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4.2血管生理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082913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7.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4.2血管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生理学4.2血管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生理学4.2血管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生理学4.2血管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生理学4.2血管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4.2血管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4.2血管生理(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血管生理,内容 纲要,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二、血流动力学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五、微循环 六、组织液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主A、大A 弹性贮器血管 弹性贮器作用 中A 分配血管 分配血量,输送血液至器官组织 小A、微A Cap前阻力血管 控制组织、器官血液灌流量,血管,A,V 容量血管 容纳60-70%的血量,Cap 交换血管 物质交换的场所,Cap后阻力血管:微静脉,Cap前括约肌:控制cap的开放、关闭,短路血管:与调节体温有关,(二)血管的内分泌功能,1、血管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 舒血管物质:NO、PG、硫化氢

2、等 缩血管物质:内皮素、血栓素A2等 2、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内分泌功能 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等 3、血管其他细胞的内分泌功能,二、血流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横截面的血量 称血流量,也称容积速度(ml/min或L/min) Q =Pr4/8L 一个质点(如一个RBC或WBC),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前进的速度称血流速度 ,也称 直线速度(cm/s)。 血流速度1/血管总横截面积,(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层流: 湍流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遇到的阻力。 根据泊肃叶定律:Q =Pr4/8L Q=P/R 得出:R = 8L/r4 R 1/r4 体循环血流阻力(称外周阻力)中小 A、 微A产生的血流阻力

3、占47。 小A、微A口径是影响血流阻力的主要 因素。,(二)血流阻力,影响血液粘滞度的因素,1、血细胞比容 2、血流的切率 3、血管口径 4、温度,(三)血压,指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KPa或mmHg)。 1mmHg=0.133Kpa 或1Kpa=7.5mmHg,1、动脉血压的形成,在足够血量充盈的前提下,由心室收缩射血(动力)和外周阻力两个根本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其中大动脉弹性起缓冲收缩压和维持舒张压的作用。大动脉弹性还使间断的射血变成持续的血流。,三、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1)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法 间接测量法,2、动脉血压的测量与正常值,动脉血压的概念:

4、 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称动脉血压。 心缩期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数值称收缩压。 心舒期动脉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数值称舒张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称脉搏压,简称脉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平均动脉压。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脉压/3,(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成人安静时 100-120/60-80 mmHg (13.3-16.0/8.0-10.6 kpa) 脉压 30-40 mmHg (4.0-5.3 kpa) 收缩压高于18.6kpa(140mmHg),舒张压高于12.0kp(90mmHg) 为高血压; 收缩压持续低于12.0kpa(90mmHg)

5、为低血压。,血压的生理变动: 正常血压随机体生理状态、性别、年龄、日周期而变动。 女性更年期前后、老年人血压高、双侧上臂血压不同、日周期(双峰双谷) 血压相对恒定的意义: 推动血液流动,保证各组织器官正常血液供应。,BP降落:,(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影响因素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1 搏出量 增多 升高(明显) 升高(不明显) 加大 (收缩压) 减少 降低(明显) 降低(不明显) 减小 2 心率 加快 升高(不明显) 升高(明显) 减小(舒张压) 减 慢 降低(不明显) 降低(明显) 加大 3 外周阻力 增大 升高(不明显) 升高(明显) 减小 (舒张压) 减小 降低(不明显) 降低(明显

6、) 加大 4 主大A 弹性 降低 升高 降低 加大 5 循环血量 增大 (如补血、补液或使用缩血管药) 升高 与血管容积 减小 (如大失血或药物过敏时血管容积增大) 降低,平均充盈压, 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 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 阻力的大小和心率的快慢, 尤其是前者。 脉搏主要反映动脉弹性。,脉搏波的形成和传播 每个心动周期中随心室收缩和舒张,动脉内压力和容积发生周期性变动,造成动脉管壁的扩张和回缩 称动脉 脉搏,简称脉搏。,(二)动脉脉搏,1、动脉脉搏的波形,(二)动脉脉搏,上升支:快速射血期A血压迅速A管壁扩张; 射血阻力大、心输出量少、射血速度慢,上升支 速率

7、小,幅度低。 下降支:前半段:减慢射血期A血量管壁回缩 后半段:心室舒张,血液流向外周 A管壁回缩; 降中波:心室舒张时A血返流主A根部容积; 降中峡:主A关闭的瞬间。,2、动脉脉搏波向外周动脉的传播速度 脉搏传导速度与动脉管壁弹性有关。管壁弹性越大,传导速度越慢。主动脉约为3-5m/s,较大动脉动脉为7-10m/s,小动脉为15-35m/s;动脉硬化时,脉搏传导速度。,(二)动脉脉搏,四、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一)静脉血压,外周静脉压 : 指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平卧位时肘静脉压正常值: 0.5 -1.4 kpa(5 14cmH20),中心静脉压 : 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正常值

8、:0.4 -1.2kpa(4 12cmH20)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或反映) 心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 心射血能力 或V回心血量 中心V压 中心V压的测定意义: 判断心功能 指导输液,V 管腔大,管壁薄,压 力低,容易受重力、体位、 跨壁压等的影响。 卧:各处VP大致相同。 立:各处VP大不相同。 心脏水平以上部位的VP较 平卧位低;心脏水平以下 部位的VP较平卧位高。,(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跨壁压指血液对血管壁的 压力与管外组织对血管壁的 压力之差。 直立不动时,跨壁压大,V充 盈,容积,比卧位时多容纳 400-600ml血量V回心血,(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三)静脉回心血量,

9、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在静脉系统中,微静脉与右心房之间的 压力落差仅约15 mmHg。可见,V对血流的 阻力很小,约占整个体循环总阻力的15%。 微静脉是Cap后阻力血管。 微静脉舒缩 Cap压改变 影响血液与组织液间液体 交换,间接调节循环血量。,2、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根据Q=P/R ,单位时间内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取决于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凡是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都可影响静脉回心血量。,2、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循环血量或血管容量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静脉回流,心肌收缩力 搏出量 射血后心室剩余量 室内压 心舒期充盈量中心静脉压 静脉回心血量,(1)体循环

10、平均充盈压,(2)心肌收缩力,(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吸气时,胸内负压 胸腔大V、右心房扩张 中心V压 右心静脉回流 呼气时,胸内负压 胸腔大V、右心房回位中心V压 右心静脉回流 (左心肺V回流相反:吸气时肺扩张肺部血管扩张贮血回心血;呼气时相反),骨骼肌收缩与舒张交替 挤压作用 静脉回流,(4)呼吸运动,(5)重力和体位,平卧位时,重力对静脉血压、静脉回流影响不大;站立位时,血液重力使心脏水平以下V扩张,静脉回心血量,(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2)心肌收缩力,(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2、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四)静脉脉搏,五、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物质交换 调节血量,

11、微循环的基本功能:,五、微循环,(一)微循环的组成,微动脉: Cap前阻力血管 - “总闸门” 控制整个微循环的血液灌流量; 后微动脉、Cap前括约肌: Cap前阻力血管- “分闸门” 控制流经真毛细血管的血流量; 真毛细血管:物质交换部位; 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Cap后阻力血管 - “后闸门” , 控制微循环血液的流出,影响Cap血压。,(一)微循环的组成,血流通路 经过主要途径 开放情况 生理功能 1.迂回通路 真毛细血管 交替开放 进行物质交换 (营养通路) 2.直捷通路 通血毛细血管 经常开放 静脉血快速回心 3.动-静脉短路 动-静 必要时开放 参与调节体温 (非营养通路) 脉

12、吻合支,(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Cap A端: 3040mmHg;Cap中段:25mmHg; Cap V端: 1015mmHg。,微动脉的血流阻力最大,血压降落也最大,1、微循环血流阻力,微循环血流量取决于血管的舒缩活动。 神经、体液调节血管平滑肌舒缩血管 口径改变血流阻力改变血流量改变。 神经调节: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 (微动脉、后微动脉、微静脉) 体液调节: 全身性缩血管物质:如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 局部性舒血管物质:如局部代谢产物 乳酸、CO2、H+、腺苷、缓激肽等。,2、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真Cap交替开放的机制:,全身性缩血管物质作用,

13、代谢产物清除,Cap前括约肌收缩,Cap血流量减少,Cap血流量增多,Cap前括约肌舒张,代谢产物堆积,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 跨血管壁交换 1.扩散:取决于血浆与组织液物质的浓度差、 Cap的通透性及有效交换面积等。CO2、O2跨膜扩散/一些离子和葡萄糖等Cap孔隙可通过。 2.滤过和重吸收:液体(主要是水份)从血管内血管外的移动称为滤过;从血管外血管内的移动称为重吸收。 3.吞饮: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Cap内皮细胞膜运动;需耗能 ;,(四)微循环的物质交换方式,六、组织液,生成,回流,A端,V端,Cap,(一)组织液的生成,Cap血压,血浆胶体 渗透压,组织液胶 体渗透

14、压,组织液静水压,有效滤过压=(Cap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一)组织液的生成,A端 Pf=(30+15)-(25+10)= +10mmHg V端 Pf=(12+15)-(25+10)= - 8 mmHg A 端 Pf为正值,液体滤出而成组织液; V 端 Pf为负值,组织液回流入Cap。,生成,回流,A端,V端,Cap,+2mmHg?,(一)组织液的生成,生成,回流,A端,V端,Cap,淋巴管,(10mmHg),(8mmHg),(2mmHg),(一)组织液的生成,(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1.Cap有效流体静压 Cap压 组

15、织液生成 如右心衰、左心衰,2.有效胶体渗透压 如肾疾病蛋白尿或肝疾病蛋白质合 成减少或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取不够 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生成,3.Cap壁通透性 如 烧伤、过敏 Cap 通透性 血浆蛋白滤出 组织 液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生成,4.淋巴回流 如淋巴管病变或肿物压迫 淋巴回流受阻 组织液滞留,(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毛细淋巴管 大淋巴管 胸导管右淋巴管 左、右锁骨下静脉,七、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生成动力: 组织液与淋巴液压力差 外周组织及肌肉压迫+按摩促进回流 120ml/h,单向活瓣,淋巴管中的淋巴液,血管 内血浆,组织间隙 中的组织液,淋巴循环的意义: 1.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195g/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