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测量总结报告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08008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磁测量总结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电磁测量总结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电磁测量总结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电磁测量总结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电磁测量总结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磁测量总结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磁测量总结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7年HT-7春季实验诊断总结电磁测量, 芯部等离子体测量,等离子体与波束相互作用, 边界等离子体1. 电磁测量总结报告任务及状态:确保诊断系统正常工作,为装置的运行和物理实验提供所需要的基本装置运行信号和参数,并根据不同物理实验的要求进行放电参数调节。系统整轮实验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改进:更新了大量的低零漂、高精度的积分器系统,将准确可靠的信号提供给等离子体控制系统,并且对大量小探针的信号进行积分获得极向磁场值;是尝试采用EFIT程序对HT-7进行磁面进行反演,并对铁心做了相应的处理。下一步的计划:反演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积分器与别的系统连接引起的零点漂移问题;实验之后检测装置内部的

2、探针,及时更换有问题的探针。2. 芯部测量 (HCN,ECE,CO2)(1)远红外电子密度测量状态:在长达45天的连续运行中,除激光器阴极过渡段玻璃管有的小漏外,整台干涉仪工作稳定,能可靠地提供密度信号,在精心维护下,未更换阴极和输出栅网,从而未影响装置放电。改进:由于干涉仪使用了数年,所有光学元件的反射率都下降了,影响了整个系统的信噪比,特别是4、5两道信号偏弱。实验结束后,准备拆下干涉仪所有的光学元件,重新镀膜。(2) 电子回旋辐射测量状态:从EAST装置上拆回HT-7装置,重新联接、调试,更换了波导连接。测试了相关微波器件,对16道视频放大器进行了测量,标定了探测器的性能,通过调试,给出

3、了合适的各道衰减器大小。实验期间,根据不同的放电条件,不断的调整衰减器的大小,获得了较好的电子回旋辐射信号。 定标:在实验期间,利用纵场的变化,标定了并给出各道的相对系数。下一步的计划:在放电后期,由于环境温度较高,制冷机制冷能力下降,影响探测器的输出特性,实验后,将联系厂家测试检修制冷机。(3)二氧化碳激光相干散射诊断状态:共工作15天,其中有10天是连续工作。监测了本轮主要物理实验的芯部密度涨落概况,探测到了一些HT-7新物理现象:低杂波实验中的高K微观模不稳定性的爆发;5060kHz 本征模的发现;180kHz高k窄带密度涨落现象的进一步观测;TEM模尺度湍流高频分量与粒子约束的直接关联

4、。诊断系统存在的问题:激光腔长随温度变化导致激光模式输出品质变差,本征光强由于干涉产生拍频,在密度涨落信号上产生约20ms周期的强度调制;放电管的孔径对高次杂模的衍射损耗不够,激光高功率输出时容易产生弱的高频调制;恶劣的光学环境对光学元件的污染。改进方案:在激光腔中增加腔长调节,10微米的压电陶瓷调节范围太小并且易损坏;重新设计光路,使光束波前因素的影响在成像过程中变小,并增加光程,减小不同探测道之间的干涉;在水冷的布氐窗中加光阑(己做了实验),或更换为较小孔径的石英放电管。实验提案:再循环与密度极限研究;用密度调制的方法测量不同电流和纵场下的粒子输运系数。在欧姆和IBW加热的条件下扫描电子密

5、度进行ECE测量热脉冲传播实验;逃逸电子不稳定性实验,研究逃逸电子发生的阈值与等离子体电流大小、电流变化率,以及纵场强度的关系。3. 等离子体与波束相互作用测量 (DNB,HX,SXS,SX,XUV,NEUTRON,NPA)(1) DNB和CXRS系统任务:验证(电源,DNB装置和光谱系统)整个系统为HT-7提供离子温度分布的能力及在EAST上的应用潜力。改进及状态:在飘移管道上增加第二块功率测量靶;增加一个蓝移的光谱仪测量窗口;解决DNB中性化室冷却水路和法兰密封漏的问题;离子源进气管路增加冷阱,显著地减小了进气中的水份。经过四个阶段(起弧和高压出束调试实验,DNB与CXRS光谱联调准直光谱

6、和DNB的束迹的光路,等离子体注入调试,物理测量阶段-离子温度分布),本轮DNB系统有效成功注入次数最多。存在问题:电源系统老化,时序及低压电源现场控制系统干扰严重,高压系统工作不是很稳定,限制了太高的高压、弧流参数。本轮实验中CXRS的信号较弱,一方面是束品质和聚焦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重新考虑设计新的集光镜头,提高信号强度;2007-05-28,MP207 CCD在连续工作一昼夜后,再次出现故障,需要重新维修。下一步的计划:HT-7实验结束后,全面的摸索DNB的参数对束品质的影响,尤其是高电压和大弧流下的束品质,还有安装重新设计磁滤器,测试其对束品质的影响。完善电源控制系统,将冷却水和绝缘保护

7、气体的状态和保护信号等接入PLC控制中去,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设备损坏。在原则上证明该系统可以满足EAST要求的情况下,尽快启动电源系统改造;根据EAST上DNB诊断对高压电源具体要求重新设计高压电源现场控制系统,实现将来多脉冲运行。OMA-MP207:用于电荷复合交换光谱诊断(CXRS),监测BIV,Ne,CV谱线,观测低场侧半空间10道,100ms采样周期,Ti 空间分布。维修故障CCD并及时投入本轮实验;增加了5道新的400um光纤,由原来的5道扩展到现在的十道,重新设计加工了光纤头,使对光成像更方便可靠;为了准确对准DNB束线,为成像镜头添加了旋转支架,便于观测位置的调

8、整;在CCD前放置铅砖,屏蔽硬X射线。(2) 光谱仪A. SP300 光谱仪:上半空间10道,90ms 一般放电,330ms 长脉冲放,作为常规诊断,全程监测本轮实验200-700nm近紫外和可见波段的杂质谱线。同时为ECR清洗,ICRF清洗和硼化壁处理提供谱线监测。改进:升级采集机为P4(2.8G)1G内存的主机,本轮实验中未发生死机事件,转存数据更加方便;加装加料方便的干燥剂桶,防止光栅和反射镜受潮发霉;将原来塑料管的漏斗更改为全金属材料,避免伸入CCD杜瓦的塑料管在低温下发硬变形,难以抽出用力过大而改变CCD方位;将CCD放置在马克中平面以下,避开硬X辐射强区,并在CCD上加铅板防护。新

9、购置的液氮杜瓦不仅为SP300补充液氮,还为SP750和MP207的CCD降温需要提供干燥氮气。B.P750光谱仪:下半空间10道+1道束成分监测,220ms采样周期,用途:在HT-7正式放电之前,用于DNB束成分的监测。在HT-7正式放电之后一道用与DNB束成分的监测,其他通道用于H/(H+D)的监测。同时发挥本诊断的功能,为ICRF清洗,ECRH清洗和硼化壁处理下提供H/(H+D)的监测,重点研究不同密度平台,不同的壁条件下LHCD和OH放电的杂质行为。改进:升级采集机的主板后,谱仪控制器与计算机通讯恢复,系统工作正常;维修损坏的光纤;对SP750谱仪加装加装加料方便的干燥剂桶,防止光栅和

10、反射镜受潮发霉;架设SP750冷却水管;设计加工了SP750谱仪的防护网; 存在问题:SP750控制器,步进电机老化严重,常出现重启,接触不良等现C. 光纤光谱仪: 开始正常工作,实时测量各种放电实验条件下的等离子体全谱,但是目前和SP300I共用触发器,因工作脉宽不同下一轮需要单独触发器。(3) 核测量 (HX,SXS,SX,XUV,g ray,NEUTRON):系统基本维持现状改进:SX增加了几块带换档的放大器,避免了信号出现饱和,在实验中尽量满足了各种参数放电条件下的需求;中子测量系统在西北窗口的位置安装了4路探测器,一路He3正比计数管安置在中平面高度,三路BF3正比计数管依次在同一环

11、向He3管的下方。状态:信号基本正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以前实验基本相似。He3正比计数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最好,可测量的中子通量范围也最宽,探测效率最高。问题及解决:XUV,一道总功率信号存在自激现象,原因待查;SX垂直阵列存在着和交流运行下IP、Vp信号上同样的干扰,干扰对边缘信号影响较大,在低参数下表现明显;SXS个别道由于几道探头损坏而无法获得实验数据,将尽快返修,系统的某些机械部件和电子学部件如插板阀,ADC也也进行维修;g ray测量布置需要调整和优化,探测器的标定问题尚待解决。尽管实验前对硬X射线切向阵列进行了改造,改善探头与法兰间的绝缘,且探头的地线引出独立接地,但仍明显

12、受低杂波干扰,下轮前重新设计切向阵列,并检查切向阵列采集的电子学器件饱和问题。4. 边界等离子体诊断(1)激光汤姆逊散射:等离子体中心温度、密度的测量系统改进:采用单色仪做系统相对标定,提高标定精度;采用高速电机(10000r/min),消除电路对低频信号的截止而带来的标定误差;对采集软件进行进一步优化,实现自动、连续、多脉冲采集,提高效率。系统运行状态:信噪比理想(S/N10);测量结果可靠 (ne0.5x1019/m3, Te400KeV, 结果误差15%);稳定性较高,可做连续自动测量。本轮实验基本实现全程测量,对各项物理实验都进行信号采集,确保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有效炮占总放电炮数约1/

13、6-1024炮,基本满足了实验测量的要求。存在的问题:激光出口窗口玻璃易碎导致每炮测量脉冲有限,后采用直接把激光打到闸板阀上的办法,经检查无杂散光,暂时可做多脉冲采集,激光出射窗口问题实验后着手研究。 (2)边界探针:三个提案,共五次实验,每次3-4个小时,共用机时约为20个小时。实验的主题是“等离子体湍流相干结构形成机理研究”。中平面和顶部同时测量湍流三维结构(两次实验, 纵场正向和反向各一次),在手动探针上了三台阶的探头,气动探针安装二台阶探头,测悬不同径向位置的浮电位;使用了气动探针,二台阶探头(结构与第一个实验中使用的探头一样),测量离子饱和流,测量湍流三维结构研究blobs密度涨落;

14、在手动探针上使用44 探针阵列,测悬浮电位研究湍流空间结构(两次实验,纵场正向和反向各一次),在本轮实验中,第一次使用了全石墨的结构,并在其中的两个实验中进行正向和反向励磁,以便对湍流的结构进行对比,实验已经初步完成,看到湍流径向传播,证明湍流结构形成和环形磁约束位型密切相关,进一步实验的数据处理还在进行中(3)常规光谱:10道可见光谱,7道韧致辐射测量,转镜UV1,UV2,UVS,OII,OV,H-alpha阵列,Pd阵列,基本正常维持运行。存在问题: 光纤束和探测器有些已经超出了使用寿命,导致一些信号的不稳定性和信号弱化:信号幅度的总体减弱(玻璃光纤受到长时间射线和中子辐照之后透过率有所下降);第10道光纤几乎已断;光电倍增管老化超过使用寿命,热噪声和散粒噪声过大引起的spark尖刺脉冲非常严重;电镜扫描的直流无刷电机烧毁(已停产);两台国产的单色仪波长准确度和重复性以及集光能力太差,直接影响测量信号的强度和质量;现场测量带来的强X射线干扰问题,8cm厚的铅块加以屏蔽无效。改进:更换光电倍增管(22只管子要10万RMB);重新设计新的电机支撑支架,更换电镜扫描电机。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