驱效果十分敏感。一般规定残余油饱和度不能低于 25%。(3) 油的粘度应该小于 40 mPaS,以便实现合适的流度控制。(4)此方法目前只适合于相对均质的砂岩油藏。对于碳193酸盐油藏不仅其非均质性比较严重,含有比较发育的裂缝系统,并且其地层水含有较多的二价阳离子。对于砂岩油藏其岩石的矿物组成、粘土含量、类型及产状都对表面活性剂驱有较大影响。表面活性剂主要吸附在粘土表面上,高的粘土

14、含量会造成大量的吸附损失。目前普遍认为泥质含量要低于 10%。石膏是水溶性矿物,钙的溶解性会引起石油磺酸盐沉淀。蒙脱石的离子交换也会影响水中钙离子含量,因此,应该用 X 射线衍射及扫描分析粘土矿物的成分、类型的产状,综合评定表面活性剂驱的可行性。碱水驱:对于原油中含有较多的有机酸的油层可以注入浓度为 0.05%4%的NaOH、 Na2CO3 等碱性水溶液,在油层内和这些有机酸生成表面活性剂的方法称为碱水驱,单纯碱水驱的采油机理十分复杂,可由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产生润湿性反转、乳化、乳化夹带、自发乳化和聚并以及硬膜溶解等机理采出残余油。这种方法早在 1920 年就已提出,但直到如今矿场实验成功的事

15、例仍很少。主要的原因是机理比较复杂,碱与岩石相互作用造成大量碱耗,产生低张力的碱浓度范围比较窄,油藏注入的碱浓度范围难于控制。并且酸值较大的原油,粘度一般都比较高,流度控制比较困难,因此近年来单纯碱水的矿场实验项目反而有所减少。单纯碱水驱的驱油机理有些类似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因其表面活性剂来源于原油的有机酸,因此,酸值一般要达到0.2mgKOH/g 油以上才能采用;若酸值达到 0.5mgKOH/g 油则使用该方法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对碱水驱的另一限制是地层水中二价阳离子的含量一般必须较少,因为二价阳离子会形成活性剂的钙盐沉淀,使界面张力急剧上升。碱耗量的大小是碱水驱成功的关键,它不仅会大量耗碱

16、,使过程难于控制并且还会在地层和井筒中结垢,使矿场应用失败。碱耗量与岩石矿物组成和油藏温度密切相关,其中泥质含量是关键因素,尤其是应避免有石膏存在。其它限制与表面活性剂驱类似。复合化学驱:单一的聚合物驱、碱水驱、表面活性剂驱各自有其优缺点,将它们联合使用,在功能上互相弥补,以达到最佳驱油效果,这就是各种形式的复合化学驱。碱/聚合物驱就是在碱水溶液中加入高分子聚合物,通过提高碱水溶液的粘度,改善不利的流度比,使碱溶液与原油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在通过提高波及效率的同时提高驱油效果。同时还由于聚合物与活性剂之间所发生的协作效应,在配方合适时其驱油效果可以远远超过单纯碱水驱和聚合物驱,有时甚至超过二者之和,可与胶束/聚合物驱相比。对于酸值较高的原油,碱/聚合物驱有较大潜力,且投资少,来源广,成本低,这种方法将是表面活性剂驱的有力竞争对象。对于酸值较低的原油,比如小于 0.1mgKOH/g 油194可以采用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其活性剂用量从目前的 2%5%降至千分之几至万分之几的数量级,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