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0章节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101700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10章节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会心理学10章节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会心理学10章节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会心理学10章节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会心理学10章节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10章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10章节(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社会心理学,第十章 侵犯与利他,第一节 侵犯行为,一、什么是侵犯行为 所谓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判断哪些是侵犯行为时,必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第二是其行为是否违反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第一节 侵犯行为,二、侵犯行为的类别 (1)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 (2)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3)我们还可以将侵犯分为广义侵犯和狭义侵犯。,第一节 侵犯行为,三、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19世纪后半期理论家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2、暴力倾向被认为是人类最有力量的本能之一。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类皆有好斗的劣根性。他相信侵犯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来的本能,人们基本不能摆脱他。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在早期的时候用自我的概念来解释侵犯本能,他认为侵犯与利比多密切相关。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洛伦兹确信,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定期加以发泄。 以上“侵犯是人类本能”的观念至今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但是,詹姆斯和弗洛伊德的猜测都不足以说明侵犯是一种本能;而洛伦兹把对动物的研究直接推及人类,也是不妥当的。总之,这些侵犯的本能理论还停留在用一种特殊概念来推测内在的生物过程和生物机制的层次上。当前的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把生物过程看作

3、是环境刺激与侵犯之间的中介反应,也就是说,研究者普遍认为侵犯是环境刺激下的一种反应,而不是一种本能。,第一节 侵犯行为,四、有关侵犯的生物学解释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的观点通常来自于动物学方法,其基本假设是:如果两个物种的行为方式比较接近,那是因为他们的进化环境相似;反之,如果他们的进化条件相同,那么,两者行为方式也会比较接近。 生物进化学 生物进化学对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进化和发展过程。凯瑞斯细致地论证了:侵犯的能力是人类固有的;侵犯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在青春期中表现得最明显;与男性相比,女性在青春期时的身体侵犯只扮演着不太重要的角色;在青春期和成人早期中,与男孩相比,女孩更多地使

4、用人际支配和人际惩罚的等替代性方式。,第一节 侵犯行为,四、有关侵犯的生物学解释 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领域也有大量的研究试图证明遗传因素在人类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其中孪生子、染色体差异、被收养者与亲生父母的比较等研究是比较常见的。 激素活动说 人们很早就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诸如睾丸激素之类的雄性激素之所以能够影响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用:组织和激活。,第一节 侵犯行为,五、挫折侵犯理论 (一)挫折侵犯理论及其实验研究 所谓挫折是指一个人在为达到某种目标进行努力时遭受到干扰或破坏,致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多

5、拉德提出认得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这就是挫折侵犯理论。 (二)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社会心理学家贝克威兹认真考察了几个并不完全支持挫折侵犯理论的研究后,对多拉德提出的挫折侵犯理论提出了修正的观点,他认为个体在遭受到挫折之后将做出什么反应,表现怎样的行为,是由环境内在的线索或者说环境提供的刺激来引导的。,第一节 侵犯行为,六、社会学习理论 (一)模仿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的态度和侵犯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而得到的,就人类来说,观察模仿是一个极重要的学习过程。 班杜拉认为,个体从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到表现自己的侵犯行为需要三个必要条件:第一,有一个榜样表现侵犯行为,第二,榜样的侵犯行为被

6、断定为“合理”的,第三,观察者在榜样表现侵犯行为的时候必须在场。以上三者缺一不可。,第一节 侵犯行为,六、社会学习理论 (二)侵犯与大众传播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所提出的模仿学习的观点,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考虑到:电影电视节目中侵犯行为对观众、听众,特别是青少年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电视中的暴力节目会产生影响人们行为的作用呢?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需具备下述条件:观众所看到的电视节目在某一主题和内容方面出现频繁而且相当一致。观众经常地、有规律地收看主题内容的节目。观众知觉并学习到该主题内容所表现的行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应付和解决一些问题。观众对于主题内容所表现出的思想必须有某种程度的接受。 心理学家李夫(L

7、eaf)指出,受到电视节目影响最大的是儿童,第一节 侵犯行为,七、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一)宣泄 (二)习得的抑制:1社会规范的抑制;2痛苦线索的抑制;3对报复的畏惧 (三)置换 (四)寻找替罪羊,第二节 利他行为,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定义: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以帮助他人为目的;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自愿的;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第二节 利他行为,二、利他行为研究的范畴 社会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的研究涵盖了许多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人们在看到陌生人陷于

8、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助人行为;人们制止或干预犯罪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方面能够帮助受害人,另一方面能使犯罪人无法得逞或遭到惩罚;个人约束自己不做出越轨的行为,这种行为通过克己的方式取得利他的效果;偿还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回报他人的恩惠或补偿自己曾经使别人蒙受的损失。 社会心理学不但研究利他行为的各种类型,还要研究下面这些问题:利他行为对于利他者和受助者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后果呢?为什么现实的社会生活必须要有利他行为的存在呢?为什么有人会见死不救呢?等等。,第二节 利他行为,三、利他行为的唤起 实验纷纷证明:无论是什么事件,如果人们将其判断为紧急的,就有可能给予帮助,事件被认定的紧急程度如何,决定了旁观

9、者给予帮助的可能性大小。因此,紧急情况是利他行为唤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求助者的需要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助人者是否有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也会影响他助人与否的决策。 四、利他行为的得与失 当其他人需要帮助,当事人也有能力提供帮助时,为什么有人漠然视之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旁观者考虑到了帮助他人的行为可能会带来麻烦和损失。 但是,当旁观者考虑到帮助此人有可能会带来奖励时,他就很可能会提供帮助。,第二节 利他行为,五、求助人的特点 求助者的性别以及个体与他的交往关系与个体是否发生助人行为有关系; 外貌有吸引力和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求助者对目前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也是影响他人是否给予帮助的一个重要因素; 旁观者对某人所陷困境的责任也是决定他们是否机遇帮助的原因。,第二节 利他行为,六、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一)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二)人格因素 (三)利他者的性别差异 (四)利他者心境的作用,第二节 利他行为,七、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二)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三)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1旁观者的数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2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四)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