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139155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及其一览表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

2、,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

3、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

4、、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干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具体参见中国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时才开始有的,资治通鉴汉纪武帝注:“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于此。”汉武帝即位时,将那一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在此之前,皇帝都没有年号。自汉武帝后,历代帝王

5、即位都有自己的年号。新君借位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改元,如汉武帝就改了十一个年号。古代帝王的年号大都有一定的意义,如汉武帝的一个年号“元封”,其意是始封泰山。自明以后,尤其是清,每个皇帝中途基本上不改元,因此,大都以年号来称皇帝,如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谥号是从周代开始的。据唐张守节谥法解载:“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秦始皇时曾一度废掉,汉代又恢复了。据谥法解说,古时共有164个谥号,每个谥号前加一句断语,可分为三类

6、,好谥,即褒扬的,如文、武、昭、元、平、桓、康、景、惠、宣、成、明、献、穆等;恶谥,即批评的,如灵、厉、炀等;夭谥,即同情的,如哀、悼、怀、愍等,一直到光绪帝,还用谥号。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如周厉王、秦穆公。此后,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两个字,如岳飞死后被谥为武穆王,或称岳武穆。此外还有一种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徒所加的谥号,如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张载死后,门人谥为明诚夫子。 自汉代始,封建帝王还有所谓“庙号”。开国第一代称祖,叫太祖或高祖、世祖,以后继位的皇帝则称为太宗、世宗等。此外,唐以后,皇帝还有尊号,这是皇帝生前被奉上的,如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皇帝的名号制度还包括皇帝生

7、前使用的年号,死后的谥号、庙号、陵寝号等。年号是反映在位皇帝的执政纪年。自西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40年定为建元元年起,至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宣统年号被废止,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亦有中途改元的。谥号是皇帝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早在西周时期,谥号便已在贵族之间普遍采用。秦始皇为突出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臣和后人对自己有所评议和指摘,下令废去对皇帝之谥。西汉吕后当权时加以恢复,一直沿用到清末。谥号本应反映去世皇帝一生的功过,但实际上多用推崇溢美之词,而且字数越来越多。如清光绪帝爱新觉罗载1908年去世,被谥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这是中国封建社

8、会最后一个皇帝的谥号。谥号一般是在皇帝死后由礼官拟定,报请新皇帝裁定公布。在改朝换代之际,也有由新王朝为前朝末帝定谥号的,如清朝建立后,曾为明朝的崇祯帝朱由检定谥为庄烈愍皇帝。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起的名号。秦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系为庙号。汉代恢复古礼,以“祖”或“宗”作为庙号,在“祖”或“宗”之上再选择一个符合去世皇帝“功业”的字眼,如西汉创业的刘邦,其庙号为“高祖”;唐朝李世民的庙号为“太宗”等,其它如世祖、真宗、仁宗等不一。清末光绪帝死后被称为德宗,此亦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皇帝庙号。陵寝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其名号一般是根据去世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开国皇帝

9、之陵一般称为“长陵”,其后诸帝则应依其事迹和世系来命名,诸如康陵、定陵、显节陵等。也有以所在地命名的,如霸陵、首阳陵等。为皇帝建陵后,还要设置守陵奉祀之官以及禁卫和陵户。 年号是指用于纪年的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但也有以国家名(国家诞生时间)来纪念的。发端于中国,后来日本、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和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皇帝年号的是日本,仍使用国家年号的是中华民国,另外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元也近似于年号。 中国历史上的年号起源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据清朝赵翼的二十

10、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建元。汉书上记载说,那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记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前122年)为元狩元年。可是,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开始称纪元,改换年号叫做改元。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改元 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进行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年号也有

11、多个。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梁的“干化”年号、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明朝以后,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康熙帝。 年号的使用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另外朝鲜、琉球为中国藩属时,亦用中国帝王年号。以朝鲜为例,明亡之后,除与清朝文书往来,内部官方文书拒用

12、清朝年号,改用干支或国王在位纪元,至于民间仍有坚持采用崇祯年号者,甚有直到崇祯三百余年者,与明郑一直采用永历年号,极为相似。也因此,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人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它政权的年号。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3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还有许多年号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个时期在使用。还有因为避讳或者其它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

13、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 有些年号是根据两个前代年号合并而成,如贞元取自贞观开元,隆兴取自建隆绍兴,淳熙取自淳化雍熙,绍熙取自绍兴淳熙,庆元取法庆历元佑、开禧取自开宝天禧等1。年号的废弃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而爱新觉罗溥仪在担任满洲国执政和皇帝时分别使用过大同和康德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 谥号(“谥”,拼音:sh,音同“示”) 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

14、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种类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

15、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徽号,也就是后宫嫔妃和皇太后、太皇太后等,在宫廷中有地位的女性所拥有的尊号,一般妃嫔的徽号约在两字以内,但仍时有特例。太后和太皇太后则不一定,通常遇到年节时,皇帝都会在太后及太皇太后原有的徽号上再加新字,例如清朝开国皇后孝庄,生前总共被两位皇帝八次在原有徽号加上新字的纪录,值得注意的是,女子成为皇后时,并不会有徽号,以清朝的慈禧太后为例,她在初进宫时为兰贵人,兰是她的徽号,贵人则是她在宫中的位阶,后来母以子贵而升为太后,被称为慈禧太后,慈禧是徽号,太后则是她的地位级别,在死后称为孝钦显皇后,此时的孝钦显三字已不是徽号,而是谥号了。也就是说,一名女子入宫时,若是她有幸从嫔妃进而升等成为皇后、太后,甚至是太皇太后,那除了她在当皇后的时间以外,她都是有徽号的,顺带一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