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群体心理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093226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群体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校群体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校群体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校群体心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校群体心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群体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群体心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了解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了解班集体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功能及进行教育管理的办法;2.理解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从众与服从、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竞争与合作等社会心理学概念和和名词;3.掌握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及改善和加强学校人际关系的办法。二、教学重点、难点群体心理的相关理论;几个社会心理学概念;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三、教学时数本章教学需4课时。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本章教学内容除特殊要求外,均以讲授为主。第一节 群体的心理概述一、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二、班级与班集体第二节 学生非正式群体及教育管理一、非正式群体概念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讲授与讨

2、论相结合)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以学生自学为主)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以学生自学为主)五、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与管理(以学生讨论为主)第三节 学校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本章以学生自学和讨论为主)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二、从众与服从三、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四、竞争与合作第四节 学校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二、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与意义(以学生讨论为主)三、师生关系(以学生自学为主)四、同学关系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 (一)群体 所谓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还可称

3、为团体。 (二)群体的特征 作为群体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共同的目标 2.共同的情感 3.共同的价值规范 4.一定的组织机构 以上是群体存在的因素和特征,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兼备,才能称其为群体。 (三)群体的分类 群体的类型很多,各种各样。每一种群体的性质、结构、作用和存在方式等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把群体分为若干种类: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按照群体内各种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等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从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把群体分为这两种。 3.大群体和小群体 这是根据群体的规模来划分的,大小是相对的,心理学上以成员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个人

4、间的接触和联系作为划分大小群体的标准。 4.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这是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程度,对群体的一种独特分类。 (四)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 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群体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1.教育功能 2.归属功能 3.认同功能 4.支持功能 二、班级与班集体 (一)班级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为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按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教育管理的需要组织起来的正

5、式群体。 (二)班集体及其特征班集体,是班级群体进一步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在一般班级群体的基础上经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建设而形成的一种高级社会群体。一所学校里有许多班级,但不一定都是已达到高级发展阶段的班级。作为班集体,它需具备自己的特征: 1.班集体的目标特征 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目标特征。 2.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集体主义取向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3.班集体的行动特征 令行禁止是班集体的行动特征。 4.班集体的情感特征彼此相悦相容是班集体的情感特征。 (三)班集体形成与阶段 班级从组成到变成班集体,需要一个过程。班集体的形成过程,涉及到集体目标的确定,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人际关系

6、的建立,班级活动的开展,行为规范的内化,正确舆论的形成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教师要因势利导,有针对性采取正确对策,加速班集体形成的过程。 (四)班集体的类型 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聚合型 2.初具雏形型 3.理想成熟型 (五)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 建设和管理班集体,是所有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教书育人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方面。关于教师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的职能,人们从不同角度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一个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教师在班集体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履行着多种职能。 1.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教育者 2.教师是班集体管理和建设

7、的组织者 3.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 4.教师是班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者第二节 学生非正式群体及教育管理 一、非正式群体概念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学生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一样,都属于群体的一种类型,因此都具有群体的特征,但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结构、规范、功能等具有自己的特点,就决定了它和正式群体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 (三)学生非正式

8、群体的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 (四)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袖人物)的权威性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 (一)非正式群体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二)非正式群体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 (三)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四)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人格更加完善 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重情感而轻理智的特点,往往会产生不健康的、危害班集体和社会的行为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高凝聚力可能削弱正式群体,有时

9、会使正式群体处于松散状态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交流的畅通性、随意性,往往使之成为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者和制造者(四)学生非正式群体内核心人物(首领)的极大权威性,易造成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整体偏离和失误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冲突,产生“内耗” (六)少数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破坏性质,已构成了危害班集体、学校和整个社会的事实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学生个体和群体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所以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转化,加强教育管理,使之扬长避短,促进班集体、校风的建设。 (一)消除误解和偏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

10、体存在的客观性 (二)区分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三)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实行目标改造,使之纳入正式轨道 (四)开展形式多样,种类齐全的班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多层次的需要 (五)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注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六)加强班集体建设,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 (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网络,优化教育管理环境第三节 学校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一、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一)社会助长 所谓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助长作用。 (二)社会惰化 所谓社

11、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二、从众与服从 (一)从众 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从众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从积极方面讲,从众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消极方面讲,传统中的某些消极意义的东西,社会不正之风也会产生压力,使人们产生从众,甚至改变正确的观念

12、和态度,与某些错误的行为和思想保持一致。 (二)服从 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明确要求下而发生的。服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有组织的群体规范的影响下的服从,如学生对学校纪律的服从,另一种是对权威事物的服从。服从与从众既相似又有区别,都是在群体压力下采取与群体规范相符的行为。但服从是没有选择的对命令、观念和权威的服从。从众是自愿按他人的做法去做,是为了消除群体压力,求得心理的平衡。 三、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 (一)群体极化 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

13、极化假设指出,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这样,原先群体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变得更为支持;而原先群体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更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倾向。而个人在参与群体讨论时,由于受群体气氛的影响,也会出现支持极端化决策的心理倾向。这种群体决策极端化的倾向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如果群体成员中冒险激进者较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趋向冒险激进,这称为冒险偏移,如果群体成员中谨慎保守者较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谨慎保守,这称为谨慎偏移,群体的观点、意见和决策向两

14、个极端方向发展。 (二)去个性化 所谓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一旦人们处于去个性化状态,就表现出无自知性,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低,结果便导致人们可能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 四、竞争与合作 (一)竞争 所谓竞争是个体或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从广泛意义上说,竞争包括一切生物间的生存竞争,这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狭义的竞争,是指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 (二)合作 所谓合作是个体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相互配合以实现同一目标的行为或意向。同竞争一样,合作也是人类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合作必须具备这样三种条件:一是有两个以上的合作者,而且合作者具备与合作项目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有共同的目的和利益;三是行动上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三)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 1.奖励 2.信息沟通 3.性格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