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医学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9109726 上传时间:2017-10-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医学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医学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医学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医学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医学专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医学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医学专业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关键词】脾胃湿热 摘要:分析近年来脾胃湿热证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研究尚须深入,以期进一步统一;还未出现公认的、可重复的脾胃湿热证模型,故建立理想的、较为公认的脾胃湿热证模型迫在眉睫;关于脾胃湿热证本质的研究比较分散,难以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有待大力加强。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促进脾胃湿热证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脾胃湿热/诊断;疾病模型,动物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病证中的一个常见证型,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调查发现湿热证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为 10551 ,脾胃湿热证涉及西医病种 72 个,其中消化系统疾病占多数,约为 389

2、2 。近年来,对脾胃湿热证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许多研究者从流行病学、病因学、组织病理学、胃肠动力学、免疫学、神经内分泌、能量代谢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在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研究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建立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的基本思路 目前关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986 年中医内科学会脾胃学组制订的胃痞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 ;1989 年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 ;1995 年卫生部制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3、(第二辑) 及 2002 年国家药品监督局在此基础上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1997 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以及一些地方的医学会、研究院所等单位为了研究的需要,自行拟订的标准,如福建省脾胃学说研究会 、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的诊断标准。 上述标准在内容上有很多共同点,如均强调黄腻苔为诊断脾胃湿热证的必备舌象,均有食欲不振或纳差、大便溏而不爽或有粘液等症状。但是,由于这些标准大多是某地区、某单位、某些专家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制定而成的,所以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之处,而且每个标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获得广泛性的支持。诊断标准不能统

4、一,使得研究得出的结论无法进行合理的比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对我研究所的诊断标准进行修改。通过详细整理有关脾胃湿热证的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资料,归纳出脾胃湿热证的有关症状 104 种,设计出专家问卷调查表,进而向全国范围内知名的中医脾胃病学专家进行了调查,并结合临床病例的调查和治疗,经统计学分析后,初步建立了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即:主症为肢体酸重、如绵裹首、舌苔黄腻、粘液便,次症为神倦乏力、不成形便、舌质红、纳呆、口粘,凡具备 3 个主症、或两个主症兼 1 个次症、或1 个主症兼两个次症均可诊断。 2但是,由于在建立标准时所涉及的病种有 15 个,既有胃肠疾病,也有肝胆疾病,还有其他系统

5、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种过于混杂,因此建立的诊断标准,将“肢体酸重” 、 “如绵裹首”这两个症状作为首要症状,与我们临床常见的脾胃病证的主症是不相吻合的,缺乏特异性和临床实用性。这提示我们在建立证候的诊断标准时,不能离开具体的疾病来单纯研究中医的“证” ,而要把疾病、证型、症状结合起来,即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借用病、证、症结合的思路,以慢性浅表性胃炎这一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切入点,再次进行了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研究。我们在进一步总结有关脾胃湿热证的古代文献、现代文献以及专家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的诊断标准和临床实际,确立了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症状表

6、现的候选条目,制定了相关的临床症状调查问卷表;临床调研后,将所观察的症状资料量化,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判别函数方程,初步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即:主症为舌苔黄腻、胃脘痞满或胀或痛、大便溏、纳呆,次症为口苦而粘、胸闷、口渴少饮、肢体困重、恶心,只要具备舌苔黄腻,再同时具备其余两个主症,或 1 个主症兼 2 个次症,或 3 个以上次症,即可诊断。可以看出,在这个标准中,既有脾胃湿热证的主要表现,也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较为符合临床实际。进而通过以药测证的方法对这一标准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它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但是,由于本研究所收集的病例仅限于本医院,样本例数仅 1

7、46 例,因此得到的诊断标准只是初步的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认为,今后关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研究,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手段,通过多家科研单位的协作,进行大样本、多社区的调查,收集更多、更具代表性的样本,以作进一步的验证。我们还可以扩大病种,继续采用病证结合及以药测证的方法,对其他常见的脾胃湿热证疾病,如慢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胃肠疾病(FD、IBS)等进行观察和研究,找出它们的各自特征,分别建立各自的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进而再从中寻求多种疾病脾胃湿热证的共性,从而得出切合临床实际的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同时,我们还不能忽视现代微观量化指标的纳入,将宏观症状与微观指标相结

8、合,以期建立的诊断标准能更加切合临床实际,更加客观化、标准化。 2 加强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究 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建立脾胃湿热证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脾胃湿热证本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弥补临床研究中的不足。目前关于湿热证、湿阻证的动物模型研究较多,研究者多采用肥甘饮食气候因素生物因子等复合因素的方法进行造模。但有关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的专题研究尚为数不多,还未出现公认的、可重复的脾胃湿热证模型。 郭金龙等4将大鼠置于造型箱中饲养,使其中的环境保持高温、高湿的条件,并饲以蜂蜜饮料和猪脂,造成湿阻证模型。观察发现大鼠出现嗜卧懒动、纳呆、不欲饮水、便溏或泄泻、消瘦、低热、舌苔白腻等表现,予芳香化湿醒脾中药不

9、换金正气散后恢复明显,较自然恢复组为快。张六通等通过调节造3模箱的温度、湿度,使大鼠分别处于高湿、高湿低温、高湿高温、低温、高温等气候环境下,造成外湿、寒湿、湿热、寒冷、温热等种与外湿有关的模型。吴仕九等通过对 6 种不同造模方法的比较,认为以饮食因素气候环境因素致病生物因子(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综合因素实验方法造成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较为理想。吴智兵等以肥甘饮食喂养结合静脉注射内毒素的方法造成温病湿热证白兔模型,发现肥甘饮食使新西兰白兔形成高脂血症后,导致内毒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 1(IL-1)分泌峰值降低,但消退延缓。提示温病湿热病邪致病,不仅仅是湿邪和热邪病理性质的简

10、单相加,还存在着湿邪和热邪相互影响,蕴蒸合化的过程。慕澜等采用综合因素(饮食加气候环境加致病生物因子)造成大肠湿热证大鼠模型,即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再置于高温仓(温度 35,相对湿度 85)中,然后再予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观察发现大鼠造模后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肛门红肿充血、部分便溏,因而认为该模型从发病条件、病变脏腑、主要症状、体征等方面均近似中医大肠湿热证型。 近年来,关于脾胃湿热证的动物模型已见报道。刘冬梅采用综合法造模,将大鼠分笼饲养于环境潮湿的房间内,单日饮食不予限量,双日禁食(自由饮水) ,然后给予蜂蜜饮料和猪脂,复制出脾胃湿热证模型。吕文亮等采用饮食加苦寒药加气候加生物因子的

11、综合造模法,将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灌服油脂加大黄末 10?d 后,放入人工造模箱(温度 36,相对湿度 95)3?d 后,兔耳静脉注射大肠杆菌,从而造成脾胃湿热证模型。 总的来看,目前的动物模型研究多侧重于温病湿热或外湿、湿阻证。尽管已有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报道,但由于未对模型动物出现的症状进行观察,或仅观察了体温的变化,未对模型动物进行辨证诊断,很难说明该模型就是脾胃湿热证模型。即便是研究较多的温病湿热证模型,虽均参照中医湿热证发病的条件设定了造模条件,且具有验证标准,但就动物表现而言,不同证有相同的征象,如有的模型动物出现了嗜卧懒动、纳呆、便溏、消瘦等症状,而这些症状在脾虚证动物模型中也

12、可出现。此外,有人用与温病湿热证造模方法相同的条件造模,模型动物也出现了与之相似的症状,但却认为该模型为大肠湿热证模型。因此,我们认为仅凭临床表现来认定模型证的属性会过多地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其结论是不确切的。 笔者认为,建立理想的、较为公认的脾胃湿热证模型尚有待深入研究。而且,随着脾胃湿热证本质的研究的深入,脾胃湿热证模型的研究迫在眉睫。目前,采用肥甘饮食气候因素生物因子等复合因素进行造模的方法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我们在建立脾胃湿热证模型时完全可以借鉴,但有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如在模型方法的设计上应尽可能靠近中医传统病因;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应当严格控制致病因素的作用时间、强度,否则,过

13、强则虽有症状表现但并不一定是与病因相关之证,过弱则或无症状,或一撤除因素即可恢复;在症状诊断上要制定符合动物特性的统一的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要有别于其他湿热证和脾虚证等动物模型;在客观指标的确定上应根据中医理论选择与脾胃湿热证相关性更高、特异性更强的实验指标;在以药测证方药的选择上应力求标准化;在模型的评价上应将功能与形态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3 脾胃湿热证本质的研究及探索 4研究发现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局部组织出现炎症样病理改变,胃粘膜多为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或伴出血点,胃粘液量偏多2,1-1 。研究发现2,1-1慢性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幽门螺旋菌(p)阳性有高度的相关性,多数

14、人认为脾胃湿热证 Hp 阳性率最高,有人认为1Hp 具有类似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隐匿性、渐性进、反复性、迁延性) ,将之归属于六淫湿热之邪。有人发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存在胃肠动力障碍,其胃排空率和钡条排出率比脾虚组和正常组低,胃电图各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免疫学研究表明2,1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组织的 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 CD4/CD8 比值,树突状细胞,抗体 IgG、IgA、IgM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均高于正常组;外周血中 CD8 下降,CD4/CD8 比值升高,IgG、CIC 升高,提示脾胃湿热证局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增强;其外周体液

15、免疫亦增强。在神经内分泌方面,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清中多巴胺 -羟化酶 DBHase 活性增加,组织胺、5-羟色胺含量增高,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升高1-18 。血液流变学研究发现 19 ,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患者以高血粘度、高凝血、高红细胞压积为特点,表现出浓、稠、凝的特征。研究还发现1,20-21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红细胞膜 Na+K+ATP 酶活性、Ca2+Mg2+ATP 酶活性、红细胞内游离 Ca2+、红细胞内 ATP 含量均高于正常组和脾虚证组,而 24?h 尿 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正常,这提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交感神经中枢交感神经组织细胞代谢呈病理性亢进状态,是机体对湿热病理状

16、态下的一种代谢性反应。刘氏的研究则认为,脾胃湿热证大鼠胃粘膜的cAMP、cAMP/cGMP 比正常组下降,胃粘膜呈炎症改变。 综上所述,关于脾胃湿热证本质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如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局部组织出现炎症样病理改变;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病因与p 感染有关;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胃肠激素分泌水平紊乱;血液循环功能障碍;细胞能量代谢呈病理性亢进状态,等等。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点比较分散,低水平、重复性的研究较多,指标的选择盲目、杂乱,各指标之间缺少关联,通过研究虽得出很多结果,但却难以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 中医的证是一类概念的综合,是具有同类属性系列事物的总概念,在一定情况下是机体对各种病因、病机的综合反应。脾胃湿热证既有 Hp 感染、炎症等因素的存在,也有胃肠动力学、免疫学、神经内分泌、能量代谢、血液流变学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西医还原分析的方法来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