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诗经_中的_剩女情结_初探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131826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1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诗经_中的_剩女情结_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_诗经_中的_剩女情结_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_诗经_中的_剩女情结_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诗经_中的_剩女情结_初探(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年 7 月刊 25 文学评论 古时嫁娶既有婚年又有季节的要求,过婚嫁之年限和过嫁娶 之季节都称为“失时”。周代女子十五笄,男子二十而冠,从此 即为成人,进入婚配年龄,通常男子三十不娶则为鳏,女子二十 而未嫁是为过时。墨子节作上云:“昔者圣王为法曰:丈 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 也。”韩非子外储说下:“齐桓公下令于民曰:丈夫 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王肃圣证论 : “周官云: 令 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谓男女之限,嫁娶不得过此也。” 所以毛传说:“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未备,则不待礼会 而行之者,所以蕃育民人也。”为了蕃育民人的需要,“三十之 男”、

2、“二十之女”,过了嫁娶极限的男女可以不顾婚姻之礼而 相会,行夫妻之事。 男女相比,不难看出,女子的适龄期显然比男子短得多,女 子的适龄只有 5 年,且各地又有婚嫁的季节限制,所以其适龄实 际上只有 5 个季节而已,加之当时诸侯国之间战事频繁 1,男 子死亡率远高于女子,社会男女比例失调,女多于男,所以女子 对婚姻大事的反应就远比男子敏感。反映在诗歌中,婚姻及时自 然就成了只属于女子的问题。凡是未定终身的女子,在她的无意 识深处,时时都潜藏着失时的焦虑。这种盼望爱情、希望自己能 够早日出嫁的心情在嫁娶的季节里最为强烈。 由是知,嫁娶的季节,对于女子有着特别的意义。鲁说 曰:“嫁娶必以春何?春者天

3、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际之时 也。”诗经时代处于农耕社会,民间在夏季和早中秋忙于农 活,春季、晚秋和冬季是农民们相对轻闲的时期,因此人们会把 与农事无关的事情放在这些时间里处理。春天气候宜人,是农闲 季节里最好的时节,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就象人之青壮, 在春天里万物新生,自然界开始自我孕育,这也引发人类对自身 蕃衍的渴望,所以人们凭着对自然界的感性体悟,兼之自身生理 循环的自然属性,形成了在春天嫁娶的习俗。 嫁娶的季节承载着少女的命运,失时之忧在嫁娶之季的每一 天上演。春天是许多地区的嫁娶之季,因而少女失时之忧在春天 里表现得最为强烈。召南地区是以农历春天为嫁娶季节的,因而 春天的到来给

4、待嫁女子带来希望,春天的逝去则使她感到失时的 恐惧,春满人间却却悲感顿起,王先谦云:“春女多悲,有触斯 感,此天机之自然,又仲春昏期,皆有失时之惧。” 召南摽有梅用双关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女子 如何在一个春天里从希望等候到失望的情景,同时也在另一层面 上描绘了一个女子如何从适龄等候到过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它展 现给我们的既是一个女人在每一个春天的烦恼,又是一个女人的 整个青春期的焦虑: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子对于婚姻的盼望越来 越急切,体现了强烈的盼嫁意识。且看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5、一个渴望出嫁的少女,从春天开始到春天结束,目睹着树上 的梅子越落越少,对于婚姻的盼望也从“吉”到“今”到“谓”, 从从容相待到刻不容缓,到急不暇择;她的每一个春天都在这样 的从希望到失望中渡过,刹那芳华,她的适龄期就在这样重复的 希望失望希望绝望中渡过,最终绝望,成为过 时的“大女”,春天带走了她恋恋不舍的已然失去的美好年华, 春天里有她没有实现的愿望 周南葛覃以一种积极地形式展示少女的“剩女情结”。 蔡邕协和婚赋云:“考遂初之原本,览阴阳之纲纪。乾坤和 其刚柔,艮兑感其脢腓。葛覃恐其失时,摽有梅求其庶 士。唯休和之盛代,男女得乎年齿。婚姻协而莫违,播欣欣之繁 祉。”他从伦理角度分析了葛覃和摽

6、有梅中同样的女子 盼嫁之原因:男婚女嫁,是阴阳之纲纪,是蕃育之前提。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 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 诗经中的“剩女情结”初探 王 燕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 摘 要:出嫁是女人一生命运之重要转折,现今女性的“剩女情结”其实在先秦时代就轰轰烈烈了,“恐失时而盼嫁”是诗经 中一股颇引人关注的女性情怀,周南葛覃、召南摽有梅、邶风匏有苦叶、豳风七月等诗集中地体现了诗经 女性的这一共性的“剩女情结”。 关键词:诗经 剩女情结 星来,但星的近处,黝黝看得出来的天色,好像有无限的哀愁蕴 藏着的样子”又再次烘托了“我”的哀

7、愁、苦闷和孤独。“作者 描写景物 , 使之与人物的心情一致。对于深夜的歌声和白云的描 写 , 令人感到仿佛周围的景色也在为失业落魄的青年哀愁。对于 “ 我”如今的境遇 , 没有具体说出 , 却使人感到那一定是痛苦 到无可想像的地步。”5 二结语 在春这部小说中, 男主人公是一位终日守着自己书籍 度日 , 满腹经纶 , 却无法找到工作 , 不能养活自己的无业知识 分子。这个人物的生存困境告诉我们 , 他赖以生存的社会出了问 题 : 在一个拒绝知识、不需要知识的社会里 , 知识分子只能如 同丧家之犬。在人物的经历之中 , 在人物情绪的流动中 , 男主 人公的失真、失意、失望以及他全部的忏悔和剖析

8、, 都指向外界 社会。正是这样的社会,造成了作者早年生活中的孤独和苦闷的 状态,作品中的人物也就常带着作者“自叙式”的孤独状态。 注释: 1 史承钧 : 试论春风沉醉的晚上,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哲 学社会科学版 ),1980,03 期 2陈静 : 春寒中的暖意 春风沉醉的晚上 的心灵世界 , 语 文学刊, 2001,06 期 3参见陈静 : 春寒中的暖意 春风沉醉的晚上 的心灵世界 , 语文学刊, 2001,06 期 4 参见刘保宏: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人物情感世界评析,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03 期 5同史承钧 : 试论 春风沉醉的晚上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

9、版 ),1980,03 期 作者简介:徐彦妮(1990-),女,江苏仪征人,现为武 汉大学 2012 届文学院,对外汉语本科生。 2012 年 7 月刊26 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 宁父母。 这首诗显然是反映周时女子婚前进行培训的习俗,诗歌的主 人公应是士大夫阶层出身的未嫁少女。郑笺:“葛者,妇人之所 有事也。此因葛之性以兴焉。兴者,葛延蔓于谷中,喻女在父母 之家,形体浸浸日长大也。”“萋萋”、“莫莫”, 均形容藤叶 茂盛 , 指其长成之貌。毛传:“莫莫 , 成就之貌。”山谷间 青藤蔓延 , 枝叶茂密 , 该是何等地充满生机 ! 这是个复合型意 象 ,

10、谷中情况怎样 , 是通过葛藤枝繁叶茂的具体形象来说明的。 作者实际只是想借助于这个意象来说明自己已发育成人。而藤本 植物的攀附性 , 又与女子成年后出嫁到夫家的生活观念可相比 类。所以两章兴句以下说 , 充满生机的山谷就会有黄鸟飞来 ( 鸟 在古代多作为男性的象征 , 当亦出自生殖崇拜的原始文化心理 ) , 已经长成的丰茂的葛藤就能作为材用 (“无斁”, 犹言无厌 ) 。如今我已长成,所以赶快告诉“师氏”, 告诉她 , 我可以出嫁了 , 让她教我“妇功”, 教会以后,我才能出嫁而使父母安心。王先 谦云:“黄鸟翔集和鸣,见雌雄情意之至,阳春融和,草木畅茂, 时鸟音变,淑女有怀,天机所流,有触斯感

11、。鲁说以为恐婚姻之 失时”,诗歌表达了一位长成盼嫁的女子微妙而喜悦的内心活动。 邶风匏有苦叶也反映了同样的盼嫁意识: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不涉卬否,卬须我友。 “卬”是古代女子的第一人称,说文:“卬,妇人自称 我也。”抒情主人公无疑是一女子,邶地的嫁娶季节是周历的秋 冬至初春,荀子:“古者霜降迎女,冰泮杀止。”从诗中看, 匏有苦叶之时正是周历的秋季,女子在河边等待情人,雌雉鸟在 用叫声求其伴侣,婚姻纳采用的大雁和鸣一切都隐约透露出 她盼望出嫁的心情,因为强烈的盼嫁意识,

12、所以一情一景都投射 了自己的情怀,雌雉的鸣叫在她看来是求伴侣的信号,听着雁的 和声,想到纳采用雁,旭日初升正是大昕(采纳用昕)之时,她 盼望有男子赶在河冰融化的初春之前来迎娶她。 小船摇离了岸边, 别人都过河了,女子仍在等待。“涉水”又有婚姻成功之喻,又 牟庭诗切解柏舟:“舟所以载人涉水,自此岸而达彼岸, 如媒氏之合男女,故诗人多以舟喻婚嫁者。”“人涉卬否”或喻 示着别的同龄女子都已出嫁, 只有她还待自闺中的尴尬处境。 “迨 冰未泮”,勾勒出这个女子孤独地注视浩渺的河水,一个个希望 不断诞生而复又破灭的形象。水,凝聚着青年女子无以言表的情 思与希翼,渴望的结局多是求之不得的遗憾与苦闷,这种对爱

13、情 的呼唤之音,对婚姻的盼望之情,在浩翰的江流上显得格外的强 烈而又无奈。 这是一个盼嫁少女生活中的一个截面,透过这个截面我们看 到她的盼嫁之情是多么地强烈,刚进入嫁娶季节,她就担忧“士” 能否“迨冰未泮”而来“归妻”,毛传:“妇人谓嫁曰归。” 也许她已经经历了几个失落的嫁期, 是现实处境让她无法乐观地、 无忧无虑地等待婚姻。 在豳风七月里,我们更看到这种女子“剩女情结”如 一种“季候病症”在每一个嫁期的女子生活中发作。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公子” , 王先谦以为指诸侯之女,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 “女公子观之,圉人荤自墙处与之戏。”公羊传庄公元年: “群公子之

14、舍则以卑矣。”都是“公子”指诸侯之女的例子,王 先谦云:“诸侯之女嫁不愆期。”七月是一首介绍豳地一年 四季的民间季候生活的诗,在豳地的春天,最能代表这个季候的 现象就是女子采桑养蚕和女子集体的盼嫁意识。豳地的嫁娶季节 是春季,在这个黄莺啼叫、阳光灿烂的和煦的季节里,劳动的女 子们却心生伤悲,春天的到来虽然给她们带来了希望,却也很可 能就孕育着失望,诸候的女儿是嫁不愆期的,而她们却极有可能 因无法在嫁期内出嫁而失时,她们是多么渴望能与女公子同时得 嫁呀! 毛传:“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郑笺 云:“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受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 以悲也。 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

15、欲嫁焉, 女感事苦而生此志。 ” 孔疏承毛诗之意:“春则女悲,秋则士悲,感其万物之化, 故所以悲也。因有女悲,遂解男悲,言男女之志同,而伤悲之节 异也。女是阴也,男是阳也。秋冬为阴,春物得阳而生,女 则有阴而无阳,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春夏为阳,秋物得阴而成, 男则有阳而无阴,故秋士感阳气而思女。是由其万物变化,而故 所以思见之而悲也。”王先谦又有发展:“春女多悲,有触斯感, 此天机之自然,又仲春昏期,皆有失时之惧。” 毛传和孔疏之言“感其物化”,是指在万物蕃衍、 生气盎然的的春天感发下人的自然之欲,或谓之本能,女人有之, 男人也有,只是当时的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在于:自然界的蕃衍 与女人的生育能力

16、是同源的,这种认识作用于社会中的男人和女 人,成为一种潜意识,因而春天对于男女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女 人在春天自然之欲最为强烈,这里的所谓“春女悲”实为“春天 里女性情感格外丰富、敏感”。而其格外敏感的原因除“感物化” 外,(郑玄)“女感事苦而生欲嫁之志”是又一因素,未嫁少女 疲于繁重的田间劳动,希望能嫁一个男子,组成一个男耕女织的 家庭,让丈夫承担繁重的农活,自己生儿育女、料理家务。孔颖 达则补充了关键的一点, “春女悲” 的另一大前提是 “又仲春昏期, 皆有失时之惧。”“感物化”的本能、感事苦及仲春昏期三因素 相杂揉形成女子春天强烈的盼嫁心理,而女多男少的社会现实及 婚姻适龄的短暂限制,又对她们的这种心理造成强烈的威胁,失 时的忧惧由此而生,千古“伤春”之先河亦由此而起。钱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