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 常见 症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096762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275 大小:15.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 常见 症状_第1页
第1页 / 共275页
诊断学-- 常见 症状_第2页
第2页 / 共275页
诊断学-- 常见 症状_第3页
第3页 / 共275页
诊断学-- 常见 症状_第4页
第4页 / 共275页
诊断学-- 常见 症状_第5页
第5页 / 共2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诊断学-- 常见 症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 常见 症状(2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常见 症 状,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觉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疾病状态。 体征:是医师或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 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第一节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原作用,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体温腋下3637,口腔温度36.337.2,腋下温度比口腔低0.20.4 生理变异 24小时波动1 下午高于早晨 剧烈运动、劳动、进餐后 月经前及妊娠期 青壮年高于老年人 高温环境,发生机制(1),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致热源性发热 外源性致

2、热源所致发热 内源性致热源所致发热 非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致热源: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发热机制: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发生机制(2) 外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leukocytic pyrogen),如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 发热机制: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setpoint

3、),使调定点(温阈)上升,发生机制(3) 内源性致热源,发生机制(4),外源性致热源,单核吞噬细胞及内皮细胞,内源性致热源,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发热,发生机制(5),产热 骨骼肌 代谢,散热 皮肤血管 汗腺,发生机制(6) 非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如外伤、出血、炎症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如甲亢、癫痫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如心衰、皮肤病,病因,(一)感染性发热 为最主要因素。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 (二)非感染性发热 非病原体物质引起的发热。 1.无菌坏死物质吸收 包括机械性、化学性因素所致组织

4、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创伤或手术,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所致心、脑等器官梗死或肢体坏死;恶性肿瘤、急性溶血等。 2.免疫性疾病 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病因,3.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脱水等。 4.皮肤散热障碍 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等。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如中署、安眠药中毒、脑出血、颅内肿瘤或颅脑外伤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多为低热,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包括(1)原发性低热;(2)感染后低热;(3)夏季低热;(4)生理性低热。,临床表现,一. 临床分度 以腋下温度为例 低热 37.1380C 中等度热 38.

5、1390C 高热 39.1410C 超高热 41.10C以上,临床表现,二.发热的临床经过与特点 1.体温上升期 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无汗,畏寒或寒战,伴全身疲乏不适、肌肉酸痛。骤升型:如疟疾、败血症等;缓升型:如伤寒、结核病等。,临床表现,2.高热期 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快,脉搏随体温升高而加速发热还可引起口腔炎症,如口唇疱疹、舌炎、牙龈炎等。,临床表现,3.体温下降期 骤降型:如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缓降型:如伤寒、风湿热等。,(三)热型 热型即不同形态的体温曲线。,1.稽留热 体温在39400C以上水平持续数日或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0C。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稽留热,

6、(三)热型,2.弛张热 体温在390C以上,波动幅度大,24h体温差可达20C以上,但都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严重化脓性感染。,弛张热,(三)热型,3.间歇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间歇期)交替出现,无热期可持续数日,如此反复。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间歇热,(三)热型,4.回归热 体温急骤上升达390C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出现高热,如此现律地交替出现。见于回归热。,回归热,(三)热型,5.波状热 体温逐渐升高达390C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波状热,(三)热型,6.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

7、热。,不规则热,五、发热伴随症状,1、发热伴有咳嗽、咳痰呼吸系统疾病: 2、发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消化系统疾病。 3、发热伴有尿急、尿频、尿痛泌尿系统疾病。 4、发热伴有贫血、皮肤粘膜出血、关节痛血液系统、结缔组织疾病。 5、发热伴昏迷:先热后昏中枢感染;先昏后热脑出血、巴比妥类中毒。,六、问诊要点: 起病情况:时间、诱因、程度等 伴随症状: 诊治经过: 发病后一般情况: 传染病接触史、服药史等。,还需努力喔, 等我下次再来!,第二节 咳嗽与咳痰,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咳痰是通过咳嗽将下呼吸道内过多 分泌物排出体外的动作。,一、定义,有利因素: 防止异物进入下呼吸道 清除气道内异

8、物或过多分泌物。,不利因素: 反射减弱或消失:达不到防御、清除作用 频繁或反复发生:提示疾病已发生, 可发生各种并发症,咳嗽对机体的利弊,(一)咳嗽,是延髓咳嗽中枢受到刺激引起的一种神经反射过程。 是爆发性的呼气动作。,二、发生机制,(二)咳痰,三、病因: 1、呼吸道疾病: 1. 感染 细菌、病毒等 2. 变态反应 哮喘等 3. 肿瘤 支气管癌、肺癌 4. 理化因素 异物、刺激性气体等 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咳嗽、咳痰最常见的原因。 2、胸膜疾病:胸膜炎、胸膜间皮瘤、自发性气胸或胸腔穿刺等。,3、心血管疾病: (1)左心衰竭时,因肺泡及支气管内有浆液性或血性渗出物,肺淤血(肺水肿)引起咳嗽。 (2)

9、右心或体循环静脉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肺栓塞)时可引起咳嗽。,4、中枢神经因素: (1)从大脑皮质发出冲动传至延髓咳嗽中枢,人可随意引起咳嗽反射或抑咳反射。,四、临床表现: 1、咳嗽的性质: (1)干咳或刺激性咳嗽常见于急性或慢性咽喉炎、喉癌、急性支气管炎初期、气管受压、支气管异物、支气管肿瘤、胸膜疾病、原发胜肺动脉高压以及二尖瓣狭窄等。 (2)咳嗽伴有咳痰称为湿性咳嗽,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和空洞型肺结核等。,2、咳嗽的时间与规律: (1)突发性咳嗽可见于百日咳、支气管内膜结核以及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哮喘(变异性哮喘)等。 (2)长期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

10、气管扩张症、肺脓肿及肺结核。 (3)夜间咳嗽常见于左心衰竭和肺结核患者,可能与夜间肺淤血加重及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3、音色(指咳嗽声音的特点): (1)咳嗽声音嘶哑,多为声带的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所致。 (2)鸡鸣样咳嗽,表现为连续发性剧咳伴有高调吸气回声,多见于百日咳、会厌、喉部疾患或气管受压。 (3)金属音咳嗽,常见于因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或支气管癌直接压迫气管所致的咳嗽。 (4)咳嗽声音低微或无力,见于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及极度衰弱者。,1.痰的性状 正常为白色粘痰, 粘液性慢性炎症。 浆液性渗出 脓性感染;分层痰 血性支扩、肺结核、肺癌、心脏病。 粘液脓性 浆液脓性,黄色绿色大量

11、脓细胞 黄绿色铜绿假单胞菌 红色或红棕色血液或血红素 粉红色肺水肿(肺淤血) 铁锈色含铁血黄素(大叶性肺炎) 果酱样肺组织坏死分解物 红褐色或巧克力色血和脓的均匀混合(阿米巴性肺脓肿) 黑色大量灰尘,2. 颜色,3.气味 腐臭痰提示厌氧菌感染 4.痰量 数毫升至数百毫升不等 痰量增加病情进展 痰量减少病情好转 痰量减少,全身中毒症状加重, 支气管引流不畅,痰液潴留,(三)痰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咳嗽与咳痰的伴随症状,()咳嗽伴有胸痛,多见于肺炎、胸膜炎、支气管肺癌、自发性气胸等。 (二)咳嗽伴有呼吸困难,见于喉水肿、喉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症肺炎、肺结核、大量胸腔积液、气胸及肺淤血、肺水肿

12、等。 (三)咳嗽伴大量脓痰,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咳嗽与咳痰的伴随症状,(四)咳嗽伴咯血,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肺脓肿、二尖瓣狭窄等。 (五)咳嗽伴发热,多见于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并感染、胸膜炎、肺结核等。 (六)咳嗽伴杵状指,主要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脓胸、支气管肺癌等。 (七)咳嗽有哮鸣音,见于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问答题: 1、如何根据咳嗽的音色改变判断疾病? 2、怎样根据痰液性质判断疾病?,谢谢!,咯血(hemoptysis),重点:咯血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定义: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的出血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一、病因,引起咯血的原因很多

13、,以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为常见。 1、支气管疾病:常见的有支扩、支气管肺癌、支气管结核和慢支炎。出血机制 主要由于炎症、肿瘤或结石损伤支气管 粘膜或病灶处毛细血管,使其通透性增 高或粘膜下血管破裂所致。,2 、肺部疾病:肺结核、肺脓肿、肺炎。 在我国,咯血的原因首推肺结核(尤其是浸润型、空洞和干酪性肺炎)。 出血机制: (1)少量咯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渗出; (2)中等量咯血:病变侵蚀小血管破裂; (3)大量咯血:小动脉或TB性支扩继发的 动静脉瘘破裂。,3、心血管疾病:风心病二狭、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房缺、动脉导管末闭)。 4、其他出血性疾病:血小板白血病、血友病、急性传染病、支气管子

14、宫内膜异位等。,二、临床表现,1、咯血量 小量:痰中带血,每日咯血量300ml或一次咯血300-500ml,多见于肺TB空洞、支扩、 慢性肺脓肿、支气管肺癌等。,2、咯血的颜色和性状 鲜红色:肺TB、支扩、肺脓肿、支气管 TB、出血性疾病。 铁锈色:大叶性肺炎、肺吸虫病和肺泡 出血。 粉红色浆液泡沫样血痰:左心衰肺水肿 砖红色胶冻样血痰:肺炎杆菌性肺炎。 喑红色血痰:风心病二狭。,3、年龄 青壮年:肺TB、支扩、风心病二狭、 40岁以上有长期大量吸烟史(纸烟20支/日20年以上)者,要高度警惕支气管肺癌。,三、伴随症状,1、发热:感染性疾病; 2、胸痛:大叶性肺炎、肺TB、肺梗塞、 支气管肺癌

15、等; 3、呛咳:支气管肺癌、支原体肺炎等; 4、脓痰:支扩、肺脓肿、肺TB空洞、化 脓性肺炎等;,5、皮肤粘膜出血:血液病、流行性出血 热等。 6、黄疸:钩端螺旋体病、大叶性肺炎、 肺梗塞等。,四、问诊要点,1、咯出还是呕出; 2、发病年龄、病程、咯血量、色和性状, 是否伴有咳痰及痰量及其性状与嗅味。 3、有无发热、胸痛、呼吸困难及其程度 和与咯血症状之间的关系。 4、有无周身出血及黄疸表现。,呕血(hematemesis),重点: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定义: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 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 腔呕出。,一、病因,1、食管疾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异物等。大量呕血常见于门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 3、急性胃粘膜出血: 急性糜烂性胃炎:酗酒、药物 急性应激性溃疡:严重感染、外伤、 手术、休克、烧伤等。,4、肝、胆道疾病:肝硬化、肝癌、肝脓 肿或肝A瘤破裂;胆囊、胆道结 石、胆管癌等。 5、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合并脓肿或囊 肿、胰腺癌破裂出血。 6、其他:血液病、急性传染病、尿毒症、 肝功衰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