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文化变迁与经济增长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11403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文化变迁与经济增长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文文化变迁与经济增长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文文化变迁与经济增长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文文化变迁与经济增长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文文化变迁与经济增长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文化变迁与经济增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文化变迁与经济增长(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滁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化变迁与经济增长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讨论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说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过来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首先文化的变迁通过制度的变化影响经济的增长;文化要素通过影响一国国民精神选择,如创新、合作等精神,影响国家、企业层次生产率进而影响总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经济与文化之间通过制度和人来进行转化,进而使得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经济状况有着不同的制度和人。最后,我们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变迁。关键词:文化;经济;制度;人;文化变迁;经济增长 Cultural changes and economic gr

2、owth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arket economy discussion Abstract:Marxist philosophy said to matter determines consciousness, consciousness plays an active part in turn to the material. First cultural changes of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affects economic growth; Cultural factors affe

3、cted by the nation spirit, such as innovation, choose cooperation spirit, affect national, enterprise level productivity affect total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 Between economy and culture through system and person, and then make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al have different model o

4、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ifferent economic situation has a different system and people. Finally, we dialectical view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conomic relation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o develop cultural transition. Key words:Culture; Economy. System, Person, Cultural change,

5、Economic growth 前言:我们这里先提些问题,通过问题我们再来讨论文中观点。“李约瑟之谜”是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经济史时提出的中国在明朝以前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领先于世界,甚至在宋朝就已经基本具备工业革命的基本条件。但是为什么明朝以后中国却逐渐落后于西方,而工业革命却发生于英国?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不仅仅是中国,几乎历史上所有的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在近代都无一例外地没落了,几乎都成了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人类文明的兴衰和社会发展的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呢?工业革命为何没有首先发生在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 首先,现代中国在文化底蕴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取得30年发展的奇迹,而拥有

6、与欧洲同一文化背景的拉美却困难重重。其次,印度和中国是最具有比较性的两个大国。中国改革开放前,同作为亚洲的两个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与印度在综合国力以及人均GDP等指标上相若。经过20余年的经济改革,中国在整体经济实力和人均GDP上均大大超过了印度。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反差越来越大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纷纷介入经济研究领域,经济学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因素的探讨了。马克思韦伯首先在经济学研究引入文化因素,他说:资本主义与新教的理性禁欲主义有着因果关系,让我们看到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演进中的文化和本国经济增长有何关系呢?本文将对于经济增长和文化演变进行对比探究。1、 文化以

7、及文化与经济研究现状(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广义上,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狭义上,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在经济学中主要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定义。首先,没有文化之外的制度。阿玛蒂亚森教授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就明确地指出“:虽然资本主义常常被看作只是在每个人贪欲的基础上运行的一种安排,但事实上,资本主义经济

8、的高效率运行依赖于强有力的价值观和规范系统。” 其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就是针对经济活动的,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活动承载着文化的主要内容,所以分析文化也离不开经济。我们讨论文化就应从制度经济学角度。 文化有动态和演进的一面,按照不同的文化理论,有不同的解释。比如,进化论认为文化变迁有进化与退化之分。而按照功能论的观点,文化变迁则是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发生的。任何一种文化的变迁,都必须有其所需的社会需求“能量”,这种“能量”既包括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自身的增殖,也包括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比如发明、思想变革、革命、政策变化等等因素。对目前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就完全可以用这样一个视角来观

9、察。目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转型。这种转型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剧烈的。只有深刻认识这种转型,才能合理确定我们的实践方式。而这种转型中文化的变迁最深刻。(二)文化与经济研究现状 当今大家都在关注实现经济增长和探讨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有三个因素:资本、劳动、技术进步。要实现经济增长就是实现这三种因素的进步:一是增加并改进劳动力和资本等投入要素;二是通过贸易和比较优势;三是通过文化内涵在经济中的作用。这三种途径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有可能起相互强化作用。然而,当前两种途径被大家渐渐接受、认同时,学术界对经济增长中的文化因素发生更广泛的兴趣。在经济学发展中,在古典的主流经济学里,重

10、视文化的传统从亚当.斯密(Smith)就已有之,直到马歇尔之后才被忽视。亚当斯密在1759出版的道德情操论,在书中已经写到了人的道德情感复杂性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但经济学家因文化因素难以度量而研究甚少。20世纪,特别是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反差越来越大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纷纷介入经济研究领域,经济学已经不单单局限于经济因素本身的探讨了。经济因素背后的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日益成为探索的热点。新制度经济学重新重视了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和制度因素。关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在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1867)中,就说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过来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那么文化的变迁就是经济增长的自然反映。不

11、过,马克斯韦伯(Max.Weber)和马克思恰恰相反,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中阐述,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主义积累,而资本主义积累又依赖于企业家阶层的资本主义精神,正是因为新教伦理思想才产生资本主义精神,从而产生近代资本主义。韦伯的理论正是文化决定论的开山之作。抛开这种理论的片面性不谈,文化对经济影响的分析方法,最初是被马克斯韦伯应用在他的经典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韦伯通过对16 世纪宗教改革以来基督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发现源于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是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重要因素。 1955年,威廉阿瑟刘易斯出版经济增长理论,书中从经济增长的每一因素如节约

12、、经济制度、知识、资本、人口和资源、政府安排加以详细剖析。前三方面属于文化分析。在刘易斯看来,一国经济增长主要指一国人均产出的增长,而人均产出的增长一方面取决于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在于人的行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人类行为(直接原因)主要包括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努力、厉行节约、知识的增长与运用、资本积累和其他资源量的增加等,这与马克斯 .韦伯提出的资本主义精神推动资本主义发展颇有相通之处。 1973年日本的森岛通夫通过日本为什么“成功”西方的技术和日本的民族精神日本经济的成功归因于西方科技和日本精神,而日本精神主要是中国儒学和日本原有的神社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是指:敢于牺牲自我,以效忠自己的国

13、家和天皇的集体主义精神。书中阐述了日本“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儒教的世俗化和日本的骑士气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森岛通夫并在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解释“日本社会非常受其独特的社会精神支配,由于这种特殊的伦理精神,日本的资本主义,相当偏离典型的自由企业制度”。 在国内,也有一些文献分析经济增长的文化因素,如王询(1999)分析文化传统对经济组织的影响,陈立旭(2005)分析区域工商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等等。国内的这些文献更多强调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分析方法上,侧重于应用历史学和哲学的分析方 法,而且对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微观机制说明有待加强。 综述经济学家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理解,文化与经

14、济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它们其中有着怎么样的联系?文化概念的宽泛与文化影响经济内在机制的模糊,在研究中难以形成可检验的假说,致使文化因素难以进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因此,必须在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找到一个中间变量。三、文化与经济的联系 (一)文化的变迁通过制度的变化影响经济的增长 伟大的美国经济学巨匠、制度经济学鼻祖托斯丹邦德凡勃伦,在他看来,制度实际上就是人们的思想习惯。私有财产、价格、市场、货币、竞争、企业、政治机构以及法律等,都是“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制度受环境的影响,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它就会随之而变,而它的变化是通过个人思想习惯的变化来实现的。对思想习惯的调整,社会各个阶级的难易程度

15、不尽相同。 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过程。在逐渐变迁中向更有效率的制度演化。制度变迁是一个动态的现实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谁发动制度变迁、为什么要进行制度变迁、如何进行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效果如何等问题。在制度演进过程中,文化背景的不同影响了人们对正式制度的不同的看法,进而影响了人们对于制度的选择和变革的方式,由此带来了制度演进的差异。 在一定的历史机遇中,制度变迁往往是不同社会、地区和社群中“文化基因”自我复制和编程的一个外在表现。这里就涉及到体制变革要适应相应区域的文化,文化氛围中的制度才是有效的。正如韦森在文化精神、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中国、印度经济比较的理论反思一文中说到:“在一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氛围中,人们社会交往和市场博弈秩序中的规则或反过来说在规则调节下的秩序就构成了一个社会或社群中“制度”的实体”。 文化可以影响对制度的选择,而制度反过来又改变或强化人们的文化理念,并最终影响社会发展中的某些关键要素,进一步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二)文化要素通过影响其中的人影响总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众所周知,21世纪最缺的是人才,人才是最稀缺的要素资源之一。而经济则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等投入要素;二是借助贸易和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