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班级管理方法与创新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01401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班级管理方法与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师招聘班级管理方法与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师招聘班级管理方法与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师招聘班级管理方法与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师招聘班级管理方法与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班级管理方法与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班级管理方法与创新(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班级管理方法与创新专题概要:本专题根据班级工作的实际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从“观念更新”、“群体协调”、“师生沟通”等三个方面讨论班级管理工作如何满足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从“依法治班”、“人本引领”、“阳光操作”、“个案教育”等四个方面讨论班主任如何加强常规管理工作;从“自我超越”、“自觉提升”等两个方面讨论班主任如何在加强科学研究中实现自我提升。 一、观念更新。(一)增强自觉性,进入新课程。无论是科任教师,还是班主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对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初大规模展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并立足于本职工作,自觉进入新课程改革的情景之中。作为一名班主任,必

2、须在深入、全面领会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提高工作自觉性,在班级教育、班级管理过程中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新课程改革。1、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这一轮课程改革,具有实施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意义。这次新课程改革,从与国际先进教育接轨、体现国际教育改革共同要求的现实出发,调整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对于班主任来说,必须在自身的班级教育、班级管理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在班主任工作中为实现新的培养目标,

3、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创设条件、营造良好的情景氛围。2、教学目标的“三维结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课程功能,改变原来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结构,强调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我国现行的中小学管理和学校内部分工中,“班主任”与“课任教师”的角色区分,以及“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分部门管理,客观地造成了“班级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严重分离,影响了“教书育人”工作的同一性与整体性。这种客观局限性,很容易就演变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障碍性因素

4、。实质上,这次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结构”,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班级教育工作目标与课堂教学工作目标之间提供了一个“合力点”,为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开成群体合力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把手”。3、课程内容综合化与教学形式多样化。以往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存在两种割离现象:一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的现实相割离;二是学科之间相互割离。新课程改革提出,课程内容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最新进展;课程结构要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构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并且强调要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科技发展与相关学科群整合起来。新的课程改

5、革强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有利于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改革相配套的,就是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在常规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外,要探索建立“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4、教学活动主体化与教学关系民主化。以往的教学活动,由于片面地将教学对象仅仅理解为“学生”,将“学生”的需要仅仅理解为“掌握知识”,而片面地将关注点高度聚集在“知识”上,忽略了对“人”的关注和对学生多方面需求的关注。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而要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建立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和谐合作的课堂活动情境。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和谐合作的活动情境,这些,不仅仅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也要求在班级管理、班级建设中体现出来。(二)强化班级文化建设使命,追求教师群体功能耦合。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技术的改革,而是一场贯穿于指导思想、价值观念、培养目标、课程理念、教学原则等众多领域的教育新文化建设。教学班,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单位,也是建设教育新文

7、化的基层组织。因此,班主任必须强化自身的文化建设使命,为推进新课程改程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1、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新课程改革提出文化土壤。(1)新课程改革与班级的文化土壤。新课程改革的一项目标,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以往的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也包含个体的内容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也包含群体的内容从个体独立、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群体合作、开放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都需要依托于一种外部的文化氛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班风”。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科任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活动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同时也是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的一种校园

8、文化建设。新课程改革虽然是以科任教师队伍为主体,以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但必须植根于班级文化的土壤之中;而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效,也需要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活动予以呈现。二者之间,便构成了一种相互依托、互动发展的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成为推动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互动的一根纽带,就成为把班级文化建设与构建新的课堂活动情景统一起来的“催化剂”。(2)新课程改革要求与班级文化建设目标。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也就是班主任们所说的“班风”建设中,要树立积极向上、展现出青春活力的热情的精神

9、风貌。这种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活力的班级氛围,就为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的学习品质提供着良好的文化土壤。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突破以往那种过于强调个体独立性、自我封闭性的学习方式的局限,提倡建立一种群体的、合作的、开放的互动学习方式。而在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中,本来就有着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传统要求。在班级集体主义教育中强化形成的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为建立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合作互动学习方式提供着舆论导向、价值整合的文化支持。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学生敢于设疑置问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性品质。而在当今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们已经因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勇于表

10、现自我的个性特征,促进学生个性、才能发展。这个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与新课程改革提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性品质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互动性。新课程改革提出:通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强学生对生活实践的体验。在教师们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都高度关注如何将学校的课堂延伸进社会,让学生在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增长才干,提升素质。而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教育中,都注意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引导学生为未来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提高自身社会交往的活动才能。在这一方面,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如果我们将上述内容用“列表”的方式整理出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班级文化建设目

11、标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共同性与一致性,就显示得更加清晰了。课程改革要求班级文化建设目标自主探究树立积极热情的精神风貌合作学习形成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敢于创新培养勇于表现的个性特征增强实践提高善于交往的活动才能通过加强班集体文化建设,为新课程改革提供相应的文化土壤,不仅是班主任参与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班主任参与教育新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因此,班主任必须强化自身的文化建设使命,提高参与教育新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2、突破角色分工的客观局限性,追求教师群体功能耦合。在开展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建设教育新文化,除了体现在班级文化建设领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教师文化建设。(1)以往的角色分工形

12、成的教师群体关系,满足不了“功能耦合”的要求。新课程改革遇到的一个明显障碍,就是在学校内部原有的角色定位所形成的角色关系,满足不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群体关系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中的综合性、统整性要求,需要有一个角色互补、功能耦合的教师群体来体现和落实;而原有那种壁垒分明的部类分工与学科关系所形成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教师群体关系,已经满足不了“角色互补,功能耦合”的要求。其中,尤其是“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角色分工及其职能发挥,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2)班主任要在实现自身的角色统合中追求功能耦合。在现行学校的管理体制中,班主任既是一个教学班的组织者、教育者、引导者,又是担任具体学科教

13、学工作的科任教师。这种双重角色,为班主任实现自身的功能耦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首先,当一个班主任在自己所带的教学班中同时担任科任教师的角色时,其教学过程已经自然而然地实现着“功能耦合”。其次,当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角色处于一种分离状态时当其在任教班级中只是充当科任教师而非班主任的角色,或自己只是担任班主任而非该班的科任教师时,则需要以一种“换位思维”的方式促进角色互补、功能耦合。当彼此都习惯于这种“换位思维”,都能够自觉地向对方提供角色支持的时候,一种“互补互动,功能耦合”的教师群体就建立起来,同时,一个教师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也就出现了。二、群体协调。所谓“群体”,这里主要是指在同一个年级里,以教学

14、班为单位,以班主任为核心,由在这个教学班任课的所有科任教师组合起来的教师群体。所谓“协调”,是指这个教师群体中呈现出一种彼此协调、和谐合作的工作局面。在新课程改革中,随着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班主任在教师群体中的这种协调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一)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中,属于有组织的教师群体由两种基本类型构成:一种是以学科专业为划分单位的,以科任教师组成的学科组;一种是以年级为划分单位,以在同一年级任教的教师组成的年级组。在这两个教师群体中,分别以学科组长和年级组长为核心组织者。学科组与年级组都是学校行政管理架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科组长和年级组长分

15、别以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对各自的教师群体发挥着行政管理的功能。除了这两种基本类型之外,我们发现,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组织结构,就是以教学班为划分单位,以在同一个教学班任教的专业课教师构成的教师群体。这个教师群体,与上述那两种基本类型相比,有其独特之处:一是这个教师群体的核心组织者是班主任。二是班主任与其他教师之间不存在一种行政意义的管理关系。三是这个教师群体存在一种组织关系的松散性。四是要通过发挥班主任的协调功能来超越那种松散关系造成的客观局限(二)案例分析。毕业班的老师们怎么了早七点十分,班主任张老师做完班级常规检查后回到办公室备课,语文老师走到她面前说:“张老师,你把昨天的自修课又抢去上数学课了

16、,这节课总不能也给你吧。我们商量一下,怎么划分吧。嗯,一共是两节自修课,一人一节。”班主任张老师说:“主要是这届学生的基础很差,上课的进度老完不成,作业也一塌糊涂,我实在没有办法。既然你认为这样做比较合适,那么就这样定了。”午饭后,12:40分,张老师拿着作业本、课本、备课笔记走进了教室,看到张老师来了,有同学叫道:“啊,又上课了!”张老师无奈地掂了掂手中的作业本,开始讲评作业。当张老师回到办公室,语文老师紧跟着到了,说:“张老师,你怎么连中午都上课呢?现在正实行素质教育,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何况下午第一节是语文课,学生给你搞得这么疲劳,下午还怎么上课呢?”这时,化学老师、政治老师也相继发表了对班主任张老师的不满看法。张老师含着泪花深深地埋下了头:“我这是为什么呢?累得头发都白了,还里外不讨好!”这个案例当中,教师群体的协调问题,可以给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1、一个失缺协调的群体,定会影响整体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