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派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07193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管理学派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现代管理学派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现代管理学派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现代管理学派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现代管理学派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管理学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管理学派(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管理学派(上) 现代管理理论,是在古典管理理论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现代管理理论除了在科学管理和组织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充实完善外,更主要的是表现为发展的多元性,形成了“管理学说丛林”。比较重要的学派主要有:传统的管理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技术经济系统学派、决策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经济分析和会计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等。这些纷杂的“理论丛林”有些是表明或扩充原有概念,有些是适用于某种特定范围,有些是融汇各家编织成新的方法,更有一些是采用了全新的观念和工具。如果说,近代管理理论主要侧重于研究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和组织控制

2、,解决管理的行为。那么,现代管理理论就其主要特点来说,研究的重点是人群关系,并且把管理对象的相关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旨在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解决经营管理的决策性问题,现代管理理论把人看做是受社会环境影响和制约的,具有自主性和个性的决策人,强调用各种激励方法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行为科学学派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劳资矛盾的尖锐化,古典理论已不能适应有效地控制工人和提高利润的目的,所以,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就逐渐出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学研究,即出现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是运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学等科学的理和方法来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

3、科。这一学派认为,管理问题的解决,如果只重视物质和技术条件,而忽视人的行为和社会环境对工效的影响,是片面的。他们强调人和人的行为是管理工作的关键因素;重视环境和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提高工作效率的影响,因此,它研究人的行为以及产生行为的思想动机,探求人类行为的规律。行为科学产生于美国,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 阶段。 人际关系学说早期的行为科学 早期的行为科学着重研究职工在生产中的人际关系,侧重于阐述职工作为“社会人”的假设和社会需要的满足问题.人际关系的创始人是梅奥和他的助手罗特利斯伯格(F.J.Roethlisbeger,18481974)。 乔治埃尔顿梅奥(Geroge Eton Mayo,

4、18801949)出生在澳大利亚,1922年移居美国,1926年任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院产品研究室主任,1927年开始负责指导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的调查研究工作,即有名的“霍桑试验”。1933年发表了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一书,总结了“霍桑试验”第一阶段结果,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以后继续试验,到1936年结束。1945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一书,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梅奥等人根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的论点主要有: 职工是“社会人”。这针对古典管理理论中把人看作仅仅是追求自己经济利益的“经济人”概念提出来的。霍桑实验表明,职工在小组中合作和感情超过了效率的逻辑。工作条件和劳动报酬

5、并非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第一位因素。人不是独立存在的,他属于某一工作集体,并受这集体的影响。职工不单是要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的需要。所以不能单从收入条件着眼,还应该从社会的、心理的方面来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有利有弊,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引导,去弊存利。 提高士气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以前的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受作业方法和作业条件的制约。只要改变工资、休息时间、疲劳、劳动时间等作业条件,就能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霍桑试验表明,生产效率提高和作业条件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关键的因素是士气,是职工的满足度,这个满足度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职工在社

6、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士气就是职工作为人所得到的满足程度的函数。满足程度越高,士气就越高,士气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 上述观点,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把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引进到经济管理理论中,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为创立一个新的管理学说奠定了基础。 后期的行为科学 在人际关系学说的基础上,西方出现了对行为科学研究的热潮,出现了各种“理论”和“学说”。194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上,把人际关系学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行为科学的研究领域比人际关系学更为广阔、深入。除了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这个研究层次外,一般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研究:一是个人行为,主要是关于人

7、的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二是团体行为,主要是关于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问题;三是组织行为,主要是关于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 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19061964)在50年代提出了X理论与Y理论。这是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身的认识的理论。他认为企业 管理主要是对人性假设,管理工作就是在人性假 设的基础上进行的。 他把传统的管理理论对人的本性的假设叫做“X理论”。X理论对人的基本看法是,绝大多数职工是好吃懒做的,是没有进取性和没有责任感的,是不服从领导的,他们之所以要工作都是为了生活。所以管理人员一定要采取强制的手段,包括赏罚、

8、规章制度,强制他们进行劳动,促使他们工作。 在对人的天性和人的行为动机更为恰当的认识基础上,麦格雷戈提出了与X理论相对称的Y理论。其要点是:企业管理当局应当负责把生产企业的要素组织起来,以实现企业的目标。人对劳动、工作、游玩、休息都是本性的需要,是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下人是具有上进心和责任心的。适当的激励能使人有创造力。人在工作中能够自我控制、自我指挥。企业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安排好组织方面的条件和作业的方法,使人们能充分发挥智慧、更好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目标而努力。 X理论和Y理论实际上都是具有片面性。后来美国管理学家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希在分别就两种理论进行了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超Y理

9、论”。其观点是:人与人是有差别的,有的人需要有更正规化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规章条例,而不需要参与决策和承担责任;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发挥个人创造的机会,每个人最需要的是去实现胜任感。不同的人要求不同管理方式。组织的目标、工作的性质、员工的素质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当一个目标达到后,可继续激励起职工的胜任感去达到更高的目标。显然超Y理论比Y理论更为全面一些。 威廉乌契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日裔美籍教授威廉乌契在对美国型企业组织和日本型企业组织进行比较后,提出了所谓Z型企业组织模式,相应地提出了。这是关于企业主与职工关系的一种理论。威廉乌契在1981年发表的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

10、的挑战一书中,提出了以下基本观点: 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即使在营业不佳时一般也不解雇职工,而是可以采限减少工作日时间、削减奖金或津贴等来渡过难关。这样,职工的职业有保障,就会积极地关心企业的利益。 企业在作出重大决策以前,鼓励第一线的职工提出建议,上级部门将各种意见集中,进行调整和统一。上级采取各种方式启发下级主动提建议,并鼓励和支持下级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以使建议更为完善。经过反复协商统一思想后,才由上级作出决策。 基层管理人员不是机械地执行上级的要求,而是一方面敏感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就地解决,另一方面在向上级汇报情况以前,协同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共同制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上下级关系要

11、融洽,企业管理者要关心职工。要把对生产任务和工作设计的要求同职工劳动生活的质量结合起来,即要求职工完成生产任务,又关心职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心情舒畅。 注意培养职工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要让职工总结多方面的工作经验。 对职工的考察和评价是长期的和全面的,不只是匆忙地考察和评价其生产成绩和业务能力,而还要考察其社会活动能力等,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考察后作出全面的评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是一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主要著作有人类动机理论(1943年)、动机和人(1954年)。他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人的行为产生于一定动机,这种动机来自人们求

12、得某种满足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需要”,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去采取各种行动。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又是从低到高发展的。这样可以排出一个层次系统,称为“需要层次”(The hierarchy of needs)。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这样五个层次: 生理上的需要。包括维持生活所必要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如衣、食、住、治病的需要。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人就无法生存,所以这是推动力最强大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在生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有免除危险和威胁的安全需要,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老病死、社会保险等。 社交的需要。主要是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包括和同事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希望得到友谊,自己有所归属,受

13、到社会集团的欢迎,希望有助于人和得到别人帮助等等。 受人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心、声誉、受尊重、社会地位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一级的需要,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各项才能与智慧的充分发挥。 马斯洛认为,这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人们一般是按照这个梯级从低到高地去追求各项需要的满足。但不是说不同级别需要不能在同一时间发挥作用。只是说明在一定时期总有某一级别的需要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人们首先要求满足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追求上一级的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是如果较低级的需要受到威胁时,人们也就可能牺牲较高级的需要去追求较低级的需要。马斯洛理论的主要贡献,一是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起驱动作用;二是职

14、工需要会随着一般经济情况的改变而改变;三是大量的人对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期望增长了,有些期望在目前是不现实的,但不会因为它的不现实就不发生作用,而必须用某种方式来处理这种期望。马斯洛贡献的实质就在于他提出了人们的需求是演变的、动态的性质。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和他的助手斯奈德曼,在1959年发表的工作的激励因素和1966年出版的工作与人性这两本著作中提出了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他们认为有两种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 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成就、提升、赏识、责任和未来的发展。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和制度、监督系统、人事关系、薪金

15、、生活福利、生活条件等。 赫兹伯格认为保健因素是工作的外部因素,也称为“维持因素”,缺乏它时将引起职工的不满,难以维护工作的正常状态,但是具备它时也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而激励因素是“内在因素”,具备它时会引起强烈的积极性和满足,缺乏它时并不一定会引起强列的不满。 双因素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大致是相一致的。激励因素相当于需要层次中的较高层需要,保健因素相当于需要层次中的较低层需要。当然两种理论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它们的关系如图22。 坦南鲍姆的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现论。坦南鲍姆(Robert Tannebaum)和施米特(Warren H.Schmidt)在怎样选择一种领导模式一文中,提出这一理论,他们认为从专权式的领导到极度民主式的领导,其间存在各种领导模式,主要有这样六种:经理作出并宣布决策;经理“销售”决策;经理提出计划并允许提问题;经理提出可以修改的暂行计划;经理提出问题,征求意见,然后作出决策;经理允许在上级规定的界限内行使职权。 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 在选择领导模式时,要考虑三种因素:经理方面因素,即他自己的背景、知识、经验个性等。职工方面的因素,因经理一样的这些方面。它对经理决定领导方式有很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