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移动通信第2版教学作者蔡跃明第08讲第05章节抗衰落技术1课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082370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移动通信第2版教学作者蔡跃明第08讲第05章节抗衰落技术1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现代移动通信第2版教学作者蔡跃明第08讲第05章节抗衰落技术1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现代移动通信第2版教学作者蔡跃明第08讲第05章节抗衰落技术1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现代移动通信第2版教学作者蔡跃明第08讲第05章节抗衰落技术1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现代移动通信第2版教学作者蔡跃明第08讲第05章节抗衰落技术1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移动通信第2版教学作者蔡跃明第08讲第05章节抗衰落技术1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移动通信第2版教学作者蔡跃明第08讲第05章节抗衰落技术1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讲 抗衰落技术 - 1,数字移动通信,上次课重点回顾,1、什么是多信道共用?多信道共用的容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如何计算多信道共用的容量和信道利用率? 3、位置更新是如何完成的? 4、越区切换的控制策略有哪几种?,第5章 抗衰落技术,内容提要 5.1 抗衰落技术的基本原理 5.2 分集技术 5.3 自适应均衡技术 5.4 多径信号的分离与合并 5.5 发射分集与空时编码,第一次课,第二次课,第三次课,本章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章围绕如何在复杂无线电波传播环境下,可靠有效地传输信号展开讨论。 抗衰落技术基本原理 分集技术 自适应均衡技术 RAKE接收 空时分组码,内容:抗衰落技术基本原理及

2、分集技术 要求: 1. 掌握分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方法。 2. 理解常用的分集与合并方式原理。 重点:分集的基本概念 难点:典型分集技术的使用条件、分集合并方法,本次课的内容及要求,本次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典型的分集方式有哪些?实现途径是什么? 3、合并方式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高铁上,当你处于以下场景时,电梯里,高山上,地铁里,一、抗衰落技术基本原理,你是否经常遇到以下情况: 电话打不通 通话断断续续 手机没信号 信号忽好忽坏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提示:第2章对移动通信信道的学习给我们哪些启示?,一、抗衰落技术基本原理,一、抗衰落技术的基

3、本原理,1、回顾移动信道特性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d|-n ; S(d)阴影衰落:地形起伏、建筑物及障碍物的遮蔽引起; R(d) 多径衰落:多径时延及多普勒频移。,思考:对信号的影响有多大?,可达4050dB,偶尔可达80dB!,需要利用信号处理技术改进移动信道的链路传输性能!,2、抗衰落技术的原理 针对衰落信号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典型措施有: 多重接收 补偿信道失真 纠正衰落引起的误码,一、 抗衰落技术的基本原理,具体研究点: 从哪里可以获得不同的分集支路? 怎么获得好的分集效果? 怎样合并来自多个分集支路的信息?,二、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1、采用分集提高接收性能的原理 思考:通过多重接收来对

4、抗衰落,前提是什么? 承载同一信息,统计上相互独立的传输信号样值,二、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一条无线传播路径中的信号经历了深度衰落,而另一条与之相互独立的路径中可能仍包含着较强的信号。,1、采用分集提高接收性能的原理 分集接收的基本原理: 接收端对收到的经过多个相互独立路径传输的信号(携带同一信息)进行特定处理。 减小衰落的深度与持续时间对信号传输的不利影响。,二、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二、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2、分集的含义 一是分散传输,使接收端能获得多个统计独立的、携带同一信息的衰落信号; 二是集中处理,把收到的多个统计独立的衰落信号进行合并以降低衰落的影响。,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如何获得多

5、路独立的信号多径分离 如何合并多路独立的信号信号合并,三、分集技术的分类,1、从“分”的角度划分 按接收信号样值的结构和统计特性 空间分集 频率分集 时间分集 极化分集,三、分集技术的分类,2、从“集”的角度划分 按集合、合并方式 选择式合并 等增益合并 最大比合并,三、分集技术的分类,3、从分集区域划分 宏分集:抗慢变衰落,多基站分集。 微分集:抗快速变化的衰落,时间分集、空间分集、极化分集和角度分集等。,我们关注的重点:微分集!,四、典型的分集方式,1、空间分集 理论依据:天线间的相隔距离等于或大于半波长,则从不同的天线上收到的信号包络基本上是非相关的。 分集出发点:通过多个天线形成多个相

6、互独立的路径。 实现途径:天线的间隔d足够大,接收(或发射)天线至少2个。,四、典型的分集方式,1、空间分集 思考:怎样获得好的空间分集效果? 天线间距大 GSM系统(900MHz):天线间隔大于4米 3G系统:天线间隔大于2米 天线数量多,四、典型的分集方式,2、时间分集,理论依据:以超过信道相干时间的时间间隔重复发送信号,则多次接收信号间具有一定的非相关性。 分集出发点:在多个时刻重复发送同一信息。 实现途径:发送信号的时间间隔大于信道的相干时间 得到独立的时间分集支路。,四、典型的分集方式,2、时间分集,实例分析,3、频率分集,四、典型的分集方式,理论依据:以超过信道相干带宽的频率间隔重

7、复发送信号,则多次接收信号间具有一定的非相关性。 分集出发点:将信息用不同的载频发送出去实现分集。 实现途径:载频的频率间隔大于信道的相干带宽 信号在频域上的独立性。,3、频率分集,四、典型的分集方式,实例分析 跳频:跳频频率间隔大于相关带宽 扩频:CDMA系统中多个用户共享同一宽带载波,把有用信号扩展到一个较宽的频带上,也可以起到频率分集的效果。,扩频前带宽,扩频后带宽,4、极化分集,四、典型的分集方式,理论依据:在移动环境中,两个在同一个地点,但极化方向相互正交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呈现出不相关的衰落特性。 分集出发点:用两付极化方向相互正交的天线实现分集。 实现途径: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等。,4

8、、极化分集,四、典型的分集方式,思考:采用极化分集有什么好处? 可用于天线架设场地受限的场景,空间分集不易获得衰落独立信号的情况下。 在天线距离较小的情况下,二重极化分集可能比二重空间分集更合适。,5、角度分集,四、典型的分集方式,理论依据:具有波束赋形功能的同一天线单元,其不同波束收发信号具有不相关性。 分集出发点:由于地形地貌和建筑物等环境因素不同,不同路径达到接收端的信号可能来自于不同方向。采用方向性天线可得到分集信号。 实现途径:可采用智能天线实现。,5、角度分集,四、典型的分集方式,思考:采用角度分集有什么好处? 充分利用了接收到的多径信号。 无需额外的频率、时间等传 输资源。,典型

9、的分集应用,智能天线 天线阵 交织 跳频 直接序列扩频,角度分集,空间分集,时间分集,频率分集,频率分集,四、典型的分集方式,四、典型的分集方式,GSM交织器,五、分集信号的合并,Tx,Rx,a1,Rx,a2,Rx,aM,合 并,r1(t),r2(t),rM(t),r (t),1、分集信号合并的数学模型,五、分集信号的合并,其中M为分集重数(又称为分集阶数),ak为加权系数(k=1,2,3,M ) 思考:不同合并方法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选择不同的加权系数就形成了不同的合并方法,1、分集信号合并的数学模型 合并信号的表达式:,五、分集信号的合并,2、合并时的集中处理方式,分集合并方式,增益合并,

10、开关式合并,最大比合并,等增益合并,纯选择(选择合并),门限选择,切换和等待,切换和检验,(1)最大比合并 基本原理:每一支路的加权系数 与信号功率成正比,而与噪声功率成反比。 思考:这样的合并方式有什么特点? 信噪比越高,合并中的贡献越大,加权系数越大。,利用了每一条路径的信号,使接收的每一时刻均达到最大信噪比。,3、增益合并,五、分集信号的合并,(1)最大比合并 公式推导 假定合并时各支路信号的相位保持一致,则输出信号为,五、分集信号的合并,假定各支路的平均噪声功率是相互独立的,合并器输出的平均噪声功率为,五、分集信号的合并,合并器输出的信噪比为,利用各支路信噪比 ,代入上式得:,五、分集

11、信号的合并,利用施瓦兹不等式 ,得,可见:,令: , ,则用向量表示有:,结论:最佳分集合并方式,可得到最大的输出信噪比。 条件:需要根据各个支路接收信号情况调整系数,实现复杂度高。,五、分集信号的合并,当 时,即两个向量的夹角为0时,等式成立,所以,(2)等增益合并 基本原理:各支路的信号等增益相加。 不需要求加权系数,计算简单,性能接近最大比合并。,3、增益合并,五、分集信号的合并,五、 分集信号的合并,基本原理:从多路独立信号中选择具有最高信噪比的信号作为输出。 需要快速估计所有支路信干噪比。 总是选择最好的信号,提高了平均信噪比。 只使用了一条路径的信道,达不到最优。,4、开关式合并,

12、假设有2个分集支路,当前选择支路1。当支路1的信号强度低于门限值时,将切换到另外支路2上,若支路2的信号强度也低于门限。有两种处理方法: (1)切换和检验 在支路1和支路2间循环切换,直到某个支路的信号强度高于门限。,五、 分集信号的合并,4、开关式合并,(2)切换和等待 切换到新支路上,直到当前信号强度高于门限后,又再次低于门限时再进行切换。 思考:这样做会带来什么问题? 接收机可能停留在某一衰落比较严重的支路上。,五、 分集信号的合并,4、开关式合并,在相同M下,最大比合并方式改善信噪比最多(分集增益最大),等增益合并方式次之,选择式合并方式最少。 当M较大时,最大比合并方式和等增益的相差

13、值增加趋缓。 实际系统中M较大时,通常采用等增益合并。,5、分集合并性能,五、 分集信号的合并,比,支路相关性对分集性能的影响,5、分集合并性能,分集支路间的相关性越大,则信号同时衰落的概率越大,分集效果变差。,最大比合并下接收天线相关系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五、 分集信号的合并,分集合并技术概述,将N重分集支路按照总信干噪比最大化的原则合并,获得N支路通信系统的最优性能,需要同时解调N条信道,需要信干噪比估计算法,N重分集支路按等权重相加,获得N支路通信系统接近最优的性能,不需要信干燥比估计算法,需要同时解调N条信道,选取N条可用信道中最好的一个,在开关式合并接收机中有最好的性能,需要同时监视

14、N条支路上的信号,如果当前支路信号衰落到门限以下,则选取另一支路,使用简单的单信道接收机,各支路的同时衰落会导致突发的无效快速切换,大多数应用取N=2,一旦切换,一直等待当前支路信号强度再次衰落到门限以下时切换到下一支路,使用简单的单信道接收机,新选择的支路信号可能比前一支路更差,分集技术有效的提高了系统抗衰落性能。 提高程度由分集方式、支路个数、合并方式、支路相关性等因素共同决定。 思考:分集技术的代价? 占用了更多的时间、频率、天线等资源。 有时还需要为每个分集支路配备射频硬件和信号处理功能。,五、 分集信号的合并,小结,1、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典型的分集方式有哪些?实现途径是什么? 3、合并方式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作业与思考题,作业 P131. 1 2 思考题:如何补偿信道的失真?,谢谢!,数字移动通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