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中学学校文化建设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092732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邑中学学校文化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邑中学学校文化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邑中学学校文化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邑中学学校文化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邑中学学校文化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邑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邑中学学校文化建设(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邑中学学校文化建设总体方案之所以提学校文化,而非校园文化,是因为“校园”一词更多的是指一种空间维度内的区域,或者说是一种场所,而“学校”更多指向的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相对而言,学校文化要比校园文化的含义广,校园文化只能说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属概念。关于我校的学校文化建设,我采用二分法(即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认为我校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与学校精神文化的总和学校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与美化等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形态,是一种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精神文化是学校深层文化,它包括学校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及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学风等基本因素。一、 学校物质文

2、化建设(VI视觉识别系统、教学楼等命名释义)(一) 学校字体、校徽和色彩标识学校的字体统一以老作家马识途先生所书“大邑中学”字样为标准。我校的校徽设计力求简洁、明了、庄重、典雅,能够体现学校的文化特征。以小草绿为设计基色,象征着希望和憧憬;标志为正圆形,圆是最完美的几何图形,体现和谐,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象征自强不息,不断超越。校徽的主体构图为内小外大的两个同心圆。外圆由中文“大邑中学”与英文“DAYI MIDDLE SCHOOL”构成,内圆以大邑中学英文缩写“DY”为主要设计元素,图案上面部分似一活动的变体人形,也可以说是“大”字的变形;图案下部似为一部打开的书,意为教书育人、读书学习和知识

3、源泉之地,还似为一双向上捧举的双手,意为甘为人梯的教师用双手捧举起明天的太阳,也可以说是“邑”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Y”。1928字样是我校的建校时间。整个校徽似一个人捧着着一本书,体现大中人乐学善思,自强不息的精神。学校的色彩标识是以目前的建筑物外观色彩为基准,即白色、桔黄色,再外加象征生命的小草颜色:绿色。这三种颜色构成我校的基准色。(二)学校教学楼、会议室、小花园命名释义1、教学楼高中部:大成楼(高一)出自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指在学问、行为处世上取得大的成就,达到“大成”境界。我们培养学生,要充分发掘出每位学生的潜质,引导其日后能在学业、事业、修为上达到“大成

4、”境界,止于至善。“大成”,是我们衡量学生成才的一个“标准”,我们理想的学生将永远保持永不止息、创新超越的进取状态和对完美境界孜孜不倦地追求,达到自我“大成”境界。大德楼(高二)出自礼记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此处“大德”意为品德高尚的人。培养学生,不止传授知识,还要塑造品格,使他们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大学中也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品德教育目标。作为受教育的个体,有德后才有“其位”、“其禄”、“其寿”。高尚的品德能帮助学生成就事业,拥有幸福的人生。取名“大德楼”,体现我校秉承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德行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智楼(高

5、三)荀子天论云:“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意为:大智慧的人明白什么事不需要考虑,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追求智慧、完善人格。我们要通过春风化物般的熏陶培养出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大智楼”体现了我们的教育理想:将每位学生都培养成有大智慧的人。初中部:大器楼(初一)出自管子小筐: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大器”形容“珍贵的器物”,并引申为“有大才、能担负重任的人”。取名“大器”,寄寓了我们对学生的期望。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取得个人的成功;同时要胸怀天下,关爱社会,服务社会,具有社会责任感,成为民族、国家之栋梁

6、,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晟楼(初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晟字的解释是兴旺、兴盛。在古汉语(文言文)晟同“盛”,盛大、兴盛。如“昂头冠三山,俯瞰旭日晟。”郝经原古上元学士。“大晟”可以喻示我校学子旺盛勃发的生命活力及其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以此作为教学楼的名字,让学生于大晟楼中,学风旺盛.欣欣向荣。2、会议室中式会议室(一)命名为“修齐斋”,“修齐”二字取自大学章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即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

7、要修养自身的品性简言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故命名为“修齐斋”。中式会议室(二)命名为“畅叙斋”,取自东晋时期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兰亭集序一文文字优美流畅,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收入此篇。故命名为“畅叙轩”。3、花园桃李园出自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桃李喻培植的优秀人才。加之此处种植了多棵桃树与李树,故取名“桃李园”。寒香园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喻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艰难困苦,才能取得成功。取此名还

8、源于此处种植了多棵腊梅,因腊梅花入冬初放,在寒冷的冬天香气扑鼻,与寒香园之名相得益彰。惜时园 出自清魏源默觚学篇三:“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强调圣人无不珍惜时间,这与我校的学风“惜时勤奋、乐学善思”相契合,希望我们每个人在有限的学习和工作时间里,珍惜时间,把握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宁思园意为“宁静致远、慎思笃行”,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如果不静下心来思考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静下心来专心刻苦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取名“宁思园”,意在培养学生宁静、慎思的良好品性。二、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学校办学理念的解读及实践探索) (办学理念框架图)大邑中

9、学的前身为平云书院,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办学历史,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通过几代大中人的努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并形成了独有的大中文化,凝练了“静心笃教、合作创新、惜时勤奋、乐学善思”的大中精神。特别是在九八年省级示范学校的创建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了在办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学生尽管进入了高中,学习和生活的自律性差、依赖现象较突出;教师事必躬亲,普遍感到身心疲惫、不堪重负1。从普遍意义上来看,行为习惯还比较差,独立自主能力比较薄弱。根据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学校特别注重培育学生的自主精神,力争将这批未来人才的“幼苗”,悉

10、心培育成走入社会后能寻求和正确选择自主发展的方向、能开发自己的潜能和生存价值的“参天大树”。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思考,我校通过总结、梳理、提炼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得法养习、自主自立”的办学理念。一、对“得法养习、自主自立”办学理念的解读我校的办学理念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其中蕴含的内涵却很丰富,它支撑着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学校领导和教师都需要深入领会其涵义,以致全校上下皆知并践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得法养习、自主自立”办学理念进行解读。(一)得法养习得法养习最初是由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陈日亮针对语文教育现状提出的,意指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严格而又反复

11、持久的规范训练,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虽然这种提法只是针对语文教育,但其强调方法和习惯重要性的思想却适合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与我校数十载秉承的教育观念不谋而合。1.得法自古以来,人们对为学之道、读书之法就十分注重总结,这方面的论述极其丰富。学记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在今天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这种善学的本领,教师必须授之以法,古人有云:“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其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然而在现实中重教法轻学法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得法”就是对学法和教法的理论思考和现实的反思与审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

12、法的意义、特点和规律,认识和突出教法的“指引”和手段作用,得教之法,最终使学生得学之法。2.养习弗兰西斯培根说:“我们称之为教育的东西,实际上不过是一种早期习惯。”2 对于教育活动来说,解读习惯,利用习惯,培养良好习惯,消减或戒除不良习惯,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3。面对“教育怎样才能有效地成为对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施以影响的活动”这一问题时,叶圣陶先生深入浅出地作了极为简洁的回答,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切良好习惯4。可见,他把养成好习惯提高到了终身由之的程度。所以,习惯的养成是得法养习的最终落脚点。(二)自主自立1.自主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

13、其志”,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些都是与“高品质的教育就是要促使所有学生的成功造就自主发展的人”的思想一致的。一个自主发展的人,才可能是有发展后劲、发展潜力的人;就是在他离开学校以后仍然热爱学习、不断成长、变得越来越有力量的人。一个自主发展的人,也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5。造就自主发展的人是我校办学理念的核心,也是我校的最终培养目标。2.自立“自立”就是学习者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主和自立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两个概念。自立的前提是自主,自主的表现是自立。教育中关键是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精神,以保证学生的真正自由和个性发展。仅仅对办学理念进行语词解读并不能彻底弄清它的内涵,

14、我们还必须了解得法养习与自主自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得法养习是前提,自主自立是目的。如果说得法养习是理念的基石,那么造就自主自立的学生则是理念的钢筋大柱,它们共同构筑了我校的理念大厦。二、对“得法养习、自主自立”办学理念的实践探索(一)采取措施使办学理念内化为师生的共识和共同愿望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办学理念是理性的,理性的东西只有理解了才可以被接受。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创设条件,让“得法养习、自主自立”办学理念被全体师生理解,形成共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办学,使办学过程就是办学理念的实践轨迹。首先,从教师抓起。要求教师养成最基本的三个习惯:按时读书的习惯,定期反思的习惯,培

15、养学生习惯的习惯。为使每位教师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教育智慧,要求教师养成按时读书的习惯。每学期校长都要统一向全体教职员工推荐一本教育专著或者统一打印其整理好的学习资料,分发给教师们自行学习,让教师落实读书要求,为更好地养成读书习惯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为使教师及时总结自己工作的得失,提炼有效的工作方法,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要求教师养成定期反思的习惯;为使教师在培养学生习惯方面有的放矢,增强培养学生习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教师养成培养学生习惯的习惯,每位教师新接到一个班级就对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做出计划,分年级分步骤实施。各学科针对学科自身特点,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科习惯,促进学生养成学科行为习惯,从实质上提升学习品质。其次,学校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考虑,认为习惯比分数更重要,而良好的习惯又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这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由此学校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并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我校学生特点制定了大邑中学学生学习常规,其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大邑中学学生习惯要求和学习方法常规,其中从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课外学习、实验课等七个方面对习惯和方法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学习常规的贯彻落实中也让学生参与监督,让学生自己做评判,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课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