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校本教参小合唱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13028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课校本教参小合唱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选修课校本教参小合唱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选修课校本教参小合唱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选修课校本教参小合唱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选修课校本教参小合唱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修课校本教参小合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课校本教参小合唱(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选修课校本教参一、授课内容:声乐基本知识与发声技巧二、教学目的: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练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及良好的歌唱状态,在演唱练声曲时强调呼吸对声音连贯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声乐作品旋律性的歌唱要求,在正确演唱歌曲的同时保持声音的流动和统一。三、授课时间:4课时四、教学重点:歌唱时声音与气息的结合,把握气息与声音的流动性,以及声音的连贯、统一。 教学难点:歌唱时气息的熟练运用,保持气息的均匀.连贯,唱高音时喉头的稳定和气息的运用,注意音乐的情感表达。五教学过程(一)授课内容1、理论讲解:歌唱的状态: 歌唱是以人的身体作为发声乐器来进行表演活动的。发声歌唱时,人的形体和精神都应进

2、入并保持演唱所需要的状态。正确的呼吸、稳定的喉头位置、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用以及表情动作,都是在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操作的。要使整个身体的组织机构处于适合唱歌的最佳工作状态,才能使歌唱器官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配合、协调运动,获得理想的歌唱声音。歌唱的姿态: 歌唱发声的一些毛病,或不能获得良好的声音效果,常常是由于姿态不正确造成的。 正确的歌唱姿态要保持:1)身体自然端正站立,双脚平行分开,分开距离达到肩的宽度即可,双脚亦可一前一后,但重心要稳。2)头端正、眼平视,勿伸下巴。上胸舒展,双肩略向后,两手自然下垂,小腹微收,但身体不可紧张和僵直。3)脸部自然呈微笑状态,根据歌曲内容而富于表情。4)

3、练习或歌唱时,整个人都要处于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积极向上、充满信心的状态。呼吸练习:练习发声之前作一些无声的呼吸练习,有助于体会横膈膜控制呼吸的作用。简单的练习方法是:在正确的歌唱姿态下,口鼻同时缓慢的吸气,感觉把气吸至腹部和腰周围,然后保持吸气状态缓慢而均匀的呼气,同时,小腹略向内收,要感觉到小腹收缩的力量推动气息的呼出,呼气时间应保持在20秒钟左右。呼完一口气后再换气,换气时,小腹还原,腰腹放松,口鼻同时迅速的吸气。如此循环地进行呼吸练习。喉头位置与打开喉咙: 所谓喉头位置相对稳定,是指歌唱发声时的喉头始终处于自然、自如、颈部肌肉放松、易于发出优美声音的稳定状态。正确的喉头位置形成于打

4、开喉咙深吸气的状态之中。当我们喝水前的那一瞬间,喉头就处于歌唱发声的正确位置。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最容易稳定喉头的母音并在恰当的音域内练习。 打开喉咙的意义在于扩张可调节的共鸣器官(口腔、喉腔、咽腔),主要是扩张咽腔部分,使喉、咽、鼻整个咽腔部分形成一个适合于发声共鸣需要的通道,气息和声音畅通无阻地通过,声音得到扩大和美化。打开喉咙最充分、最自然、最适度的方法就是练习“打哈欠”。但要强调的是在歌唱发声时所要求的打开喉咙,实际上是处于半打哈欠的状态。2、发声练习(1)无声呼吸练习(打嘟噜):1 234543 2123454321 |嘟: : : : : 嘟: : : 脸部及脖颈部放松,下巴回收,双

5、唇轻松合拢,深吸一口气后以均匀平衡的气息振动声带并吹出唇外,推动两唇颤动,灵活地发出均匀、连贯、持久的“嘟噜”声音。要注意脖颈部不可挤卡、紧张,声音感觉是在口咽部滚动。(2)跳音练习:1 3 | 5 3 | 1- Yi 此练习所训练的是气息和横膈膜的对抗问题,有力度的大跳练习气息和声音的搭配情况,声音跳动要有弹性,气息随着声音的跳动向外扩张,声音集中,喉器稳定,注意音色大统一。(3)连音练习:5 6 5 4 5 4 3 4 3 2 3 2 1mi ma mi ma mo 注意声音的连贯,气息均匀的送出来,喉咙充分、自然、适度的打开,保持高位置,舌头平放,舌根和后咽壁形成一个圆状空间,喉头处在深

6、吸气位置上,吸好气唱出所练习的母音,然后用旋律把声音连起来。3、歌曲演唱 (练声曲略)演唱作品: 踏雪寻梅 刘雪庵词 黄 自曲 E 调 这首歌曲轻松愉快,曲调悠扬、跳跃、简单,经常被各种音乐教材采用。歌曲最有特色的是伴奏部分每小节各拍的后半拍,使用装饰音,模仿驴铃的声音效果,增强了歌曲欢快活跃的特点。演唱要求:(1)了解歌曲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创作特点和风格流派,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歌曲演唱要声音要明亮,腔体不要过于打开,以免声音过于厚重、沉闷。按照歌曲的表情记号演唱,基本就能表达出歌曲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3)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演唱“响叮当”的时候,因各个音符标记的是跳音,

7、因此不要把每个音的时值唱满,要有弹性、跳跃感,仿佛是驴铃清脆的声音。(4)完整演绎作品,加强歌曲作品的艺术处理,注重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二)、教 法: 讲授法因材施教个别辅导个别作品实践演唱教师分析讲解。六、复习巩固和教学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并掌握基本的发声训练方法;()提出练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疑问;()教师总结评价,指出学生演唱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布置作业:复习歌曲踏雪寻梅并提出声音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 二 章一.授课内容:歌唱中的声音稳定与气息支持二、教学目的: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使学生意识到歌唱中保持声音的高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在良好的气息支持下,声音的位置越高,头声的成分就

8、越多,音质也就越优美。三、授课时间:2课时四、教学重点:歌唱中共鸣腔的运用。强调歌唱时头腔共鸣的重要性,在喉器稳定的情况下挂上高位置,保持积极的歌唱状态。 教学难点:气息与声音的流动性,声区的统一和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内容:1练习曲 ()闭口哼鸣练习: 1 234543 2123454321 |mu 用口鼻同时吸气,鼻孔兴奋张开。哼鸣时,声音均匀、柔和地从鼻腔向外叹气,在叹气的感觉下保持声音通畅,横隔膜有明显的支持点。哼鸣时嘴巴似闭非闭,上下齿不要咬死,舌头放平,喉头下沉。声音从上口盖以上发出,眉心和鼻梁处有轻微的振动感且每个音都从同一位置哼出来。 () 音程练习: 54

9、| 3 2| 1 | 5 4 | 3 2 | 1 |yi ya 各母音结合子音交替练习,气息控制要平稳,低音、中音、高音的声区共鸣要贯穿统一。各音和不同的母音之间要保持同一歌唱状态演唱,声音竖在“管子”里,使声音效果自如、舒展、丰满、连贯、流畅。()顿音的练习: 1 3 5 3 1 Yi 演唱时要求着力点在横隔膜上,有弹性的向外扩张,把声音送入头腔共鸣区,有助于声音与气息的衔接和保持呼吸肌肉群的弹性。声音要求轻巧、圆润、丰满而有弹性。2、 歌曲演唱 演唱作品 : 渔光曲 安 娥词 任 光曲 G 调 歌曲是作于1934年上映的同名影片的主题曲。采用三段式结构,虽然各段的音调有所变化,由于统一的节

10、奏型和用同一乐句写成的引子和间奏,使各段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从而较为统一。歌曲描绘的是当时渔村破产的凄凉景象,在徐缓的速度和朴质的歌词以及委婉惆怅的音乐中透露着压抑和哀愁。演唱要求:(1)了解歌曲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创作特点和风格流派,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吐字、发音洪亮地向前送出去。要作到“字正腔圆”,就要注意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和字尾,做到咬字正、吐字清、归韵准。()学生逐句练唱,教师注意分辨演唱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集中对歌曲演唱的难点进行重点突破。()进一步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所需要的声音特制,较完整的表现作品的艺术特点。()完整演绎作品,加强歌曲作品的艺

11、术处理,注重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第 三 章一、授课内容: 歌唱的吐字与艺术表现二、教学目的:注意歌唱时气息的运用咬字吐字的练习以及较好地归韵收音,使每句唱词都能做到较好的交待;特别是歌曲结尾最末一个字的归韵收音,无论是强音收或弱音收,都应精心处理。三、授课时间:2课时四、教学重点:声音的稳定与统一,音色优美,气息均匀、流动,以“情”带“声”,培养良好的乐感。教学难点:演唱作品时字正腔圆,完整的表达作品所要诠释的内容,演唱歌曲时要有艺术美感。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内容:1练习曲(1) 闭口哼鸣练习: 1 2 3 4 5 4 3 2 1 mu 在哼鸣的位置上哼唱出“mu”,用口鼻同时吸气,鼻

12、孔兴奋张开。哼鸣时,声音均匀、柔和地从鼻腔向外叹气,在叹气的感觉下保持声音通畅,横隔膜有明显的支持点。哼鸣时嘴巴似闭非闭,上下齿不要咬死,舌头放平,喉头下沉。声音从上口盖以上发出,眉心和鼻梁处有轻微的振动感且每个音都从同一位置哼出来。()开口音练习(哼鸣带母音练习): 5 - 5 4 3 2 1 m-en mo在哼鸣的位置上唱出母音“mo”,练习时不用很强的声音,唱到低音时要保持同样的位置,就好像唱高音时一样都送到头腔去,喉头稳定,下巴也要保持放松。在哼鸣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声音的稳定性,不要为了追求高位置而抛弃气息和横隔膜的支持把声音掉起来唱。应当在正确的呼吸支持下尽可能多的运用共鸣,声音柔和的、有控制力的、有弹性的唱出来。(3)音程练习: 5 65 6 5 4 3 21 yi ya yi ya yi ya母音结合子音交替练习,气息控制要平稳,低音、中音、高音的声区共鸣要贯穿统一。各音和不同的母音之间要保持同一歌唱状态演唱,声音竖在“管子”里,使声音效果自如、舒展、丰满、连贯、流畅。()顿音的练习:. . . . . 5 4 | 3 2 | 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