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094305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 - 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即将到来。为了各位考生能够更好的备考,我们根据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的笔试考情,提供了一些经典试题,希望能够助力大家顺利地通过考试。一、单项选择题1.化学新课程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是()。A.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B.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C.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发展学习D.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2.化学用语是学习、研究和交流化学科研成果的工具,下列不属于化学用语特点的是()。A.国际性B.美观性C.准确性D.科学性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确定教学目标依据的是()。A.课程标准

2、B.教科书内容C.教学方法D.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案例分析题李老师在【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镁-铝(NaOH溶液)形成原电池时做负极材料的是什么?教师请学生预测:大部分学生回答:铝为负极少部分学生回答:镁为负极【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和铝片两个电极迅速插入盛有1molL-1的NaOH溶液中。实验现象: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由镁电极流向铝电极。根据以上教学案例内容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1)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有哪些?(2)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分析该实验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3)本案例实施课程说明

3、,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化学教学的什么特征?(4)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怎么处理?三、教学设计【内容1】化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情境的创设中,应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材料和实验,揭示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发现过程,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问题情境的构建及其发展应揭示知识应有的内在逻辑结构。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使问题情境结构、化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三者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内容2】根据以上提供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本片段的教学目标。(2)简述本片段包含的导课、新授课

4、、结课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内容。(3)在创设学习情境时,通常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解析:化学新课程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故选A。2.【答案】B。解析:化学用语是学习、研究和交流化学科研成果的工具,故应具有国际性、科学性、准确性。故选B。3.【答案】C。解析: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有: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总体目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科书中呈现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经验。二、案例分析题【答案】(1)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的回路。(2)镁的活泼性比铝强,所以在反应

5、的初始阶段,是镁作为负极发生反应,负极为失电子的一极,即电子由镁电极移向铝电极,那么电流则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然而镁、铝、氢氧化钠溶液这三种物质共存的时候,实际参加反应的是铝和氢氧化钠,所以在随后阶段为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铝作负极,所以电流的流向出现反转。(3)本案例实施课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以客观事物为研究对象,以发现客观规律为目标,具有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三大特征。它的理论不是来自凭空的想象,不能仅有逻辑的推断而脱离实践的检验。综观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项发现和发明都离不开化学实验。所以化学学科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产生并发

6、展起来的,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直接源泉,是检验化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也是提高化学科学认识能力、促进化学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4)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最终得出结论,当然实验完成之后学生要进行反思,对自己的实验成果有所评价,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的对结果进行猜测,但是猜测的结果必须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样才能获得对问题更丰富的理解和认识,明确探究的结构。尤其需要记得实验之后需要进行反思与交流:之前猜测实验结果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什

7、么,实验探究过程中是否有操作不规范等情况的出现经过反思与交流之后可以重新设计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探究,从而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三、教学设计【答案】(1)【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初步认识温度、浓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方式。【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获取、分析并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交流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2)【导入新课】展示图片:面包的标签。请学生观察保质期。导入:根据我们的生活常识,我们知道在不同温度条件下,

8、面包的保质期长短不同,那么温度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除了温度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呢?我们这节课就初步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新课讲授】展示图片:请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不同金属单质(镁、铝、锌、铁)与稀盐酸的反应。提问:在外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金属单质与稀盐酸反应,它们的快慢并不相同,这说明了什么?结论:决定化学反应快慢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教师:我们知道温度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请大家阅读教材上的实验2-5的实验方案,思考一下实验方案的缺陷,改进一下实验的方案并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结论:催化剂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教师补充:并不是所有的催化剂都能增大

9、化学反应的速率,有的催化剂能减小某些反应的反应速率。能增大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做该反应的正催化剂,减小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做该反应的负催化剂。请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下列事实中,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的速率?铁矿石炼铁时要粉碎成矿粒。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常把一些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再进行反应。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学生思考,交流,回答。得出结论: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物的浓度等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结课作业】师生共同总结所学知识。作业:调查生产生活中改变外界因素调节反应速率的实例,并用化学知识解释。(3)从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设置学习情境

10、。生活中涉及化学知识的地方很多,从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设置学习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又有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化学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设置学习情境。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跟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可以用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为素材,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例如: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修订本)第四章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课堂教学中,我曾用“美国为什么要攻打伊拉克?”这样的问题来设置有关学习情境。结果,学生的探究欲大增,情绪高涨,学习的自主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

11、起来。再如,利用“塑料制品的回收、再生与降解”,“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这些素材设置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科学观念。利用化学实验设置学习情境。化学实验能在实验室中再现各种化学变化,模拟科学发现的探究过程,呈现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动手和动脑的有机结合而获得全面发展。因此,我们重视提高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效果,变部分演示实验为并进式实验,设计适量探索性实验习题,适当增加学生在实验室里的实验活动时间。例如,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定某杯肥皂水、当地雨水等的酸碱度,能使学生在实验

12、呈现的学习情境中获得实验技能。利用新旧认识之间的矛盾设置学习情境。知识的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新旧认识之间的矛盾设置学习情境。抓住学习对象的主要特征,运用拟人化的手段模拟特定的学习情境。模拟情境必须与真实事物有很大的相似性,应避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但在模拟情境中可融入丰富的情感,使它比真实事物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充分联想。卡通图片、流程图示、模型、电脑动画等,都可用于设置这样的学习情境。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jiaoshi688,回复“教育理论”下载两学章节练习题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