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例文美学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02067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例文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献综述例文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献综述例文美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献综述例文美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献综述例文美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例文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例文美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州师范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学生姓名韩扬文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颜翔林 关于普氏及追忆似水年华乃至生命哲学的研究在海内外各界学者的著述、论文中均有大量涉及,研究角度包括形式研究、哲学研究、心理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本文通过查阅整理,提交研究综述如下:一、 马塞尔普鲁斯特研究对于马塞尔普鲁斯特之研究,在法国本土最早开始,其后扩展到欧洲邻国。而在中国,对于作家的认识和相关传记的译介则要晚得多。对于普鲁斯特的研究,整体而言异彩纷呈。各国研究者受国情、文化背景、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对于普鲁斯特的一生进行了再认识与再创作,纷纷充实了作家研究的内涵,使得“普学”成为逐渐成为一门显学。普鲁斯特海外研究情况

2、具体如下:(一)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新法兰西杂志负责人里维埃( Jacques Rivire) 是最早对于马塞尔普鲁斯特及追忆似水年华进行专门评论的重要批评家。1920年在马塞尔普鲁斯特与古典主义传统一文中,他深度剖析普鲁斯特创作的思想根源,并将追忆似水年华与以拉辛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传统相接续。美国批评家奥尔登(Douglas W. Alden) 在马塞尔普鲁斯特与其法语批评家(Marcel Proust and His French Critics,Lymanhouse,1940) 一书中, 探讨了作家及其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的声誉从一战后上升到30年代末衰落的原因。他认为,追忆似水年华属

3、现代主义范畴,然而20年代初里维埃等批评家将其归入古典主义,延缓了对作品流派归属问题的正确理解。奥尔登认为, 始终存在两种对追忆似水年华互相矛盾的解释: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解释。前者属维护作者声誉的一方,他们将其视为伦理作家和心理学家,肯定其作品结构严整周密,观察冷静客观;后者则认为其作品拥有波德莱尔开创的现代派文学的一些重要特征:主观性、非理性、否认人格统一、无道德感等。这一批评是对于先前研究的完全颠覆,也开创普学研究新的流派。(二)心理学研究1923 年,里维埃又撰写了马塞尔普鲁斯特与实证精神,从心理学角度对于普鲁斯特做出了全新的考量。正是在此文中,里维埃指出追忆似水年华的独创之处不在于其关

4、于记忆的思考和在时间理论上显示出的某种柏格森的影响, 而在于与弗洛伊德的某种接近,他们两人均试图通过情感的征兆来理解情感。将追忆似水年华作为心理小说阅读,并与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理论相联系进行研究,成为随后普鲁斯特批评的重要趋势。(三)文笔研究两位德语学者库尔提乌斯( Ernst Robert Curtius) 和施皮策(Leo Spitzer) 研究了小说家的文笔。库尔提乌斯1925年在论著马塞尔普鲁斯特中认为普鲁斯特的文笔表现为“理智主义和印象主义的非常独特的交织, 一种极为严格的逻辑分析和对感性与精神现实的最为细腻微妙的再造的混合。”1928年施皮策发表德语论文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文笔(“Le

5、 style de Marcel Proust”), 高度称赞库尔提乌斯的“精神语言学研究”方法,并分别探讨了小说家的句子节奏、语言和叙述者。(四)叙述视角研究1943 年,马丁朔菲耶(Louis Martin Chauffier) 发表文章普鲁斯特与四个人物的双重“我”。他从创作论的角度提出了“自称我”和“作为我”的概念,深化了对于叙述者功能与立场的研究。马丁认为所谓“主人公”并不十分重要,使普鲁斯特的叙述视角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重要的是叙述者和作者,叙述者替代作者并协助他创作,由于摆脱了主人公的过去对自己的限制,他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发明、组织并赋予作品活力。(五)关于遗稿的整理与形式与含

6、义之争40年代末莫洛亚(AndrMaurois) 撰写寻找马塞尔普鲁斯特(la recherche de Marcel Proust) 时,得到小说家遗产继承人许可,翻阅了普鲁斯特留下的大量手稿和草稿。不久法卢瓦(Bernard de Fallois)在同一批资料中发掘出让桑德伊( Jean Santeuil, 1952 ) 和驳圣伯夫(Contre Sainte Beuve, 1954) 。1962年,这部分掌握在私人手中的“普鲁斯特遗产” (Le Fonds Proust) 由法国国立图书馆手稿陈列部收藏,随后图书馆又先后(1977、1984)获两小批手稿,这些遗产“代表了近乎作家全部的手

7、稿”。这次手稿的大发现对于普鲁斯特研究有着里程碑的意义。随着文稿数量的增多,“大智者思维的沉舟残骸”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两部手稿的出版引发新一轮批评。鲁塞(Jean Rousset) 在其形式与含义中的一章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中指出,在让桑德伊时代,普鲁斯特已找到驳圣伯夫中集中体现的美学思想,但当时他未能成功实现生活与作品之间必不可少的分离与演变,同时尚未找到与主人公对其真理的摸索和渐进的发现相一致的作品形式使追忆似水年华成功的形式:“封闭的圆形” ( le cercle ferm) ,也即在斯万家那边的第一部分“贡布雷”与追忆似水年华的最后一部分“在德盖尔芒特亲王夫人家的下午聚会

8、”互相对称、互相衔接、互相孕育而生的形式。孔帕农(Antoine Compagnon) 在两个世纪间的普鲁斯特一书中,以溯源批评为“捷径”将历史批评与文本批评相结合。他称普鲁斯特是“19 世纪的最后一位和20世纪的第一位作家”。他认为,普鲁斯特的美学理论属于19世纪,他的小说却超越这一美学框架。孔帕农认为,正是作品与其时代的偏差,使作品在阅读中显出多重含义。为此批评家将追寻置于19世纪末的一系列文学论争之中,探讨小说家的取舍和其时代归属。(六)诞辰纪念整合研究1971年是普鲁斯特诞辰一百周年,是年成为批评家进一步品味普鲁斯特的重要契机。该年度出版了两部关于追忆似水年华的接受与批评的史料汇编。其

9、一是贝尔萨尼(Jacques Bersani) 编选的本世纪批评家与普鲁斯特。该书以时间为线索, 汇集了从70年代(编者)的角度看不同时期追忆似水年华批评佳作的节选。其二是塔迪埃( Jean Yves Tadi) 编选的阅读普鲁斯特。这一选本的范围超出了文学批评,纳入公众与作家的反响及传记作品。1971年成立的“普鲁斯特研究组”,以集体合作方式从事研究,其任务是对“普鲁斯特遗产”中的草稿和手稿进行清点、编目、誊写(出版)及批评性开发。1973年他们创立属“马塞尔普鲁斯特手册”系列的年刊普鲁斯特研究。这些系统的研究、整理使对于普鲁斯特的批评开始走上正轨、走向系统化。1972年(普鲁斯特去世50

10、周年),纽约大学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联合组织了题为普鲁斯特与新批评的研讨会。批评家们在与他人的认同和区分中阐明自己的立场和方法。他们十分关注普鲁斯特作品中“(主题与)变奏”的写法:相同的主题对象、场景等在变化中重复出现,以及与此相关的作品的统一性( lpunit) 问题。(七)文本属远东文化研究在国外对于普鲁斯特的研究中还值得一提的是弗莱斯( Luc Fraisse) 的著作普鲁斯特与日本风格,它探讨了追忆似水年华中出现的属“远东”文化范围的内容。弗莱斯认为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若说同时存在中国、日本双重影响,二者却有一种“等级”差别。弗莱斯的观点虽然常有自相矛盾之处,然而其新颖的研究视角却在普氏研

11、究当中显得独树一帜。(八)最新研究1997 年7 月在瑟里斯- 拉萨尔举行的普鲁斯特国际研讨会上,聚集了一些当今的普鲁斯特专家和新一代读者及批评家,研讨会论文集马塞尔普鲁斯特2和3,普鲁斯特研究新方向1和2(Marcel Proust 2 et 3, nouvelles directions de la recherche proustienne 1 et 2 ) 也于2000和2001年分两卷出版。布兰在第1卷“前言”中总结了这次研讨会的一些特点:关于所谓的“新方向”,他解释道:“它仅表明新一代研究者的来临,他们没有受到手稿或者理想的誊写、批评版或者理论的纠缠”;另外在研讨会上“对普鲁斯特批

12、评的所有倾向都进行了讨论”。批评的角度仍为文学理论、哲学、美学、精神分析学、文本溯源、互文性、对文本进行质疑(怀疑)、文笔研究等;而对文笔研究的兴趣依然很高:“在语言学或诗学、美学或精神分析学的辅佐下,它构成了小说的一个基础。”以上主要为百年以来国外对于普鲁斯特的研究。而在国内,就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伟大的作品来说,中国读者在它问世70年后才有机会一睹它的全貌,更不用说对于作家的专门研究了。我国对于普鲁斯特的关注较早而系统研究较晚,与其他许多伟大的外国作家一样,关注普鲁斯特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后的一段时间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具体译介、研究情况如下:中国文学界接触到普鲁斯特,几乎是

13、在他逝世十年后。大公报“文艺副刊”于288 期(1933年7 月10 日)第三版和289 期(1933年7 月17 日)第三版刊登的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逝世十年纪念普鲁斯特评传,应该是国内第一篇较为系统地介绍普鲁斯特的文字,作者为曾觉之。曾觉之的文章,长达两万余言,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绪论”、“普鲁斯特之生活”、“普鲁斯特之著作”和“结论”。这篇文章对普鲁斯特的生活与创作和普鲁斯特的作品的价值发表了重要的观点。今天看来,曾觉之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他却抓住了普鲁斯特的某些本质特征。他对普鲁斯特其人其事的评析,应该说是第一次向中国学界和中国读者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法国文学的这位巨匠。就在曾觉之的这篇文

14、章发表七个月后,还是在大公报文学副刊,发表了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开头几段的译文,以睡眠与记忆为题。著名文学家卞之琳在当时担纲翻译了首章中的第一部分。这是我国第一次对于追忆似水年华的译介。虽然中国读者当时所能阅读到的只是对于巨著的惊鸿一瞥,但是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无疑会是长远的。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对于普鲁斯特的研究在中国搁浅了半个世纪。直到80 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思想的禁区不断被打开,中国学者才开始注意到了普鲁斯特在西方小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位置。1982 年,在外国文学报道上陆续出现了介绍普鲁斯特的文字,对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1986年外国

15、文学欣赏第3期上,刊出了刘自强翻译的追忆流水年华(节译)(后又在1986年的第4 期与1987 年的第2 期继续刊出,总共约两万字)。同年的外国文艺第4 期上,发表了郑克鲁翻译的普鲁斯特早期写的两篇短篇小说,一篇叫薇奥朗特,或名迷恋社交生活(Violantede la Modernit),另一篇叫一个少女的自由(La confessiondune jeune fille),均选自于他的短篇小说与随笔集欢乐和时日(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 。1988 年,世界文学在当年的第2 期上刊登了徐知免翻译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的第一部孔布莱的第一章。80 年代中期,一方面,法国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竞相出版新版追忆似水年华,如伽利玛出版社于1987 年推出了由让伊夫塔迪埃(Jean YvesTadi)主持的七星文库版,弗拉马里翁出版社则在同年出版了著名的普鲁斯特研究专家让 米伊(Jean Milly)的校勘版。另一方面,在国内,译林出版社也开始积极物色译者,准备推出追忆似水年华的全译本。1989 年6 月,由李恒基、徐继曾翻译的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终于与中国读者见面了。之后,译林出版社陆续推出了七卷本的全套追忆似水年华,全书有安德烈莫罗亚的序(施康强译)和罗大冈的试论追忆似水年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