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资 料长 春版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144472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山界教学资 料长 春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老山界教学资 料长 春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老山界教学资 料长 春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老山界教学资 料长 春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老山界教学资 料长 春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山界教学资 料长 春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山界教学资 料长 春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 老山界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革命回忆录,记录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高山老山界的经过。文章反映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为了更好地表现这篇文章的中心,作者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同时又作了许多生动的描写。 文章记录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所以用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是最合适的,这样既使文章脉络清晰,又能使叙事合情合理。就说“艰难”二字吧,只有用时间和地点的变化才能把这一点更鲜明地突出出来。先说时间,文章开始就写“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然后是“天色晚了”我们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又写“天黑了才到山

2、脚”以及“黎明的时候”又开始翻山等等,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表明了队伍行动的缓慢,突出老山界的陡峭,也说明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只这一座山就如此难翻越,整个长征路途的艰险就更可想而知了。 地点就更不用说了。“之”字形的山路,已让人见识了登山之难。最艰难的雷公岩爬完了,以为山就那么一点,一问才知道“还有二十里很陡的山路”,更可见山路的遥远。文章就是通过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行文缜密地把翻越老山界的经历记叙完整了。 这样艰苦的翻山历程应该是很枯燥的,然而作者却以生动的笔墨为我们展现了一支有生命活力的军队的坚强意志和战士们崇高的品质。譬如爬山中战士们互相鼓励的生动有趣的话语,“之”字形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

3、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壮丽而神奇美妙的景象抒发了一种乐观而豪迈的情怀。作者把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把红军战士那种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就这样为我们描画了一支英雄的高不可攀的部队。红军的壮举也就更令人无限敬仰。 红军翻越老山界是在经历了惨烈的“湘江之战”以后,这场战役红军主力由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人,其战况可想而知。然而,这样的挫折之后,红军战士重拾信心,克服艰难险阻,继续北上,这种精神很值得今天的年轻人学习。二、问题探究 1.本文记叙的是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讲述他们与瑶民攀谈的情景? 与瑶民攀谈的这一段和突出本文的中心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通过和

4、瑶民的对话,我们知道了瑶民生活的艰苦,这也正是天下百姓苦难的缩影,它正注解了红军长征的意义为解放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其次,正是这一番交谈使瑶民了解了红军,可见红军政治工作者深入群众的好作风,走到哪里就把工作做到哪里。而且在部队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还把粮食送给百姓,可见这是一支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的人民军队。这一情节展现了红军长征生活的又一个侧面,争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是红军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 2.作者和他身边的几个人在红军队伍里是什么角色?他们在长征途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作者和他同行的几个人都是红军队伍中的政治宣传员。从和瑶民攀谈的情节看,他们随时随地都在做着义务宣传工作,给沿途的老乡讲革命道

5、理,宣传革命思想,使人民更了解红军这支队伍,争得老百姓的支持。从“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号和运输员”这部分叙述可以看出,他们主要肩负部队的宣传鼓动工作,用他们的方式给战士们作动员,鼓舞队伍的士气。他们的任务就是“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结果是“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3.为什么补叙医务队的情况和敌人的枪声、飞机声? 一支军队能够取得全面的胜利,必须靠各方面的配合和努力,运输队和医务队都是这支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方支援,他们也是整个队伍的一部分。翻越老山界中普通的士兵表现出的这种坚强和勇敢我们已经领略,

6、那么带着伤员翻山则更需要勇气和毅力,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这支军队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思考与讨论 一、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为什么能够战胜这些艰难险阻? 这道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思考和体会红军长征这一路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也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完成这道题,使学生养成梳理归纳文章的好习惯,能够有条

7、理地表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红军翻越老山界所遇到的困难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登山的艰难。老山界很高,上山30里,山势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非常艰险。 二是部队生活的艰苦。行军紧急常常不能及时开饭,开饭也不能吃饱,战士忍饥挨饿,体力消耗很大。 三是敌人围追堵截,天上还有敌人的飞机盘旋。使得行军的环境更加恶劣。但是红军以坚强的意志、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克服困难,还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本来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可文中的许多景物描写却十分优美,表达的感受也非常细腻。请找出这样的部分,体会其表达效果。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8、,革命回忆录并不代表一定要刻板地记录革命史。这个革命的大家庭的成员们,之所以能同甘苦共患难,不仅是因为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还因为他们拥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所以这样的艰苦的生活在他们的眼中也不乏美好的景致。对这些内容的体会,会让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这支军队最终走向胜利的原因。文章这样的描写不在少数,这里仅举两例说明。 一处是对火把照亮山路的描写,“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里通过火把的描写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又暗示了山势陡峭

9、。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第二处就是山腰露宿,半夜醒来那段细腻的描述。“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写出夜色的美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突出了山势的险峻。“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一段文字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 三、课文里在写半夜醒来时,既说“除此以外,就是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是在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

10、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在你阅读过的其他作品里,是否还有这样的描写?试举几个例子,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或者根据你自己的生活感受,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例如:古诗有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声音往往更能突出环境的寂静。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记录的是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的过程,所以,以时间为线索是行文的特点,而在行军途中战士们面对艰苦的环境表现出的乐观主义精神,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本文最值得称道的是,尽管是一篇革命回忆录,但仍然不乏生动的描写,体会这些地方很重要。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这几个方面作为重点: 一、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制一个表格,把行军的时间和地点

11、的变化一一列出,以更好地体会这一天一夜的行程的艰难。 二、把重点段落的描写拿出来让学生分析体会,尤其是第22自然段“半夜醒来”的这一段描写,值得学生学习,最好能达到背诵。 三、作者在行文组织材料上有些独特之处,如与瑶民的攀谈、对医务队的叙写等也都很值得思考,不妨把这些地方提出来,让学生讨论,体会一些看似边缘的材料实际上与中心有着直接的关系。 四、学习本文旨在通过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感受和学习红军身上的优秀品质,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在这方面达成共识,真正学到长征精神。 五、这篇文章建议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用来了解背景,朗读课文,

12、总体感知文章中心。第二课时用在对主要写作特点的体会上。相关资料一、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参加过八七会议;参加过长征,历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内的大秀才。早期的革命者中,懂英语的极少,陆定一的高水平英语,派过不少用场。 遵义会议以后,陆定一调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继邓小平之后主编中央军委机关报红星报。长征到达延安之后,陆定一在出任延安解放日报总编辑期间,写下了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他给新闻的定义就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导。”这定义

13、含义极清楚,即所有新闻都是事实,加一个新近发生的。对新闻的本源、定义等作了精辟的说明和界定,堪称我国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 1947年,陆定一的一篇国际形势论文,引起了巨大反响。这篇题为对于战后国际形势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解释,发表于1947年1月4日和5日的延安解放日报。文章在国内外影响很大,有的政党甚至根据它来修改自己的政策。陆定一长期在宣传思想战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长达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陆定一忠诚勤勉,呕心沥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14、,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二、关于长征1.“长征”一词的由来 可能许多人不知道“红军长征”一词的来源与陆定一有关。“长征”一词源于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大凉山彝族聚居地后,朱德以红军总司令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上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这篇6字骈文出自陆定一之手。遵义会议以后,陆定一调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主编红星报。陆定一沿用当时通行格式,6字一句、共8句,一韵到底,通俗简明,朗朗上口,易记易传。短短56个字揭露了四川军阀的罪行,准确扼要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

15、红军的宗旨、任务、政策、纪律。也就是说,“红军万里长征”这个词是陆定一创造,经过朱德总司令的首肯而传播开来的。2.长征的意义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