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版)毛概——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143457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版)毛概——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5年版)毛概——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5年版)毛概——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5年版)毛概——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5年版)毛概——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版)毛概——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版)毛概——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一、外交和国际战略形成的依据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一节 外交和国际战略形成的依据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8191811,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

2、界人口总数的75%。导火索是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一个月后,奥匈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相继继投入战争。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2):19399.11945.9.2,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而告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争双方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始料

3、不及的是,这一纸和约竟然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1)“两点论” :毛泽东分析战后国际形势,提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2)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的划分: 20世纪40-60年代毛泽东指出: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中间地带。亚、非、拉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日本、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非洲、拉丁美洲是

4、第三世界。 (3)反帝反霸权、备战备荒。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分化和改组,毛泽东进一步指出: “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就是有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 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他对来访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说: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他还指出,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美、苏第一世界日、欧洲、加第二世界亚、非、拉第三

5、世界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新论断1985年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2)“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两大主题的基本依据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

6、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战后世界格局主要体现为“两极格局”,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抗。两极格局演变的三个阶段,即三个演变阶段:第一个时期,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末)。第二个时期,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转变(从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第三个时期,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苏东剧变至今)。u 两极格局的特征政治上表现为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对立。经济上

7、表现为两种类型的经济并行发展,交往较少,并伴随着相互间的封锁与反封锁。军事上表现为两大集团全面对抗(“冷战”)和局部的“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u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 两种政治制度的尖锐对立已经烟消云散。 华约和经互会已经宣告解散,欧洲两大军事和经济集团的对立不复存在。 两德统一,雅尔塔体系自然宣告终结。 u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两极格局终结以来,各种政治力量经历了重新分化组合。虽然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但世界政治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美、俄、日、欧、中五大力量为基本框架的“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

8、已初见端倪。 实力超强的美国统一的欧盟 谋求政治军事大国的日本复兴中的俄罗斯 崛起中的中国 发展中的印度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一超是美国,多强是“中国、俄罗斯、印度、欧盟(英、德、法)、日本u 世界并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u 非传统威胁增加国际恐怖主义的危害十分突出。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活动的范围遍布全世界。“911”事件、巴厘岛爆炸事件、车臣人质危机都造成了巨大伤亡,震惊了世界。新的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也给世界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干旱、洪水、饥馑和疫病对人类安全的威胁将变得更为紧迫而尖锐。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

9、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2)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3)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的冲击: 冲击之一: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各国经济运行的速度和风险。在全球化背景下,技术更新更快,产品寿命周期更短,资本流动更频繁,市场和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因而各国经济运行的风险更大。 冲击

10、之二: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引起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当今,各国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相对减少,而对技术、信息和人才的依赖大大加强。控制了大量的资本和高新科学技术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在目前不公正、不合理的旧国际经济秩序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处境更加险恶。 冲击之三: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主权提出了挑战。为了参与经济全球化,各国纷纷加入全球性和区域性合作组织。原属于民族国家主权范围的部分权力(如关税和汇率决定权等)不得不让渡给国际组织,从而使原本至高无上的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限制。冲击之四: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各国的国际合作观念。各国都认识到,本国经济的

11、发展离不开国际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离不开国际合作。过去国际关系中的“零和”思维模式被“相互依存”新理念( “双赢”)所代替。国际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国际形势在竞争与合作中趋向缓和。冲击之五:经济全球化使经济利益成为国家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使各国争夺资源的斗争加剧,甚至导致地区的政治、军事冲突。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新形势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也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从国际来看,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二是虽然国际金融危机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使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面临困难,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2、的趋势不会中断,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加。三是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条件更多。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新的机遇。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也面临来自国际方面的挑战和不利影响:一是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突出,将对我国稳定出口增加难度。二是全球各领域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所有国家都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巨大压力。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跨国资本流动明显加剧,导致国际外汇、证券等市场有可能持续大幅波动。四是我国周边环境中的战略压力和地缘政治风险有所突出,东海、南海不断发展事端,使我国发展的良好周边环境受到

13、影响。从国内来看,一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强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提升,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二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我国仍处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阶段,特别是随着城镇化深入发展,不仅将继续拉动巨额的城镇居民而带来的成倍增长的生活消费。三是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政府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增强。四是制度优势日益显现,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贯彻实施,新的更大的制度红利和发展潜力将会不断地创造和释放出来。同时,我国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二是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四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我们适应和引领

14、。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1、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2、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3、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4、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

15、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5、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6、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7、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即如下三大点:(一)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至今还是一个处在转型关键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我们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中国人民,要使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就需要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永远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二)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和为贵的价值观念。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 讲信修睦、崇尚和平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也决定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和而不同”,意思是说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以此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邻,也有利于我们化解国际矛盾,构建和谐世界。(三)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