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06消化和吸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082955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6.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06消化和吸收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生理学06消化和吸收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生理学06消化和吸收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生理学06消化和吸收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生理学06消化和吸收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06消化和吸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06消化和吸收(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第一节 概 述,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第六节 吸 收,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第三节 胃内消化,第一节 概 述,消化(degestion):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吸收(absorption):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一般生理特性,1.舒缩迟缓; 2.富有伸展性; 3.具有紧张性; 4.节律性收缩; 5.对电刺激不敏感。,(二)消化道平滑肌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RP) RP为-50-60mV ,

2、 主要由K+外流和钠泵生电性活动所形成。,2、慢波:又称为基本电节律 节律性的自发性去极化,波幅5-15mV 源于Cajal细胞 不引起肌肉收缩 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正常慢波的节律,3、动作电位: 锋电位上升慢,持续时间长 主要成分是Ca2+内流 锋电位波幅60-70mV K+外流与Ca2+内流在时间过程上几乎相同 锋电位的数目可作为收缩力大小的指标,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总量:6-8L 功能: 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消化 改变消化腔内的pH酶消化 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吸收 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 过程:主动分泌,(一)内在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 (二)外来神经系统,三、消化道的神

3、经支配及其作用,肠神经系统(也称:壁内神经丛) 组成:粘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 作用:信息传递,局部整合,外来神经,交感N: 来源:脊髓胸腰段侧角 换元:腹腔神经节 作用:抑制胃肠活动 副交感N 来源:迷走N、盆N 换元:壁内神经丛 作用:ACh兴奋,NANC(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抑制,(一)内在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二)外来神经系统,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胃肠激素: 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消化道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广泛分布在胃肠粘膜上 所有胃肠激素都是属肽类激素 分泌细胞属APUD细胞,即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的细胞,激

4、素 主要生理作用 刺激释放因素 胃泌素 促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 蛋白质分解产物 (gastrin) 促胃窦收缩 迷走神经兴奋 促胰液(主要是酶)分泌 组织胺 ACh 促胆汁的分泌 促胰岛素分泌 促消化道粘膜生长 促胰液素 促胰液(水和HCO3-)分泌 迷走神经兴奋 (secretin) 促胆汁(水和HCO3-)分泌 盐酸蛋白质产物脂肪酸钠 加强CCK的作用 抑胃酸和促胃液素的释放 抑胃的运动 缩胆囊素 促胆囊收缩排胆汁 迷走神经兴奋 (CCK) 促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 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 加强促胰液素的作用 促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胃肠激素的分泌方式,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

5、化道的运动 2.营养作用 3.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唾液分泌,性质:无色、无味、中性、低渗 成分:水占99%,有粘蛋白、溶菌酶、唾液淀粉酶、舌脂酶、IgA、乳铁蛋白等有机物,及各种无机物 作用 湿润与溶解食物 引起味觉,易于吞咽 唾液淀粉酶淀粉麦芽糖:需中性环境 舌脂酶分解脂肪 清洁和保护口腔 冲洗 溶菌酶、IgA、乳铁蛋白、硫氰酸盐等可杀菌 排泄,调节(非条件、条件反射),副交感N 面神经、舌咽神经 量多,固体少(ACh) 唾液腺附近血管扩张(肽能神经) 交感N 胸部脊髓颈上神经节 血管收缩 固体较多(?),唾液分泌的调节,咀 嚼,过程:复杂的反射动作 作用: 机械加工 混

6、合唾液,形成食团,便于吞咽 引起下段消化道的活动及腺体分泌,吞咽 第一期:口到咽(随意运动) 第二期:咽到食管上端(反射) 第三期:沿食管下行至胃:蠕动(反射),吞咽反射的基本中枢在延髓,有多对脑神经参与活动(、) 食物到达贲门的时间与食物性状及体位有关 食管下括约肌(LES) 收缩:交感N、促胃液素、促胃动素 舒张:迷走N释放VIP(血管活性肠肽)靶细胞合成NO,第三节 胃内消化,(一)胃的分泌细胞:,一、胃液及其分泌,贲门腺 粘液腺,分泌粘液 泌酸腺 分布于胃底和胃体 三种细胞:壁细胞、主细胞和粘液细胞 幽门腺 分泌碱性粘液,(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性质:无色、酸性液体,pH为0.9

7、 1.5 成人分泌量为:1.52.5L/日,成分:主要有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 HCO3和内因子等。,1.盐酸:由壁细胞分泌,胃酸浓度: 125-165 mmol/L 游离酸约110-135 mmol/L 盐酸排出量: 基础0-5mmol/h 最大20-25 mmol/h 男多于女 分泌细胞:壁细胞,(1)盐酸的分泌及分泌机制,餐后碱潮,CA,奥美拉唑,抑制,激活胃蛋白酶原,并给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pH; 使食物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杀菌; 促进Ca2+和Fe2+的吸收;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2)盐酸的生理作用,2.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主要由主细胞合成和分泌,

8、3.黏液和HCO3 (1)黏液 表面上皮细胞 作用:润滑、保护胃黏膜 (2)HCO3 主要由胃黏膜非泌酸细胞所分泌,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幽门腺,糖蛋白,作用:润滑:防止食物的机械损伤; 中和胃酸:HCO3- + H+ H2CO3; 减免高H+和胃蛋白酶对自身的侵蚀。,黏液碳酸氢盐屏障,4.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 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作用: 保护B12不被消化酶水解 促进B12经回肠粘膜吸收,(三)胃液分泌的调节,1、促进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2.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1)头期胃液分泌,3.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食物刺激头部感受器,(2)胃期胃液分泌 食物刺激胃

9、引起的胃液分泌,小肠,食 物,胃泌素、肠泌酸素,.分泌机制:,.分泌特点: 量少(10)、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较低。,(3)肠期胃液分泌食物刺激肠引起的胃液分泌,胃腺分泌胃液,4、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抑制胃酸分泌的因素有:,(1)胃酸:,当胃窦内pH1.21.5时,对胃酸分泌可产生抑制作用。 机制:,1)HCl胃窦G细胞胃泌素HCl分泌;,2)HClD细胞生长抑素窦G细胞胃泌素 HCl分泌;,是典型的负反馈调节。,3)HCl十二指肠粘膜促胰液素HCl分泌,(3)高渗溶液,三者抑制胃液分泌的能力依次为: 盐酸脂肪高渗溶液。,(2)脂肪,脂肪进入小肠后小肠黏膜释放肠抑胃素。,Barry J.

10、 Marshall 巴里 马歇尔,J. Robin Warren 罗宾 沃伦,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掌握内容: 1.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2.胰液分泌的调节 3.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4.胆汁的分泌、排放及其调节 熟悉内容: 1.胃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 2.胃的排空及其影响因素 3.小肠运动的形式 4.回盲括约肌的活动 5.大肠液的分泌及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6.大肠的运动和排便,二、胃的运动,(一)胃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 1.容受性舒张 (receptive relaxation) 由进食动作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 的刺激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肌

11、肉的舒张。 生理意义: 暂时贮存食物,防食糜过早排入十二指肠。,3.蠕动,2.紧张性收缩 生理意义: 维持胃腔内压,促进消化及排空; 保持胃的形状和位置。,磨碎食物; 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和; 把食糜向十二指肠推进。,(二)胃的排空及其影响因素,影响胃排空的因素:,胃的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混合食物完全排空的时间为46小时。,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始于胃体上部,并向肠道方向扩布,每一周期约90120min。,(三)非消化期的胃运动,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一、胰液的分泌,(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性质: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7.8 8.4 分泌量: 12L/日 成分:水、

12、无机物和有机物。,1.胰液的无机成分和作用,(1)水 (2)HCO3- (3) Cl,为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pH环境。,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二糖、三糖,淀粉,糖原,碳水化合物,pH =6.77.0,胰淀粉酶,2.胰液的有机成分和作用,(1)碳水化合物水解酶,(2)蛋白水解酶,(3)脂类水解酶,pH7.58.5,正常时,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并不消化胰腺本身 因为: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肠腔中激活)。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失活胰蛋白酶,抑制糜蛋白酶的活性。,(二)胰液分泌的调节,1.头期胰液分泌:迷走神经 占20,水分和HCO3- 较少,而酶很丰富。 2.胃期胰液分泌:胃窦黏膜释放的胃

13、泌素 占510,酶多而液体量少。 3.肠期胰液分泌: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 占70,量最多, HCO3-和酶含量都高。,1.胆盐 主要为甘氨胆酸钠/钾和牛磺胆酸钠/钾 胆盐的肠肝循环 2.胆固醇 肝脏脂肪代谢的产物 3.胆色素 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二)胆汁的作用:,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有重要意义。,1.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分解,2.促进脂肪的吸收,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4.其他作用,(三)胆汁分泌、排放及其调节,呈持续分泌、间歇排放的特点。,三、小肠液的分泌,(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呈弱碱性,渗透压与血浆相等 水 成分:无机成分 有机成分:肠激酶等。 作用:(1)中和胃

14、酸,保护小肠粘膜; (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 (3)肠激酶(+)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 (4)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四、小肠的运动,2.分节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一)小肠运动的形式,1.紧张性收缩,生理意义: (1)促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性消化; (2)增强食糜与肠黏膜接触,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3)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3.蠕动 意义: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新的肠段,再开始新的分节运动。,(二)回盲括约肌的活动,(三)小肠运动的调节,2.外来神经调节,迷走神经运动增加。 交感神经运动减弱。,1.壁内神经丛反射 肌间神经丛对小肠运动起主要的调节作用。,3.体液调节 胃泌素、缩胆囊素运动增强 促胰液素、生长抑素运动减弱,第五节 大肠内的消化,一、大肠液的分泌及大肠内细菌的活动,性质:碱性粘液 pH8.38.4,作用:保护肠粘膜、润滑粪便。,(一)大肠液的分泌,(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细菌主要来自食物和空气。对糖和脂肪的分解称为发酵;对蛋白质的分解称为腐败;能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一)大肠运动的形式 1.袋状往返运动非推进性运动,2.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3.蠕动,集团蠕动,(二)排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