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考研美术教师理论考试简答题及论述题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09806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史考研美术教师理论考试简答题及论述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美术史考研美术教师理论考试简答题及论述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美术史考研美术教师理论考试简答题及论述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美术史考研美术教师理论考试简答题及论述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美术史考研美术教师理论考试简答题及论述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术史考研美术教师理论考试简答题及论述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史考研美术教师理论考试简答题及论述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术史考研美术教师理论考试简答题部分:一、春秋时期青铜器有什么特点?春秋时期,奴隶制趋于瓦解,青铜器的造型设计也开始摆脱商周以后的神秘宗教气氛,而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1)器形由庄严、凝重变得奇巧、富丽,器物的纹饰也活泼多样起来,变质朴严谨为细腻新颖;(2)纹样形式除适合纹样和带状二方连续纹样外,新增加了网状四方连续纹样。二、元代画风转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作画重视主观意兴心绪的表现,把形似和写实放在次要位置。(2)作品追求笔墨情趣,水墨画极为盛行。(3)把书法用笔融进绘画创作,丰富了点、线的表现力。(4)画上流行题写诗文,加强了作品的诗情画意。三、玉器云形杯有何特点?(1)玉质莹润洁

2、净(2)造型优美、构思巧妙,镂空的云形手柄奇绝精妙(3)杯壁浮雕纹饰与刻线结合,浮动流畅四、试述秦陵兵马俑的主要艺术特色。(1)以群雕形式出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宏伟的气势。(2)崇尚写实,手法严谨,并注意刻划任务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3)妆彩粉饰,绘塑结合,使形象更为丰富多彩。五、荆浩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有何特点?(1)主要表现北方石质山岳,山势险峻。(2)画上多有长松、古树、巨石、飞泉。(3)画法以顿挫的线条勾出山石凹凸,再加点皴,山石外轮廓线条较为明显。(4)画风雄伟刚健,给人以崇高的壮美。六、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特点?(1)时代特点:在什么样的特定社会环境里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

3、应的作品出现。没有游离于时代背景之外的艺术。如陵墓雕刻与佛教造像。(2)民族风格:古朴庄重、深沉雄大、气魄雄伟、想象神气、富于审美理想,是中国古代雕刻作品突出的特点。1. 顾恺之的主要绘画作品及其艺术成就是什么? 答: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女史甄图、洛神赋图、列女传*仁智图。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他认为绘画中人物形体的美丑对于绘画的意义不是最要紧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在绘制表现“七贤”的诗句中他体会到“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他也擅长于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他画过大量同时代人物肖像,都能悉心体验,以微小的细节衬托出人物的个

4、性、风貌。2.“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如何? 答:秦兵马俑于1974年发现于陕西临潼,它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细节处理上,秦兵马俑注意对人物五官细节的刻画,既有概括,又有夸张,发辫、胡须如卷云,有飞扬之势,特别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心理及神态。在雕刻技巧上,圆雕、浮雕配合线刻,手法多样。在造型处理上,俑的上半部分刻画较细,下半部分比较简略,有疏密、繁简的对比:俑与俑的动态、姿势,有动有静。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之高,不仅仅是因为其在单个造型处理上的成就,而在于他将成千上万的兵马俑聚合成军,这恐怕在雕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它是秦始皇武功军威的炫耀彰显。3.古画品录的作者及“六法”的内容。

5、 答:古画品录是南朝齐著名画家、理论家谢赫提出的绘画品评的标准,即六法论,这“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4.韩熙载夜宴图有哪些艺术特色? 答: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画家顾闳中的代表作品。夜宴图以长卷形式分为夜宴、观舞、休息、演乐、宾客酬应等五个场面,表现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画中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不同的身姿容貌以致手的表情都处理得较为成功,特别是韩熙载的形象富有肖像画特点,衣冠穿着也反映了他的放纵。此画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更深刻的意义。1、说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年代、主题思想、艺

6、术风格及历史意义。霍去病(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17年)是汉武帝时的名将,能征善战,曾六次率军抗击匈奴,夺得祁连山、焉支山及河西走廊,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取得安定北方边塞的决定性胜利。汉武帝对霍去病极为赏识,晋封为骠骑将军、冠军侯,可惜24岁英年便早早去世。为表彰霍去病的卓越功勋,特赐陪葬汉武帝的陵墓茂陵,并“为冢象祁连山”,以独特的设计意匠和气势宏伟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纪念碑式的墓冢。 霍去病墓石雕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伏虎、卧牛、卧象、野猪、鱼、蟾和野人抱熊等,除马踏匈奴石雕置于墓前外,其他石雕原来可能散置墓冢周围。 马踏匈奴石雕为主体性雕像,以硕大的花冈岩雕出一匹战马将匈奴侵略者踏翻在地

7、,战马矫健轩昂,庄重沉稳,踏在马下仰面朝天的匈奴侵略者手握弓箭作挣扎欲起之势。整个雕塑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浑然一体,突出大的体面,加强了整体感和大型圆雕的雕塑感。作品运用象征手法,颂扬霍去病击败匈奴的历史功绩,用雄骏的战马形象颂扬主人艰苦卓绝、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其他石雕原可能散置于墓冢区域周围,还有一些石块散乱立于家上。跃马后腿曲蹲,前肢作一跃而起之状,予人以紧张激奋的印象;卧马虽暂作休息,仍昂首注视前方的动静,并未放松警觉;伏虎爬卧于地上,通过正在咀嚼的嘴部、锐利的眼神和稍稍耸起的肩部,仍使人感其雄健凶猛。这些石雕皆巧妙地运用了原来天然岩石的外形,“相石取形”,将圆雕、浮雕和线刻技法综合

8、运用,很好地抓住对象的神貌特征加以表现。野猪、鱼、蟾等石雕更在巨石上略加雕凿便神态迥出,予人以丰富的想像和无穷的回味。霍去病墓石雕和散置在墓冢的巨石共同烘托出祁连山的意境,将雕塑作品与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霍去病墓石雕群作品是中国古代雕塑接收外来艺术、明显接收中亚和西亚艺术加以融会贯通的结果。这种避免早期雕塑技法尚见生拙的弱点,发扬气势雄浑优势和内在力量处理的方式,成为汉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2、谢赫画品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六法”的内容是什么?试述“六法”对于中国美术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魏晋南北朝是绘画评论和绘画史著作创立的重要时期,在此以前绘画评论只有零星片断,且往往依附在经史之中。东晋顾恺之的

9、论画和南朝宗炳画山水序王微论画是现存较早的绘画理论著述。随着绘画实践的扩大和深入,需要对前人创作给予品评和总结,画家谢赫的画品(古画品录)就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谢赫大致经历齐梁两朝,生卒年代已不可考。画品写于梁代,书中对魏晋以来27位画家进行评论。画品首先阐明了绘画的功能和艺术要求,即品评绘画的教育功能和艺术标准。作者继承秦汉以来重视绘画的教育感化作用的传统,明确提出绘画具有“明劝戒,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鉴”的政治作用,在此前提下列出品评画家优劣的六条标准“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模移写。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使作品具有强

10、大感染力的“气韵生动”列为首要准则,其次为用笔及形、色、构图、临摹学习等绘画造形技巧。“六法”的提出具有绘画实践及理论研究的总结意义,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谢赫在对画家评论中有许多精辟的主张:强调画家深入生活观察和生动准确地表现对象,称赞“观察详审”,“人马分数,毫厘不失”,批评“纤细过度,翻更失真”的倾向;重视深刻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赞许作品能“颇得壮气”,“颇得神气”,“极妙参神”;对只停留在外表琐碎“精谨”的描绘而“乏于生气”表示不满;反对“志守师法,更无新意”的保守作风,认为“述而不作,非画所先”,只有“师心独见,鄙于综采”,“变古则今”,“动笔新奇”,才能“有过往哲”,

11、促使绘画水平得到提高。画品在写作上夹叙夹议,开创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例,以后中国美术历史及评论研究颇多沿此轨迹进行写作,出现了不少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 3、唐代有哪些具有影响的人物画家和作品?按照不同历史阶段试作简要论述。唐代是中国人物画发展最繁盛的时期,出现了像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等杰出的画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阎立本的绘画代表初唐美术达到的新水平。 文献记载阎立本在太宗即位前的武德九年(公元62年),曾图写秦府十八学士图,歌颂李世民任秦王时能礼贤下士;唐太宗即位后,他又多次为太宗画像、描绘重大历史事件。依照汉代绘制麒麟阁功臣图和云台二十八将的传统。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

12、阎立本受命在凌烟阁图绘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像,唐太宗亲自为赞,是为著名的凌烟阁功臣图。高宗时他又画永徽朝臣图。影响最大的人物画家当推后世称为“画圣”的吴道子。 吴道子的绘画创作风格技巧具有突出的创造。画家发展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绘画简括的笔墨技巧,运用线描的技巧达到了新的更高的水平,中年以后创造了遒劲奔放变化丰富的“莼菜条”,表现物像“高侧深斜,卷格飘带之势”,取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人称“吴带当风”。为了强调笔墨线条的特殊功能,适当地压缩色彩在画面上的比重,往往“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创造出突破南北朝以来铁线描施重彩雅致缜丽的风格,展现雄浑奔放墨彩兼备的新画风。吴道子立足中

13、国传统绘画、融合外来作风的线、墨、色结合的新风,正是唐代艺术“以我为主”、“融汇中外”的气度的具体表现。吴道子还有“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是为后世白描画之先声。吴道子为历代画工所崇奉,粉本传流,影响后世。吴道子成为画塑工匠的行业神。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反映贵族生活的风俗画在南北朝时代已经出现,唐代描绘仕女生活情态的绘画创作更加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画家,代表人物有张萱和周 。张萱、周 画人物端庄丰厚,表现出唐代贵族社会的审美趣味。张萱活动于盛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擅画妇女婴儿。据载他画贵族妇女“以朱色晕染耳根”,描写环境“为花蹊竹榭点

14、缀皆极妍巧”,说明他对赋色和补景都很注意。现存的几件作品虽然是后代摹本,描绘盛唐时期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态反映出张萱绘画的面貌,画卷充满了欢乐情绪,展现出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捣练图(宋徽宗赵 摹)画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画家没有停留在劳动程序的单纯图解上,而是抓住劳动中流露情绪的细节动作,突出贵族妇女消遣性劳动的愉快情态。画中的妇女身姿端庄丰厚,色彩柔和鲜艳,捣练的用力、熨练的细心、缝衣的聚精会神的特点都刻画生动感人。虢国夫人游春图有宋代摹本流传,描绘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和眷属们的郊游行列。作品整幅不画背景,着力刻画人物从容欢快情绪,装备华丽鞍鞯的骏马踏着轻快的碎步,从骑前导,整个出行队伍装

15、饰得花团锦簇,使人联想到春光明媚的季节,突出了杨家姊妹的奢华骄纵。作品以唐代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反映了当时贵族审美趣味成为社会审美的主要取向。周昉出身贵族,活跃于唐代后期代。他擅画贵族人物肖像及宗教壁画,尤擅画仕女。周 仕女画创作继承和发展了张萱的画风,画仕女具有“衣纹劲简,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的特点。画家生活的时代已没有开元时期的盛况,他对上层社会生活较多了解,笔下的贵族妇女已由张萱作品中的欢快享乐人物形象转向精神苦闷空虚,反映生活的深度也较张萱进了一步,反映唐代绘画艺术的新发展。挥扇仕女图通过一组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的闲散生活描写揭示她们的精神状态:衣着华丽的贵妃懒散无力地怔怔出神,

16、年长的宫女无心刺绣,树下闲谈的妇女也面带愁容,反映幽禁宫廷里的妇女寂寞无聊的精神状态,寄予了画家对她们遭遇的同情。现藏辽宁博物馆传为周昉作簪花仕女图描绘服饰华丽的贵妇人在庭院闲步赏花、斗狗的休闲状态。画中人物从容悠散但表情平静冷漠。画家用简劲的线描、艳丽的设色成功地表现了肌肤的丰腴和纱衣透体的复杂效果,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4、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及其影响。董其昌(公元15551637年)是明代晚期的官僚文人,书、画造诣精深,且长于书画鉴赏。他擅画山水,曾临摹不少古人作品,集诸家之长,主要以董源、巨然、米氏父子和黄公望、倪瓒为宗,运以己意,追求秀雅蕴藉的笔墨效果与趣味。他把绘画中的笔墨审美地位提到极高的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