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监测研究开题报告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08840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监测研究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监测研究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监测研究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监测研究开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监测研究开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监测研究开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监测研究开题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监测研究 专 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习中心厦门 姓 名邓健学 号 P40807301001 指导教师张三元 2011年4月24日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促进了传统的广播电视升级换代,也使得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获取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的需求,出现了在地铁和公交车上的车载移动电视,在公共场所的楼宇电视,用互联网协议传输通过电视机光缆看的IP电视,用计算机收看收听的网络电视,网络广播,以及用手机等便携式终端接收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这些统称为新兴媒体.

2、新兴媒体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传输手段和接收终端的多样化.人们使用便携移动终端获取多媒体服务有两种技术方式:一种是广播方式,称为”移动多媒体广播”,是利用数字广播电视技术,通过地面或卫星广播电视覆盖网面向七寸以下的小屏幕,小尺寸多种便携移动终端,如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接设备以及在火车,汽车,轮船,飞机上的小型车载接受终端,随时随地的,点对面的提供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另一种是通信方式,称为”手机电视”,是利用移动通信技术,通过无线通讯网提供点对点的多媒体服务,其特点是可以个性化互动服务,但易受网络宽带和传输成本限制。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采用的是“天地一体”的技术体系

3、,即:利用大功率 S 波段卫星覆盖全国 100%国土、利用地面覆盖网络进行城市人口密集区域有效覆盖、利用双向回传通道实现交互,形成单向广播和双向互动相结合、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无缝覆盖的系统。 卫星方面,采用 S 波段卫星通过广播信道和分发信道实现全国范围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覆盖;地面覆盖方面,采用 S波段地面增补网进行 S波段卫星覆盖阴影区信号转发覆盖,采用 U 波段地面覆盖网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实现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覆盖。同时,在实现广播方式开展移动多媒体业务的基础上,利用地面双向网络逐步开展双向交互业务。移动终端在信号接收中,根据所处位置的信号情况及用户操作情况,可实现如下四种信号接收,一是直

4、接接收 S 波段卫星信号;二是接收 S 波段地面增补信号;三是接收 U波段地面覆盖信号;四是接收 U 波段地面覆盖同频转发信号。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主要由节目集成与播出、卫星传输、地面覆盖网络、加密授权、运营支撑、双向交互网络及移动多媒体终端等部分组成。考虑到双向交互网络系统主要是在实现广播业务的基础上逐步进入应用,因此本文件涉及内容主要为五个方面,一是节目集成与播出,二是卫星传输;三是地面覆盖网络;四是加密授权与运营支撑;五是移动终端。 移动多媒体广播主要面向手机、PDA 等小屏幕便携手持终端以及车载电视等终端提供广播电视服务。根据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基本特点,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系统要求为:

5、(1)可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信息和紧急广播服务,实现卫星传输与地面网络相结合的无缝协同覆盖,支持公共服务。 (2)支持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在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上的小型接收终端,接收视频、音频、数据等多媒体业务。 (3)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系统可运营、可维护、可管理,可根据运营要求逐步扩展。 (4)支持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运营体系,具备加密授权控制管理体系,支持统一标准和统一运营,支持用户全国漫游。 (5)系统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适应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和业务的发展要求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用户终端主要分为单向终端和双向终端

6、两种形式。单向终端主要包括 PDA、MP3、MP4 和数码相机等,双向终端主要包括手机终端、笔记本电脑终端等。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终端物理实现形式又可包括一体机和外接模块式两种形态。一体机是将移动多媒体广播射频信号的解调、解复用、解密、解码和显示通过单一的终端来实现,外接模块式终端则需要通过 SD 或 USB接口实现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接收和展现。根据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发展需要,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平台主要由公共服务平台、基本业务平台、扩展业务平台等三个平台构成。主要向用户提供公益类广播电视节目,基本数字音视频广播服务和数据服务,以及综合数据信息服务(例如股票信息、交通导航、天气预报、医疗信息等

7、)。另外,在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初建,提供的服务主要以声音广播、电视广播为主,扩展服务中的综合信息、双向交互等服务(主要有音视频点播、移动娱乐、商务服务等)待时机成熟后再推广应用。由于移动多媒体广播传输带宽大,图像质量高,覆盖范围大,经济实用,接受终端广泛,今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迅速,一些国际已经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目前,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芬兰.意大利等国家已经开展了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美国正在利用Media FLO技术在全美建立地面无线移动多媒体广播网,欧盟也在支持阿尔卡特公司利用卫星在欧洲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除上述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还有24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广播方

8、式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试验。移动多媒体广播不久将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一个重要渠道,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而且会给文化,信息服务和电子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按照立足自主创新,发展民族工业,填补广播电视服务空白的原则,根据全国漫游,无缝覆盖,规模化发展的业务需求,结合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群流动性大的实际,在综合比较了技术先进性,经济可行性和安全技术体制:利用大功率S波段卫星覆盖全国100%国土,利用地面增补转发网络对卫星信号盲区(约50%国土,主要为城市楼群遮挡区域)进行补点覆盖,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构建回传通道实现交互,形成星网结构,单向广播和双向互动结合,中央和地

9、方相结合的全程全网,无缝覆盖的系统。针对上述技术体制,我国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道传输技术和复用技术,这两项技术是构建整个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基础,已经通过了测试实验并申请了27项自主专利。2006年,这两项技术已分别颁布成为广播电视行业标准GY/T220.1-2006移动多媒体广播第1部分: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和GY/T220.2-2006移动多媒体广播第2部分:复用。此外我国在频率规划和协调,配套技术研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加快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推广和应用,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统一部署,广播电视规划院完成了总局全国 37 城市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的覆盖效果测试工作。下

10、面以北京为例: 2008年 7 月至 8 月,针对北京市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的覆盖性能进行了评估测试。北京市移动多媒体广播为六点单频网发射(中央塔、国际台、491 台、京广大厦、名人广场、南曦大厦) ,采用 DS-20频道(中心频率:530MHz)。 为了全面评估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在北京的覆盖效果,特别是移动接收性能,测试小组选取了北京市区内及郊区的主要道路进行了移动接收测试。图 1、图 2 分别给出了北京市移动多媒体广播移动接收测试电平分布示意图和成功接收分布示意图。 测试结果表明:在市区五环内,除了东北五环和南五环小段距离由于信号电平较低有误码外,其余地区接收效果良好;在郊区,东边覆盖距离约

11、20km,北边覆盖约 19km,南边覆盖距离约 22km,西边覆盖距离约 25km,东北机场高速五环以外接收效果不理想,但进入机场后效果较好。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在北京市整体移动覆盖效果较好;市区和郊区的总体平均接收电平为-57.409dBm,总体接收成功率为 99.535%。图 1北京市CMMB信号电平分布示意图 图 2 北京市CMMB接收成功分布示意图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地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为2008年奥运会做出了巨大的服务贡献,其优势能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及时的赛事进展和结果。今后移动多媒体广播将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力日益显著,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捷。中国

12、移动多媒体广播规定了在广播业务频率范围内,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广播信道传输信号的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该标准适用于30MHz到3000MHz频率范围内的广播业务频率,通过卫星或地面无线发射电视、广播、数据信息等多媒体信号的广播系统,可以实现全国漫游。由此可见,移动多媒体广播拥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对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将产生深远的意义,对短波通讯及卫星通讯的正常运行也有极大的影响,做好监测工作刻不容缓。第二部分 论文提纲一、前言包括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定义,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监测业务的意义。二、确立监测业务方法的关键要素(一)传播载体自身的技术体制特征。(二)所传播信息的展开形式。(三)播出节目的业务性

13、质。(四)监测方法的有效性和经济性。三、移动多媒体广播监测要点分析(一)星网结合无线覆盖。(二)多种媒体同时传播。四、监测方法(一)射频监测指标项。(二)频道节目监测方法。(三)有关大包复用流(PMS)监测的问题。(四)频道内容存储策略。(五)移动接受性能评测。五、对系统部署的建议六、结束语第三部分 参考文献目录1 广播影视业务教育培训丛书编写组、.广播影视数字化普及读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 2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 2009.63GY/T 220.1-2006 30MHz-3000MHz 地面数字音频系统技术规范S 北京: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20064 宋挥师. 先进的手持移动电视技术标准高通MediaFLO 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6,第3 期:41-44.5GY/T 220.2-2006 移动对媒体广播复用S 北京: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2006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