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第十三章助人行为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092947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6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第十三章助人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第十三章助人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第十三章助人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第十三章助人行为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社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第十三章助人行为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第十三章助人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第十三章助人行为(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本 章 要 点,*助人行为的概念 *助人行为的理论 *责任分散效应 *助人的决策过程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作用力理论 *提高助人行为的方法,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一、助人行为的概念 二、人帮助别人的原因,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一、助人行为的概念 (一)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性质,

2、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行为(Altruism)。 另一类助人行为具有个人意图。与利他主义的慈善行为相比,有些助人行为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二)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三)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 图131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关系,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二、人

3、帮助别人的原因 (一)社会生物学解释 进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 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自然过程中,有利他天性的生物将有更好的种族存留机会,从而使它们的物种能够留存下来。 (二)社会交换论观点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个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三)社会规范论观点 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各种社会对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人应当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们。由于这一规范的存在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人的长期影响,使人都获得了报答别人善意和帮助的观点。 (四)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1.交互利他行为理论

4、 交互利他行为(reciprocal altruism)理论认为,只要利他者能够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从受惠者那里获得回馈式的收益,那么促使人类在非亲属之间产生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就能够得以进化(参见巴斯,2007)。,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2.社会契约理论 进化心理学家(Cosmides & Tooby,1992)提出了社会契约理论来解释人类合作性交换活动的进化过程,并特别致力于探究人类如何来解决欺骗问题(参见巴斯,2007),认为人类已经进化出了5种能力来解决社会交换中的欺骗问题,从而确保交换活动得到保障,包括:人类必须识别其他的个体、记住与不同个体的交换历史、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价值观、需要

5、和愿望、识别其他人的需要和愿望、并用代价和收益来对各种不同的交换事物进行表征。,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责任分散假设 拉特纳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解释事件,而是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这里可能的原因是: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 1. 紧急报警实验 被试:男性大学生 实验情境:在填写问卷时,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

6、送表明紧急情况的烟雾。 研究真实目的: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的速度如何;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实验的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两分钟内就作出了反应。而当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3810。,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2. 紧急助人实验(拉特纳和达利,1968 ) 实验情境:大学生被试被请到实验室与其他大学生讨论大学生活问题。让被试相信,各个讨论者不相互见面,而是在小隔间里以电话系统讨论更好。 实验条件:被试独自与另一个人讨论; 让被试相信除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 让被试相信

7、,一起讨论的有6个人。 (实际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被试参加) 讨论开始时,其中一个讨论者(实际为标准化的录音)发言时谈到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发过癫痫病。当再轮到这个讨论者的声音在电话中出现时,他表现出癫痫再次发作的声音,“我要死了呃救命呃呃发作了呃。”,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 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3. 不幸女士实验 实验情境: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到地板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噢,

8、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实验结果: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助;两个被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则仅有7的真被试尝试提供帮助。,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来源 社会作用力理论(social impact theory)是一个关于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的著名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Latan, 1981)在总结自60年代开始的利他行为和旁观者干预的实验研究后,在80年代初正式提出。 渊源于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 B=F(P,

9、E) 个体的行为(behavior)是个体内外需要(person)与其所处心理环境(environment)的函数,即个体所处的心理场决定个体的行为。 拉特纳认为应该从社会力场(social force field)的角度来探索社会力(即他人或群体的影响力)对个体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及其规律。,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二)社会作用力法则 1. 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 在一个社会力场中 ,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影响源 ,接受其影响的人越多,这个影响源对于某一目标人的作用力也就越小。目标人越多,每个目标人所接受的来自影响源的作用力也越小。第n个目标靶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要小于第(n-1)个目标

10、靶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 图134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2. 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 时间的因素是影响社会作用力的重要因素。 同样的影响源,在不同时间里出现, 对人们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力是不同的。 影响源数目的增加,虽会使整个社会 力场的作用力增加 ,但与原有影响源 所发挥的作用力相比较,后增加的影响源产生的作用力递减。 1元0元 100元99元(边界递减作用),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I=F(SIN) I (impact) :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 S (strength):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

11、龄、社会地位等) I (immediacy):接近性(时间、空间) N (number):作用源的人数 作用源某一维度被削弱,整个作用力的强度也会削弱; 提高某一维度的强度也可以弥补另一维度强度较弱带来的缺陷,从而提高整个作用力的强度。,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一、助人的决策过程 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一、助人的决策过程,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一)帮助需求觉察 一个人是否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首先取决于他是否意识到了对方需要帮助,即他是否注意到对方的困境。 (二)助人意图的确定,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二、助人行为

12、的影响因素 (一)受助者特点 1、性别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特别是潜在帮助者是男性的时候。 男性更愿意帮助那些忧伤的女性(Latane Piliavin & Unger,1985)。 2、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3.外部特征 受助者的外部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一个有魅力的求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这种魅力不仅仅包括人的长相,也包括人的穿着打扮。 4、人格特征 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那些是由于外在不可控的原因而使得自己陷入无助状态的人,而不太愿意帮助那些内在可决定的理由而使得自己面临困境的人。,第

13、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二)助人者特征 1.年龄与性别 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意愿应该是不断增强的。这种趋势和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是有关的。 在陌生人需要帮助而又有潜在危险的情境中,男性更可能提供帮助;但在较为安全的情境中,女性提供帮助的比例稍稍大一些。 2.认知特点 (1) 对当前所处情境的认知 (2)人际责任归因风格 (3)自我的认知,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3.个性特点 自我形象(有同情心、仁慈的、慷慨)建立和自我形象维护 自尊水平(别人怎么看我) 移情能力(需要帮助的人是什么感受) 4.心境 心情好让我们看到别人好的一面; 帮助他人是延续我们好心情的好办法; 做

14、了有负罪感的事情,感到内疚助人行为增加 5.道德推理 道德推理和亲社会行为有正相关。也就是说,道德推理水平越高,越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三)情境因素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天气好,助人行为增多(心情好,代价小) 城市助人行为少于农村(相互熟悉度,旁观者少) 社会环境 文化(美国人帮助以后可能帮助自己的人,印度人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家庭、学校、社区,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2.匆忙与助人代价 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匆忙的条件,增加了人们助人的代价,从而使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减小 。 达利(Darley)

15、等人1973年的研究证明,个人在有紧急的事情要做和没有紧急事情的情况下,助人行为有着不同的模式。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3.情境性的内疚补偿 个人出现内疚体验后,会设法去消除内疚。直接弥补引发内疚的行为过失(道歉);做出其他与过失行为无关的好的举动,抵消不好的行动;承担不愉快的事情或付出某种代价,惩罚自己的错误。,实验情境:实验者突然掉下一堆卡片,看行人是否帮助捡起卡片。 偿还:实验者和被试擦肩而过,看上去是因为擦肩而导致卡片散落; 泛化内疚:另一个实验者的书被被试撞掉在地,实验者很快自己捡 起书,并表现出不高兴; 同情:看到

16、另外一个人撞掉实验者的卡片,那个人很快离开了; 控制条件:卡片意外散落。 实验结果: 偿还、泛化内疚和控制组比较,有较多助人行为。 同情条件下,助人行为最多? 同情条件给人们一个显示超越别人的机会,更好的确认自我价值, 是一个愉快的事情。,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二、示范作用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四、助人技能的学习 五、价值取向的教育,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要提高助人行为,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增加人们的助人可能性。 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因此,通过增加人际相互作用来激发人们的助人动机,是十分有效的方法。,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二、示范作用 示范作用对助人行为的提高实际上是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即我们的助人行为可以通 过观察他人的助人行为而获得,具体来说,有两种形式的示范作用: 现场的示范作用 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