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课件第十章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089946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307 大小:15.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课件第十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07页
生理课件第十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07页
生理课件第十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07页
生理课件第十章_第4页
第4页 / 共307页
生理课件第十章_第5页
第5页 / 共3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课件第十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课件第十章(3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脑、脊髓 脑、脊髓之外,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 周围神经系统,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 细胞的功能,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中枢: 1011个,不同神经元结构及功能部位,神经元基本功能,1、接受刺激 2、传递信息,(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1、功能:传导兴奋,神经冲动,2、传导兴奋具有的特征:,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直径:,髓鞘有无:,(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直径: 髓鞘有无:,髓鞘厚度:,温度:,4、神经纤维的分类,(三)神经纤维的轴

2、浆运输,顺向,逆向,快(40-500 mm/d),慢(1-12 ),1、特点:双向双速,胞体 轴突末梢,(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营养性因子,二、神经胶质细胞 功能 支持作用 修复和再生作用 免疫应答作用 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绝缘和屏障作用 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 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第二节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一、突触传递,化学突触(神经递质) 电突触(局部电流),经典突触,非定向突触,(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1、结构,2、经典的突触分类,3、突触传递过程(电-化学-电传递),Ca2+,电-化学-电传递,经典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膜 去极化 Ca2+通道开放 突触小泡释 放神经递

3、质 突触后膜受体 突触 后膜去极化(超级化) 突触后电位,4、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前膜释放: 兴奋性递质 突触后膜: Na+(主)、K+通透性增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和IPSP的机制,4、突触后电位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前膜释放: 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 Cl- 通透性增大,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伸肌肌梭,伸肌,屈肌,4、突触后电位 3)慢突触后电位 慢EPSP: K+电导降低,慢IPSP: K+电导增高,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产生部位:轴突的始段,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6、突触的可塑

4、性 1)概念: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 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2)形式: 强直后增强 习惯化和敏感化 长时间增强和长时间抑制,(二)非定向 突触传 递,(二)非定向突触传递特点 不存在突触前膜及后膜的结构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递质传递时间长短不一 递质的影响取决于效应细胞有无相 应受体,(三)电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 缝隙连接,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1、概念:,2、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 合成 储存 作用 失活 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3、调质: 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4、递质和调质的分类,哺乳类动物神经系统内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分类,5、递质的共存: 概念 意义: 协调生理过程,6、

5、递质的代谢:,(二)受体 1、概念: 2、配体: 激动剂、拮抗剂、神经递质、 神经调质、激素等。,3、受体的分类 1)天然配体分类: 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 2)受体激活机制分类: 离子通道型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4、关于神经递质受体的认识 受体有亚型:产生多样化效应, 受体存在部位: 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 受体的调节: 上调;下调,(三)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Ah及其受体: (1)胆碱能神经元: (2)胆碱能纤维及分布: 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支配骨骼肌的舒血管神经,(3)胆碱能受体: 毒蕈碱受体 (M受体) 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

6、阻断剂:阿托品,外周分布: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 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 维。,(3)胆碱能受体: 烟碱受体(N型受体) 化学门控通道 N1: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 (六烃季胺、筒箭毒碱) N2:骨骼肌终板膜 (十烃季胺、筒箭毒碱),2、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1)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2)肾上腺素能纤维及分布: (除 之外)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3)肾上腺素能受体 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 1)受体( 1 2 ) 2)受体( 1 2 3 ),3)肾上腺素能受体效应的影响因素 受体的特性:兴奋效应受体(主) 抑制效应受体(主) 配体的特性:NE:受体( 主) E:、受体 异丙肾上腺素

7、:受体( 主) 器官上两种受体的分布情况:,平滑肌,平滑肌,4)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受体: 酚妥拉明1(主)、2 哌唑嗪1 育亨宾2,可乐定 治疗高 血压,+, 受体: 普萘洛尔受体; 丁氧胺2受体; 阿提洛尔、心得宁1受体,3、中枢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 2)单胺类: NE、多巴胺、5-HE。 3)氨基酸类: 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天冬氨酸。 抑制性递质:r-氨基丁酸、甘氨酸。 4)肽类:阿片肽、脑-肠肽、下丘脑调节性肽等 5)嘌呤类:腺苷、ATP。 6)其他递质:组胺、NO、CO。,三、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 (一)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和聚合式

8、联系,单线式联系,(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连锁状与环状联系,(三)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1、单向传布 2、突触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四)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意义: 协调不同 中枢的活动。,伸肌肌梭,伸肌,屈肌,(四)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回返性抑制,意义: 终止活动, 或使同一中枢神 经元活动同步。,(四)中枢抑制 2、突触前抑制,C,A,B,A,B,C,2、突触前抑制 1)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式突触,2、突触前抑制 2)特点: 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不产生IPSP; 潜伏期长; 持续时间长(100-20

9、0 ms)。 3)意义:控制感觉传入活动。,神经纤维与突触传递的比较,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 分析功能,视觉传导道:视杆和视锥细胞 为四级神经元接替; 听觉传导道:经更多神经元接替; 嗅觉传导道:与感觉接替核无关。,特殊感觉的传导道,一、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 (一)传入通路 1、躯干感觉传导通路(丘脑前),躯体感觉的传导道 第一级神经元:脊髓神经节 脑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脊髓后角 脑干的有关神经核 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的感觉接替核 大脑皮层,精细触压觉、本体感觉,粗略触压觉,1)深感觉传导路: (先上行,后交叉) 精细触压觉 肌肉和关节中的本体觉,2)浅感觉传导路: (先交叉,后上行) 粗略触

10、压觉 温度觉 痛觉,脊髓横断面示意图,2、丘脑的核团 1)特异感觉接替核: 第二级感觉传导纤维 感觉接替核(换元) 大脑皮层感觉区(除嗅觉) 功能:形成特异性感觉。,2、丘脑的核团 2)联络核: 特异感觉接替核、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 联络核(换元) 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功能: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 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2、丘脑的核团 3)非特异投射核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纤维 非特异投射核(多突触换元) 大脑皮层 功能:维持大脑皮层兴奋状态。,3、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 丘脑的感觉接替核、联络核, (点对点投射) 功能:引起特定感觉, 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2)非特异投射系统

11、: 非特异核群 (逆散投射) 功能:维持和改变 大脑皮层的 兴奋状态。,感觉投射系统示意图,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区别,(二)大脑皮层代表区 1、体表感觉代表区 1)第一体表感觉区:中央后回 (3-1-2区),人大脑皮层感觉区,第一体表感觉区特点: 交叉投射(头面部投射 - 双侧) 整体为倒置安排,头面部内部安排 为正立。 投射区越大,感觉分辨精细程度越高,大脑皮层感觉柱 大脑皮层细胞以纵向的柱状排列 并垂直皮层表面,构成感觉柱。 是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是传入- 传出信息的整合处理单位。,2)第二体感区 部位:中央前回 与岛叶之间 (人类) 特点 空间分布正立 定位不清晰

12、双侧投射,2、本体感觉投射区 (1)部位:中央前回(4区) (2)特点:与第一体感区相似,(三)躯体感觉,1、触-压觉,(三)躯体感觉,2、本体感觉,(三)躯体感觉 3、温度觉,特异投射系统,(主),非特异投射系统,(主),4、痛觉 1)体表痛,快痛:,A类纤维,S、S,慢痛:,C类纤维,扣带回,(三)躯体感觉,4、痛觉 2)深部痛: 慢痛、定位不明确。,二、内脏感觉的中枢分析 (一)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二)内脏感觉 1、内脏痛特点: 定位不准确。 缓慢、持久。 对牵拉、缺血、炎症敏感, 对切割、烧灼、电刺激不敏感。 常伴随不安等情绪变化。,(二)内脏感觉 2、体腔壁痛 3、牵涉痛 概念:

13、 内脏疾病引起身体的体表部位 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和压痛区, 牵涉痛产生机制,三、特殊感觉投射区 1、视觉:枕叶距状裂上下缘 2、听觉: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视觉传入通路及视网膜 各部分在视皮层投射规律的示意图,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 和运动的调节,脊髓运动神经元,脊髓 运动神经元的比较,运动单位( +肌纤维),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最后公路,外周,高位中枢,脊髓运动神经元 脑运动神经元,反射传出冲动,最后公路,二、姿势的中枢调节,(一)脊髓的调节功能,1、脊休克:,了解脊髓功能? 与高位中枢离断(C5)脊动物,无反应状态脊休克,表现:,骨骼肌紧张性; 血压

14、外周血管扩张; 发汗反射消失; 粪、尿积聚。 (以后反射可恢复),脊反射恢复速度:,进化程度,蛙几分钟; 犬数天; 人数周至数月,反射复杂程度,简单原始复杂 内脏反射:部分恢复,脊休克产生原因?,损伤本身?,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节,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 初级中枢, 受高位中枢控制,屈肌反射抑制作用 伸肌反射易化作用,康复: 锻炼伸肌,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姿势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节间反射,(1)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屈肌反射 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 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关节的屈 肌收缩而伸肌弛缓。,(1)对侧伸肌反射 刺激强度加大,则在同侧肢体屈曲 反射的基础上,出现

15、对侧肢体的伸直。,意义: 在身体失衡时,支持体重,维持身体平衡。属于姿势反射。,对侧 伸肌 反射,左,右,(二)牵张反射 1、定义: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 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引起受牵拉 肌肉的收缩过程。 2、类型:腱反射、肌紧张,肌梭感受器,肌梭感受器,肌梭感觉装置 与梭内肌收缩成分串联。 肌梭感觉装置 与梭外肌收缩成分并联。,肌梭结构特点,肌梭神经的组成,肌梭,传入纤维:终止于神经元。 梭内肌:由神经支配,肌梭在不同状态下传入神经 放电改变的示意图,肌梭,长度感受器。 神经调节肌梭的敏感性。,1)腱反射 (位相性或动态性的牵张反射) 定义:快速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 反射。,腱反射特点: 感受器:肌梭 中 枢:脊髓(单突触反射) 效应器:同一快肌肉快肌纤维 效 果:力量大的同步快速收缩,膝跳反射,腱反射反射弧: 牵拉肌肉 肌梭 a纤维 脊髓-MN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