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理论模型与行为改变阶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136478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3.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理论模型与行为改变阶段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跨理论模型与行为改变阶段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跨理论模型与行为改变阶段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跨理论模型与行为改变阶段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跨理论模型与行为改变阶段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理论模型与行为改变阶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理论模型与行为改变阶段(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講師 : 劉潔心 跨理論模式(TTM) Prochaska及DiClemente於1982年發展出 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跨理論模式是源自於多樣不同的行為改變理論, 系統性地整合不同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理論模式。 在心理療法和行為改變階段的主要理論中, 作比較分析。 改變之階段(The Stages of Change) 改變之方法(The Processes of Change) 衡量作決定(Decisional Balance)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TTM的結構 改變階段 無意圖期(Precontemplation) 意圖期 (Co

2、ntemplation) 準備期(Preparation) 行動期(Action) 維持期(Maintenance) 結果(Termination) 在未來六個月中並無採取行為改變之打算。 尚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有問題的。 之前曾嘗試改變過,但因失敗而使其覺得挫折。 以上兩種人會避免閱讀、談論或思考有關自身的 高危險行為。 無意圖期(Precontemplation) 意圖期(Contemplation) 開始意識到自己行為上的問題,並打算在未來 六個月內改變行為。 有意願,試圖去改變。 了解改變行為的好處。 但是也明白自己改變行為的困難。 會陷入長沉思期(行為延遲) 將於不久的未來(如一個月

3、)採取行動。 試圖去行動。 在過去一年中已經採取了一些零星的行動。 對所採取的行動已有計畫。 (ex.參加健康教育課程、接受諮詢。) 準備期(Preparation) 已產生一些規律的行為,對自己的生活型態已經 有所改變,且這種改變還未超過六個月。 生活形態明顯改變。 可見的行動。 須獲得專家認同標準,才能減少風險。 行動期(Action) 表示已經維持改變後的新行為長達六個月以上, 甚至五年。 為了防止舊行為復發而做許多努力。 有信心可以一直維持。 維持期(Maintenance) 完全沒有誘惑物,而且百分之百相信自己可以不再犯。 結果(Termination) 改變的方法 1. 意識覺醒(

4、Consciousness raising) 2. 情緒紓壓(Dramatic relief ) 3. 自我再評估(Self-reevaluation) 4. 環境再評估(Environmental reevaluation) 5. 自我承諾(Self-liberation) 6. 社會解放(social-liberation) 7. 替代行為(Counterconditioning) 8. 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 9. 外在增強(Contingency management) 10. 幫助關係(Helping relationships) 意識覺醒(Consciousn

5、ess raising) 增加對原因、結果和特定問題行為治療的查覺。 介入:回饋、比較、說明解釋、媒體宣傳等。 情緒紓壓(Dramatic relief ) 解除與不健康行為有關的負面情緒。 介入:心理劇、角色扮演、經驗分享、媒體宣傳等。 自我再評估(Self-reevaluation) 結合認知情感、評估個人自我特殊不健康的形象。 介入:價值澄清、健康角色模範、心理意象。 環境再評估(Environmental reevaluation) 結合認知情感、評估個人習慣如何影響社會。 對他人積極或消極的角色模範的查覺。 介入:培養同情心、家庭介入。 自我承諾(Self-liberation) 意

6、志力-有改變的信念去支持行動。 介入:新年計畫、公開證明,等可增強意志力的行為。 社會解放(social-liberation) 增加社會機會或選擇,幫助貧困或弱勢的團體得到 健康促進的機會。 介入:提倡、改革傳統作法、適當的政策。 替代行為(Counterconditioning) 學習健康行為代替問題行為。 介入:放鬆、堅持、減少敏感度,積極的自我聲明等 安全替代的策略。 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 移除不健康行為的誘因,增加健康行為的刺激。 介入:移除、環境再規劃、自助團體。 外在增強(Contingency management) 對健康行為採取獎勵、不健康行為則給予

7、處罰。 TTM的目標是自然行為改變,因此增強物很重要。 介入:自我改變較依靠增強物。 幫助關係(Helping relationships) 健康行為改變的社會支持,結合關懷、信任、坦承、 接受。 介入:建立關係、治療團體、顧問電話、夥伴體系。 衡量作決定 衡量利益(pros)和代價(cons)孰輕孰重 來自Janis&Mann(1977)提出的決策模型 為自己、別人帶來好處;從自己、別人得到認同 為自己、別人帶來壞處;被自己、別人否定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在特定情境下改變問題行為的信心(confidence) -Banduras (1982) self-effi

8、cacy theory 誘惑( temptation ) 在特定情境下從事問題行為的強度 三個因素:負面情緒、社會環境、渴望 重要假設,關於TTM模式 無法用單一的理論來涵蓋所有的行為改變。 行為改變是一個隨著時間演進的過程。 階段既穩定又存在改變的可能性。 多數高風險的族群尚未準備好採取行動,而且 以行動導向的行為改變計畫對他們沒有用。 強調過程和方法符合每個階段的特性。 做行為改變前,要先知道對象群體所在的階段 分布狀況 大部分都是處於無意圖期(Precontemplation) 實際操作上的驗證 階段的分布狀況 調查的十二項行為都可以發現 這樣的二元結構 利益與代價 無意圖期:利益 代價

9、 不同階段利益代價的關係 增強:從無意圖期到行動期要上升 約 1SD的利益 減弱:從無意圖期到行動期要下降 約0.5SD的代價 增強VS減弱法則 基本上有共通性,但有時候可用的方法 比較多有時比較少。 改變的方法 不同階段的改變方法 利用個人化TTM架構來傳達符合個人需求的 介入性訊息。 TTM可以使用的地方 部分or全部? 研究 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支持TTM模式 成癮模型 vs TTM模型 因為批評,而有更進一步的研究 研究遇到的挑戰 動機:吸菸是一項社會成本相當高的行為。 在美國,有四千七百萬的吸煙人口,而每年 有超過五十萬的人死因與吸菸有關。 案例 運用TTM模式戒菸 以積極的方式招募吸煙

10、者參與 成功的機率約為80-85% 招 募 受 試 者 無意圖期的人有35%簽名參加,但只有3%出現2% 的人完成 意圖期和準備期的吸菸者,則有65%的人簽名參加, 15%出現參與11%的人完成。 簽訂一個戒菸的契約 人口的影響=參加率X效力或成功率 30%參加率 X 5%成功率 = 1.5% 主動招募可以影響更多尚未決定戒菸的潛在參予者 健康促進節目對高危險群有10倍影響力 對於心理療法和行為改變來說,最大的問題便是 相對低的維持率。 對無意圖期的吸煙者來說,需要的是如何讓他們 繼續有想戒菸的念頭。 對行動期的戒菸者來說,如何防止煙癮復發是 主要策略。 維 持 此研究目標是希望在介入後,使受

11、試者至少 有一個 階段的進步。 開始所處的階段會影響成功率。 進步 在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介入方法。 在十五年的研究後,已經定義出十四種變因可以 用來介入各個階段以加快整個療程的進展。 為受試者訂作適合的TTM模式。 方法 比較四種治療方法 1.行為導向(標準) 2.階段性操作(個人) 3.建議回饋+階段性操作(交互式) 4.顧問+建議回饋+階段性操作(個性化) 階段性操作比行為導向好 有顧問的話會依賴 成果 主動報名與積極說服後的參與者差別沒有很大 成果的比較 成功戒菸率22-26%,平均24% 男性24.6%,女性23.6% 種族也沒有太大差別 老年人35.2% 為平均1.45倍 大學畢業

12、生的成功率30.1%也比平均高上許多 行動導向模型階段性模型 被動的等人主動報名積極的招募 期待參與者符合計畫的需要計畫符合參與者 的需要(個人化) 以診所為基礎以社區為基礎 假設有些族群無法被改變確保所有族群都有 機會 接受改變的計畫 觀 念 修 改 TTM的侷限與困難 年齡 -年紀輕者較少抽菸喝酒惡習,應注重預防 文化 -文化的價值觀 較費時和麻煩 -人力、長時間 限制與結論 行為改變階段模式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 of Change (Prochaska, Diclemente, & Noncross, 1992) 沉思前期(Pre-c

13、ontemplation): no intention to make behavior change 沉思期(Contemplation): considering a change in behavior 準備期(Preparation): making small changes in behavior 行動(Action): actively engaging in the new behavior 維持(Maintenance): sustaining the change over time 行為改變階段模式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

14、 of Change (Prochaska, Diclemente, & Noncross, 1992) 行為改變之pattern由“linear pattern“ 改為 “a spiral pattern“ It found that “individuals may regress or relapse back to an earlier stage, and they may learn from this relapse and eventually reach maintenance“. 結果 這是應用在其他行為上第六個階段,尤其指成癮 這個階段的人們已經完全沒有誘惑物且 有100

15、%的自我效能 無論他們再怎麼沮喪、焦慮、厭煩、孤獨、生氣或 壓力大,他們都確定不會再回到之前那些舊的不好 的健康習慣 不同階段的學習者所給予的不同教育技巧 Process of change 1. Consciousness raising Finding and learning new facts, ideas, and tips that support the healthy behavioral change. 增加他的awareness, 對behavioral change有所理解 2. Dramatic relief Experiencing the negative emot

16、ions (fear, anxiety, worry ) that go along with unhealthy behavioral risks. 情緒的引導、增加Client的喜悅,亦增加其恐懼感 3. Self-reevaluation: Realizing that the behavioral Cha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nes identity as a person. 引導了解真正對”我”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真正的 價值感 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教育策略! 而我們身為教育者,要一點一滴地幫助受教育者思考! 4. Environmental reevalu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