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化学北京卷(高清版+答案)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1121610 上传时间:2019-06-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考化学北京卷(高清版+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高考化学北京卷(高清版+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高考化学北京卷(高清版+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5高考化学北京卷(高清版+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5高考化学北京卷(高清版+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高考化学北京卷(高清版+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高考化学北京卷(高清版+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清试卷制作人:新洲吴秋生 共享版权:所有化学教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市高考理综试题(化学部分)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7.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酸性:H2SO4H3PO4 B.非金属性:ClBr C.碱性:NaOHMg(OH)2 D.热稳定性 Na2CO3NaHCO3 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右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元素均被氧化 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 9.最新报道:

2、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 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 CO2 D.状态状态表示 CO与O2反应的过程10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 PPV 的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合成 PPV 的反应为加聚反应 B. PPV 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 C. 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 D. 通过质谱法测定 PPV 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11.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 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

3、的是(已 知:饱和 NaClO 溶液的 pH约为 11) A.该消毒液可用 NaOH 溶液吸收Cl2制备: Cl2 + 2OH = Cl+ClO+H2O B.该消毒液的 pH 约为 12:ClO+ H2O HClO + OH 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产生有毒 Cl2: 2H+ + Cl+ClO = Cl2+ H2O 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 HClO,可增强漂白作用: CH3COOH + ClO = HClO + CH3COO 12.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步骤现象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Fe、Cu接触后,其表面均产生

4、红棕色气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中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 B.中的现象说明 Fe 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Fe进一步反应 C.对比、中的现象,说明稀 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 HNO3 D.针对中的现象,在 Fe、Cu 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 Fe 是否被氧化25. (17分)“张一烯炔环异构化反应”被Name Reactions收录,该反应可高效构筑五元环状化合物: (R、R、R表示氢、烷基或芳基)含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J的路线如下: 已知:(1)A属于炔烃,其结构简式是 。(2)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 B的结构简式是 。(3)C

5、、D含有相同的官能团,C是芳香族化合物。E中含有的官能团是 。(4)F与试剂a反应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 ;试剂b是 。(5) M和N均为不饱和醇。M的结构简式是 。(6)N为顺式结构,写出N和H生成I(顺式结构)的化学方程式 。26.(12分)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能,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1)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是 。(2)反应I得到的产物用I2进行分离。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I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一一含低浓度I2的H2SO4层和含高浓度I2的HI层。根据上述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异

6、 b.加I2前,H2SO4溶液和HI溶液不互溶c. I2在HI溶液中比在H2SO4溶液中易溶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 经检测,H2SO4层中c(H+):c(SO24) =2.06:1,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 。 (3)反应:2H2SO4(l)=2SO2(g) + O2(g) +2H2O(g) H=+550kJmol1它由两步反应组成:i. H2SO4(l) =SO3(g) +H2O(g) , H=+177kJmol1ii. SO3(g)分解。 L(Ll, L2),X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下图表示L一定时,ii中SO3(g)的平衡转化率随X的变化关系。X代表的物理量是 。判断Ll,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

7、理由:。27.(14分)研究CO2在海洋重工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溶于海水的CO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其中HCO3占95%。写出CO2溶于水产生HCO3的方程式 。(2)在海洋碳循环中,通过右图所示的途径固碳。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 。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 + (CH2O)x +x18O2 +xH2O(3)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气提、吸收CO2。用N2从酸化后的海水中吹出CO2并用碱液吸收(装置示意图如下)。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

8、用试剂。滴定。将吸收液吸收的无机碳转化为NaHCO3,再用x molL1 HCl溶液滴定,消耗y mLHCl溶液。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浓度= molL1。(4)利用右图所示装置从海水中提取CO2,有利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量。结合方程式简述提取CO2的原理: 用该装置产生的物质处理b室排出的海水合格后排回大海。处理至合格的方法是 28.(15分)为探讨化学平衡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 +2I 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下:(1)待实验I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II,目的是使实验I的反应达到(2) iii是ii的对比实验,目的

9、是排除ii中 造成的影响。(3)i和ii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 (I)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右图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 极。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中满加0.0lmol/L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 。(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ii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转化的原因是 。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 。(6)实验I

10、中,还原性:I Fe2+:而实验II中,还原性Fe2+ I。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结论是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市高考理综试题(化学参考答案)题号6789101112答案CDACDBC 25. (1)CH3CCH (2)HCHO (3)碳碳双键、醛基 (4) NaOH的醇溶液 (5)CH3CCCH2OH (6) 26. (1)SO2 + I2 +2H2O = 2HI + H2SO4(2) a、c 观察两层颜色,颜色深的是HI层,颜色浅的是H2SO4 存在少量HI(3) 压强 L2L1 2SO3(g)2SO2(g)+O2(g) =+196kJmol1 根据压强

11、增大,平衡逆向移动,确定X为压强,再由于反应吸热,所以在压强不变时,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所以L2L1 27.(1) CO2 + H2O H2CO3 H2CO3H+ + HCO3(2) Ca2+ +2HCO3 = CaCO3+ H2O +CO2 x CO2 +2xH218O (CH2O)n +x18O2 +xH2O(3) (4) a室(阳极区)发生如下反应:2H2O4e =O2 +4H+, H+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b室,与其中的HCO3发生反应:H+ + HCO3 = H2O + CO2 ,产生CO2用c室产物NaOH溶液调节b室流出溶液的pH,至pH828.(1)平衡状态 (2)溶液稀释,c(Fe2+)降低(3)i中Ag+消耗I:Ag+(aq)+I(aq) AgI(s) ,I浓度下降,使平衡2Fe3+ + 2I2Fe2+ +I2逆向移动;中增大Fe2+浓度,同样平衡2Fe3+ + 2I2Fe2+ +I2逆向移动。(4)正 左侧溶液颜色褪色,有黄色沉淀生成,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5)c(Fe2+)升高,导致Fe2+的还原性强于I。当指针归零后,不向左管滴加AgNO3溶液, 而是向右管加入1mL1molL1FeSO4溶液。(6)还原剂还原性强弱与浓度有关,提高某种还原剂浓度可增强其还原性。说明:1.高清试卷制作人:新洲吴秋生 2.所有图形由个人制作完成。图形用Vis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