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useum数字博物馆解决方案介绍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143831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imuseum数字博物馆解决方案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imuseum数字博物馆解决方案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imuseum数字博物馆解决方案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imuseum数字博物馆解决方案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imuseum数字博物馆解决方案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museum数字博物馆解决方案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museum数字博物馆解决方案介绍(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museum数字博物馆应用解决方案1 目录1.概述21.1现状分析21.2数字博物馆应用关键特点31.1.1结构化的内容数据31.1.2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展示手段31.1.3采用可行的技术方案51.1.4扩展性71.1.5充分的利用网络互动特征72应用方案82.1馆内触摸屏终端应用92.2馆内用户手持设备应用102.3互联网应用112.4在线虚拟展厅应用122.5支持多终端浏览132.6基于网络云服务142.7社会化应用152.8用户行为分析和统计161. 概述1.1 现状分析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文化遗产的保有量很大。据初步统计,我国现有约40多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各级博物馆近2500

2、座,馆藏文物近2000万件,此外,散存于民间的文物、艺术品数量也相当可观。例如上海博物馆,其藏品数量近100万件(套),但实际展出数量仅1万件(套);怎么让这么庞大的文化遗产资源基于目前的网络技术条件产生更大价值?文化遗产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发展也有一段历史了,从保护到展示,不同层面技术应用都有相当全面的发展。保护领域的文物数据采集已经从图形采集发展到3D扫描甚至非常先进的全息还原技术;网络上的展示也有不同层次的应用,展示的手段主要集中在网页内容展示以及“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等概念的应用,主要的技术手段有网页技术、虚拟现实的VR技术以及3D还原方式对现场及展品进行展示。网络应用应该是博物馆

3、数字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网络能够解决很多线下展馆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实时在线,不受时间地域流量的访问限制;空间无限,不受博物馆面积及展陈环境的影响;多维度内容检索模式,不像线下展馆单线条的展览路线等等。目前国内的博物馆的互联网应用主要体现在网站的应用阶段,主要功能体现在:l 博物馆的介绍;l 展览信息的发布;l 部分藏品的展示;l 相关的研究及报道;l 互动功能:会员、预约参观、讨论区等等。各个博物馆在不同的方面会有所侧重。比如故宫博物院,在藏品展示及学术研究方面做的就充分一些。总体而言所谓的网络数字博物馆主体上是为线下场馆服务。1.2 数字博物馆应用关键特点1.1.1 结构化的内容数据内

4、容数据结构化是博物馆展品等内容网络应用的一个基础,只有按照一定的数据标准组织的内容,这些内容才能够进行深入应用和产生长远价值。数据标准主要是围绕展品的信息做结构化的梳理,从最基本的类型、材质、年代、尺寸描述、作者等信息等到复杂的流转信息等。将这些有价值做定义,这些定义可以根据掌握信息的多少来把握,具有从模糊到清晰的尺度范围。这些定义将会为下一步的应用的更多的扩展。比如:浏览一副古代绘画作品的时候,系统可以自动为您呈现这幅画的作者其他的作品、同年代的其他相似度比较高的作品、同一主题的作品等等,给浏览者和研究者更多的参考信息,将内容的价值放大。1.1.2 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展示手段博物馆的藏品

5、包罗万象,给用户呈现的方式也应该根据不同的类型有所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平面类型:如书画、碑拓、浮雕、不同载体的平面绘画等这些可以归属于平面类型,展示的需求应该是平面信息的充分展示,色彩、细节的充分浏览。图:鹿下绘和歌卷网络展示方式立体类型:如瓷器、青铜器皿等,这一类型的特点是立体展示需求,一个正面的图片不能给浏览者一个全面的认识,需要多角度多纬度的浏览,给浏览者一个清晰的三维尺度,并且能够看到细节。动态类型:如一些玩具或者是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定内容,就需要有一个动态的演示,比如关于古代造纸流程的展示,就需要一个动态的演示来说明阐述这个复杂的动态流程。环境类型:如博物馆展厅环境、古建、石窟类

6、型的展示,由于展示的是一个大型的环境,这个里面又会有大量的信息,所以会用到一个综合的展示方式,整体环境的浏览,细节的查看,应该是一个综合的呈现方式。以上这几种类型并不全面,但分析的目的是找到适合不同类型的展示方式。这些展示方式之间应该有很多关联。比如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浏览博物馆的时候,具体的展品能够点击查看这个展品,这个展品也能够根据展品的类型有相应的展示手段。这些展示手段在技术上应该成为“媒体”,具备一定的媒体标准,以方面制作及传播。1.1.3 采用可行的技术方案互联网的技术发展一直走在应用的前列,有些技术从理论与实验上都行的通,但最终由于各种环境因素不能得到大范围的应用。如1994年

7、就已经诞生的VRML技术标准(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由于开发 VRML 环境时要在所有的浏览器/播放器上取得一致的效果是很困难以及应用成本高效果差等原因到目前也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Web3D技术也是一直处于研究状态,还没有大范围的实施应用。博物馆的互联网应用应该是采用更好的框架设计,不被表现层的技术手段所限制,不同的技术手段都应该可以被框架所涵盖。目前网络条件下应该采用最合适的方式来呈现,未来其他的技术更成熟可以做为一个展示层面的升级或补充。目前才用的技术标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量:首先是降低用户浏览门槛,博物馆数字化的目的是要让最终的浏览者来使用,所以用户浏览使用体验至关重要,有几个

8、指标可以参考:A、兼容性:内容对用户浏览环境的兼容性直接导致是否能够完整看到内容,尽量避免使用特殊的定制化插件(为了支持用户浏览需要安装特定的软件),并且尽可能兼容不同的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mac)和浏览器(IE、FireFox、Safari、Opera)。B、速度:由于展示的内容大都属于富媒体内容(图片、视频数据等),所以怎么样提供快速的浏览方式也很重要,一般简单的理解是从带宽上找出路,这里想强调的是从技术手段上解决,在数据传输里面应用按需下载(根据浏览者的需求下载相对应的数据,比如一个古画,浏览者放大其中一个部分查看,只需要将这放大的这部分数据下载下来。)、本地缓存应用(将浏览的

9、数据有计划的在本地存储,提高以后的加载速度)、分布式下载(FlowDownload,是一种CDN分发及多线程下载技术。);另外还可以从服务器端的部署进行优化,比如设置单独的图片服务器等等。C、用户界面体验:界面的设计上应该充分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简化操作流程、减少复杂的干扰因素,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给出不同层次的界面解决方案。可以参考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理念。其次是从经济和效果上找到一个平衡,博物馆的数字化应用是一个大量内容数据整合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实际的制作成本,即能低成本又能有好的效果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难题。采用成熟技术是降低成本的方法,比如采用实景实物的拍摄手段,这是成熟技术,

10、所以成本会有所降低,并且不少博物馆已经有不少拍摄的数据可以利用,有些采用3D扫描等技术进行虚拟还原展示的方式来达到好的效果,但成本较高。1.1.4 扩展性网络的应用在不断的发展,博物馆数字化的技术架构必须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基础的架构必须能够与未来的更复杂的技术应用以及多终端浏览结合,底层的数据统一化,技术能够满足多终端发布的需求。采用主流的具有兼容性技术架构进行开发、开放式的架构设计为未来的跨平台、垮系统留出可能。1.1.5 充分的利用网络互动特征将用户作为一个博物馆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参与者来考虑,用户即是内容的浏览者又是相关重要数据的提供者。充分发挥用户的参与性来提升平台的价值。在系统内

11、部署用户参与的重要功能,比如内容收藏、评论、丰富相关资料、推荐、转发等等交互方式,用户之间能够形成社区(群组或活动)。可以参考网络的SNS(社会化网络)社区以及博物馆志愿者运作的经验,设定一定的用户规则,鼓励用户参与。用户形成的数据积累到一定的量级,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比如可以分析出最热门的藏品等进行推荐。另外用户也是内容的提供者,比如用户针对一件藏品研究结论可以在这个藏品的浏览上体现出来,用户可以对其中的细节进行标注,这些内容给其他的访问者一个参考。逐步形成围绕数字化博物馆的知识社区。用户也可以做为核心数据的创建者,通过平台提供的数据接口,用户可以自己拍摄制作自己的藏品数据在网络进行分享。平台

12、的管理者会对内容进行一定的审核。以上这几个方面是博物馆互联网应用的几个技术特点,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人类运转的效率提升了无数倍,从基本的通讯领域到贴近生活的学习购物,已经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数字化博物馆这个领域还处于发展阶段,这是一个社会价值巨大事业,近年来提倡的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等,目的就是让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放大,让更多的民众能够领略到博物馆展示的文化艺术及知识魅力,数字化博物馆符合这一主题,通过网络的手段让民众更低成本的参与进来,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2 应用方案Imuseum数字博物馆应用架构满足馆内需求及web需求,采用统一资源管理结合多种应用渠道,形成统一的数据

13、中心。Imuseum Server是应用的管理核心,用来存储、构建博物馆资源中心,通过Wifi网络在馆内实现馆内应用,通过架设馆内触摸屏终端满足内容数据在终端上的呈现,参观用户手持移动设备通过Wifi网络连接后实现基于Imuseum Server提供的数据内容呈现和交互。Imuseum Server同时也可以通过发布方式与Web服务器结合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内容发布输出,构建网站、移动终端App应用。2.1 馆内触摸屏终端应用结合imuseum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在展馆内的数据资源展示,可以弥补场馆内藏品展示不全、描述信息不丰富、展示效果不佳等问题。彻底改变传统的触摸屏单独软件部署应用方式,具体

14、应用特点: l 整体通过WiFi联网方式使用服务器资源及展示组件; l 数据资源统一管理,不存在单机部署; l 能够有效收集用户数据。 l 展示组件丰富(3D、图片、视频等) 2.2 馆内用户手持设备应用场内用户连接上WiFi后通过imuseum server提供的馆内应用,可以基于用户的移动设备实现用户馆内交互服务,具体可以实现: l 数字导览:通过移动终端语音等现场应用。 l 交互应用:可以对展品进行提问、留言、分享等功能。 l 用户浏览行为分析2.3 互联网应用基于imuseum可以进一步发布互联网Web应用。 l 发布场馆的移动App; l 发布Web应用网站。 2.4 在线虚拟展厅应

15、用Imuseum可以实现在空间场景中的快速漫游,这是由于采用了快速多点图像数据采集、基于空间地图部署等专利技术。在一个空间内部署密度较高的点,才能实现良好的漫游体验,但是多点的部署采用传统的技术方法就会造成成本的增加,而且多点会造成数据量的大幅增加,用户的下载速度会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Imuseum采用先进的快速拍摄基于地图部署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及部署的效率,在地图系统内建了空间3D模型,这样就实现了自动的判断墙体、物体、全景点的位置,改变了传统用静态标注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部署的效率。在用户浏览的细节,Imuseum采用分步下载的方式来改善用户体验,首先系统会判断用户浏览器的分辨率,提供合适的载入数据层级,为了不让用户有任何等待,系统会先载入分辨率较低的文件块(10K左右)逐步根据用户的浏览视角进行数据载入。严密的数据载入算法保障了用户的浏览体验,也节省了网络带宽的支出。创建基于目前网络环境的真实场景漫游是Imuseum重要的特点。2.5 支持多终端浏览Imuseum支持在电脑、ipad等终端设备进行浏览体验。Ipad等手持设备已经成为网络浏览的重要途径,Imuseum在ipad等手持设备上能获取更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