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20131课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101713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PPT 页数:141 大小:4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20131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社会心理学20131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社会心理学20131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社会心理学20131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社会心理学20131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20131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20131课件(1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6/22,1,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2019/6/22,2,第一 节 概述,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08年 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2019/6/22,3,第一单元 定义和研究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G.W.奥尔波特(1954)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C.A艾尔乌德(1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 教材-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

2、行为规律的科学,2019/6/22,4,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 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包括个体习得的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及群体的决策行为 勒温(1936) 社会行为公式B=f(P,E) 社会心理 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个体层面: 人际层面: 群体层面: 社会层面:,2019/6/22,5,2011-11理论多选,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存在的形式包括 () A想象的存在 B隐含的存在 C现实的存在 D歪曲的存在,2019/6/22,6,2010-

3、11单选,B=f(P,E)中的B代表() (A)社会行为 (B)个体特点 (C)个体所处情境 (D)行为倾向,2019/6/22,7,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兰霍德(1976)-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阶段 哲学思辨启蒙期 经验描述形成期 实证分析确立期,2019/6/22,8,一、哲学思辨阶段,时间 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特点 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2019/6/22,9,二、经验描述阶段,时间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特点 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主要学术理论 达尔文

4、的进化论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2019/6/22,10,三、实证分析阶段,时间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 特点 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实验社会心理学奠基人F.H奥尔波特,2019/6/22,11,2011-11理论单选,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W.詹姆士 (B)F.奥尔波特 (C)W.麦独孤 (D)C.达尔文,2019/6/22,12,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 系统性原则 伦理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

5、要方法 实验法 观察法:自然观察 、参与观察 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档案法,2019/6/22,13,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 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社会行为 班杜拉提出替代学习、自我强化等概念 二、社会交换论 试图从经济学投人一一产出的关系解释社会行为 三、符号互动论 强调社会互动 四、精神分析论 强调潜意识过程对行为的决定作用,2019/6/22,14,2011-5理论单选,与行为主义关系最小的概念是() (A)替代学习 (B)自我实现 (C)自我奖赏 (D)行为自控,2019/6/22,15,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2019/6/22,16,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概

6、述 社会化 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 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2019/6/22,17,终身社会化 儿童青少年期早期社会化 成人时期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如劳动教养制度,2019/6/22,18,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人类的遗传的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家庭 学校 大众传播媒介 参照群体,2019/6/22,19,五、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 语言社会化 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

7、 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指男女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性别指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性别角色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面的期待 道德社会化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政治社会化 爱国意识是核心内容,2019/6/22,20,2010-11单选,社会化的载体不包括() (A)学校 (B)家庭 (C)电视 (D)医院,2019/6/22,21,2011-11理论多选,家庭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机制包括() A性别期待 B性别认同 C性别模仿 D性别矫正,2019/6/22,22,2010-11单选,“性”属于()概念 (A)生物学 (B)心理学 (C)社会学 (D)

8、人类学,2019/6/22,23,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一、什么是社会角色 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二、社会角色分类 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获得方式 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一按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 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一按角色功能 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一按角色承担者心理状态,2019/6/22,24,心理咨询师、老师、警察、医生、公务员 成就、规定性、自觉型、表现型角色 工人 成就、功利型、自觉型、规定性角色 农民:,2019/6/22,25,三、角色扮演 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四、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角色间冲突指同一主体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间的矛盾导

9、致的冲突 角色内冲突一人们对同一角色的不同期待价所引起的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2019/6/22,26,2011-11理论多选,角色失调的形式包括() A角色冲突 B角色失败 C角色转变 D角色中断,2019/6/22,27,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 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自我的定义 定义 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 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 包括 主我、客我、镜我,2019/6/22,28,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理想自我 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

10、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2019/6/22,2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2019/6/22,30,二、身份 定义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地位身份,相对稳定,是身份的主体 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是易变的 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 特点 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2019/6/22,31,三、自尊 定义 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个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自尊需要包括 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的欲望 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自尊的满足会导

11、致自信 自尊公式 詹姆士(1890)提出 自尊=成功/抱负,2019/6/22,32,影响自尊的因素 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的进行社会比较,2019/6/22,33,2011-11理论多选,詹姆士关于自我的概念包括() A主我 B本我 C客我 D超我,2019/6/22,34,2010-11单选,他人的判断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本我 (B)客我 (C)镜我 (D)超我,2019/6/22,35,2011-11理论多选,关于自尊,正确的说法包括() A自尊会导致自信 B自尊与抱负成反比 C扬长避短有利于增加个体的自尊 D自尊与成功成反比,2019/

12、6/22,36,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2019/6/22,37,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即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行为原因的知觉 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发生的基础,2019/6/22,38,二、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作用 图式的作用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2019/6/22,39,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定义 印象 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

13、 个体在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2019/6/22,40,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有重要影响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熟人间尤其是亲密的人之间易出现近因效应,2019/6/22,41,光环效应 也叫晕轮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是以偏概全的现象,201

14、9/6/22,42,刻板印象 定义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作用及局限 有社会适应的意义,简化社会知觉过程 有限经验又具消极作用:偏见、歧视,2019/6/22,43,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2019/6/22,44,四、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的定义 定义 又称为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 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 印象管理重点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印象形成

15、对认知者而言重点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2019/6/22,45,印象管理的作用 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其角色的期待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隐藏自我与抬高自我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投其所好,2019/6/22,46,2011-11理论单选,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优点,以使他人对自己形成良好的印象,这叫() A光环效应 B刻板印象 C首因效应 D印象管理,2019/6/22,47,第三单元 归因,一、归因的定义 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201

16、9/6/22,48,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 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这样单一的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2019/6/22,49,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人的情绪易变 人格特征、能力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可控的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 对不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2019/6/22,50,三、控制点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 内控者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相信自己能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其态度和行为是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