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印刷稿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10989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昌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印刷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西昌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印刷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西昌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印刷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西昌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印刷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西昌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印刷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昌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印刷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昌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印刷稿(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昌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二一年十二月目 录学 校 概 况 1第一部分 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5一、办学定位科学准确5二、领导班子坚强有力7三、教学中心地位巩固9四、服务凉山能力增强 11五、应用型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14第二部分 教师队伍 17一、师资结构较为合理 17二、教师培养实际有效 18三、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20第三部分 教学条件与利用 22一、硬件条件全面改善 22二、实践场所满足需要 23三、教育经费投入充足 24第四部分 专业与课程建设 25一、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25二、培养方案不断创新 26三、课程建设成效明显 29四、教学改革卓有成效 30五、实践教学得以加强 31第五

2、部分 教学管理 34一、管理队伍务实高效 34二、制度完备管理规范 35三、保障体系切实有效 35第六部分 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38一、学风建设全面推进 38二、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40三、学生服务针对性强 42第七部分 教学效果与社会评价 45一、思想教育特色明显 45二、专业知识技能扎实 47三、身心健康情趣高尚 48四、学校声誉不断提升 49五、就业工作成绩突出 50第八部分 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52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52二、学校未来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62三、整改的具体措施 64学校概况西昌学院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凉山州资源富集,具有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得天独厚的矿产资

3、源、极为丰富的农业资源、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和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优势。但是,凉山州又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由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地处边远,经济欠发达,17个县(市)中尚有1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对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依赖度较高,并且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西昌学院前身为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于1939年北洋工学院内迁创建,至今已有70余年的办学历史。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西昌农专、西昌师专、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西昌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建院后,学校立足地方需求,正视办学实际,开展了“办什么样的西昌学院,怎样建设西昌学院”

4、的大讨论。认识到学校是在一步跨千年的民族边远地区办学,既无地理优势,也无殷实投入;面临着上有老牌大学,下有职业学院,处于夹缝中生存的现实;同时,又肩负着振兴凉山民族地区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面对西部开发和凉山“农业兴州”、“工业强州”的历史机遇,学校 “立足凉山,面向四川,服务西南”,以农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为优势学科,努力发展水利水电、应用化工、农产品加工、旅游等专业,形成农、工、教、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科学谋划学校发展。围绕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根本任务,以“明德、乐学、求实、至善”为校训。形成了“艰苦创业,务

5、实躬行,为攀西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应用为本,提升素质,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优化专业,突出重点,打造农学和彝学学科品牌”的办学特色。学校定位明确、目标清晰、规划科学、落实有力。领导班子艰苦创业,团结务实。经过7年努力,逐步实现了本科管理理念的转变,逐步实现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转变,逐步实现了学科专业布局的转变,逐步实现了办学层次的转变,逐步实现了本科办学条件的转变。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走“内培为主、外引为辅”、培养“双师型”教师建设道路。通过落实人才工程9大举措,建立了一支数量基本满足、结构基本合理,师德优良、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718人,高级职称教师289人,其

6、中教授45人;博士和硕士37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州)学术带头人等28人。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76项,投入研究经费228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译著89部。学校确立了“内涵发展,办出特色,突出应用,增设方向,寻求突破”的专业建设思路,坚持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发展”。现有本科专业43个,覆盖7大学科门类,专业结构总体合理,规划科学,措施有力,特色明显。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实践育人,应用为本”,实施“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学分占40%,理工类占45%,艺体类占50

7、%。学校与四川乾坤集团等35个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2009-2010学年,学生1693人次获36类职业技能证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省级特色专业、16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8项,建设项目及获奖数量位居四川省新建本科院校前列。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制度规范,队伍稳定。形成了上至校长,下至教师,全力抓教学的局面。重视管理队伍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积极开展教学管理研究,成果丰硕。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8、,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建设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文体活动丰富多彩,颇具特色。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指导、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学生道德高尚,身心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成效显著。学校面向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3872人(其中本科生10180人),成教生8038人,外国成人教育进修生13名。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具备了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养。2006、2008、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0%。2005-200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强化教学保障条件建设,合理配置资源。投入2.96亿元,改善办学基

9、本条件,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校园占地面积1851亩,建筑面积36.8万m2,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4亿元,图书馆藏书158.57万册。校园绿树成荫,环境舒适优雅,是省级“园林式校园”。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学校清醒地认识到,地处民族边远地区,在办学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学校将一如继往地发扬务实躬行、艰苦奋斗的作风,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虚心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虚心接受专家的意见,发扬优点,凸显优势,改进不足,为把学校建成全国民族地区知名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性本科学校而奋斗。第一部分 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学校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围绕为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这

10、一根本任务,不断丰富办学指导思想的内涵,定位准确、目标清晰、规划科学、落实有力。 一、办学定位科学准确(一)办学定位科学,发展目标清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育人机制,坚持“注重质量,强化特色,提升水平,持续发展”的办学思路。2003年合并升本以来,及时组织师生开展“专科办学向本科办学转变”和“办什么样的西昌学院,怎样建设西昌学院”的大讨论。学校上下达成了共识,形成了符合校情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人才培养为核心,教学工作为根本,以质

11、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立足凉山,服务四川,面向西南;强化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教育、管理、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把学校建成在全国民族地区知名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教学型本科学校。办学类型定位:培养农科、工科、教育、管理等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本科学校。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专科教育和成人教育。学科专业定位:以农学、彝学为优势学科,根据凉山州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水利水电、应用化工、农产品加工、旅游等专业,农、工、教、管多学科协调发展。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为扎实的本科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职业技能,适应地方

12、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凉山,服务四川,面向西南。发展目标定位:用4年左右的时间,整合资源,完成实质性合并,通过四川省政府学士学位评估,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实现学校的转型;用8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规范本科教学管理,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再用10余年的时间,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建成全国民族地区知名的、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大学。(二)立足学校实际,培育办学特色特色定位:艰苦创业,务实躬行,为攀西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应用为本,提升素质,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优化专业,突出重点,打造农学和彝学学科品牌。学校定位准确,实事求是,既切合学校和民族地区实际,又切合新建院校发展的方向。一是学校是在民族边远地区的背景下办学,既无地理优势,也无殷实的投入条件。二是新建本科院校,底子薄、缺资金、缺经验,创业、规范和提升的压力很大。三是有实践育人的传统和优势,只有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彰显自身的特色。四是符合新建院校“错位竞争”的理念,只有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才能在“夹缝”中生存。这二个“切合”,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并在“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目前,“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已提前实现,学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二、领导班子坚强有力(一)把握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