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可做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01489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可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可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可做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可做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可做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可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可做(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依法执教 廉洁从教 注重礼仪 遵守公德 尊重家长 团结协作热爱学生 严谨治学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1、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3、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4、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

2、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人力资本理论。信息技术网络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个

3、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商的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帮助少年起飞”初中教育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

4、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谊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教育目的的定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教育目的的作用

5、: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教师的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

6、技能;了解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

7、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课程分类: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功能,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机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根据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教科书的作用: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

8、、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第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第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教学的概念: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

9、基本途径。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知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的定义

10、及基本要求: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管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预言直观。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实践、设备、挑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实验法。课的类型:1、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

11、),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2、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教师上好课应符合的要求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教师布置作业应遵守的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巧、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宜;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

12、、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班级授课制的定义及优缺点: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

13、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德育的意义(作用):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德育的内容: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过程的结构及矛盾: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

14、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与要求: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

15、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班级的概念: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本的行政组织。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意义: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班主任的工作内容: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班主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内容及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方法: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