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080131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 一、我,我的自身,我的自我理解与区别“我”反映在它看到或考虑的身体、人格和依附着生命不知以前来自何处,也不知将去何方的角色,就是构成我们合成的“自身”的各个不同的自身。“自身” 的对立面是“别人”这是“我”不断地把各个自身不管好坏与之对比而得的。“自我”对立的应首推“本我”或“超我”,次之则是理论所说的“环境”,简单来说,自我的全部任务是将被动变为主动,也就是将它的对立物的过分要求加以遮蔽,使它们变成意志。二、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 也就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坚定而连

2、贯的意识。1、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多元概念, 根据Erikson 的观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它:( 1) 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 sameness) 和连续性( continuity) 的自我感觉和体验,以及别人对自己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或意识。( 2) 自我的一致性和连续性通过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个人独特的意识感,个人在意识上对自己的独特性和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的主观感受,即个体的/同一感,对个体人格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集体或群体在理想、价值或社会同一性上的内在一致感和一体感;自我整合的连续过程,将童年期形成的认同等经验与青少年期的自我整合成

3、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从而在个体内心产生一种和谐一致的感受。( 3) 同一性是一种社会心理结构,这种结构通过自我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模仿、认同和积极的自我建构来反映社会的影响。( 4) 同一性也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可帮助个体指导注意、加工信息、控制意识以及选择合适的行为。简单来说,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也就是对/ 我是谁,/ 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 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坚定而连贯的意识。2、Erikson 认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在不同的层面来使用以强调不同的问题。有时同一性指结构,有时指过程;有时指主观经验,有时指功能

4、;有时指个体独特的意识感,有时指经验连续的潜意识追求;一个时期指集体理想的一致性,另一时期指比较的差异性。Bourne(1978)对埃里克森丰富而复杂的同一性概念概括出7 个方面的特征:(1)发生学特征:自我同一性是儿童期的结果,是处理早期发展任务的成功与失败;(2)适应性特征:它是自我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反应;(3)结构性特征,它是由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3 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4)动力学特征:同一性调节自我与客体、本我与超我,同一性形成是一主动的过程;(5)主观性特征:它使人有一种自主的内在一致和连续之感;(6)心理交互的特征:相对于儿童期的依赖,出现了自我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发展了与他人

5、的关系;(7)实体的存在:同一性提供给自我和世界意义感。3、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多方面性质:(1)同一性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外显的和内隐的回答;(2)是在个人的过去经验和对将来的期望之间达成的一个新的统一;(3)它产生基本的一致感和连续感;(4)同一性问题的回答是通过现实地评价自己的过去,思考自己的将来,尤其是应对意识形态和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同时探询文化和社会以及他人对自己知觉的适宜性来达到;(5)同一性整合和探询的过程围绕一定的领域发生,如职业、宗教信仰、性、政治观点;(6)这一过程在各领域产生灵活但持久的承诺;(7)从客观的角度,它保证一个人与社会有效的整合;(8)从主观的角度,它产生基本

6、的忠实和忠诚感以及深刻的下意识的植根感、安宁感、自尊、自信和目的感;(9)同一性发展的敏感阶段是青少年时期,但它是一生的追求。4、Erikson认为同一性建构具有6 种功能:(1)在个体的过去、现在和预期的将来提供主观的连续性;(2)为综合个体与父母、同辈群体的认同提供了心理机制;(3)为生活的不同方面的组织和整合提供了框架或结构,促进了行为的跨情境的一致性;(4)帮助个体防止突然的不连续感的体验;(5)为社会比较提供基础;(6)为个体的生活提供方向感。据此,Waterman 认为同一性是最佳的心理功能,为同一性危机的解决提供精神和谐状态,表现为幸福感的特征。Waterman 沿用Marcia

7、(1966,1980)对同一性状态的情感的、认知的、行为的结果的分析,但他更强调个人在特定的同一性要素中承诺的投入状态,认为承诺不是工具性的,而是积极保持的承诺,是被体验为全部投入的承诺。这种体验就是个人的表现感(expressiveness),它包括投入感、胜任感、活力感、实现感、目的感和真我感。Waterman(1990)将表现感作为同一性操作定义的第三个变量,使同一性状态从4 种增加为7 种。Waterman 的同一性概念标志着同一性的研究从早期的自我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转变为社会-认知的观点。四、生命周期:同一性渐成说艾里克森借用胎儿发展的概念,认为人的发展是依照渐成论原则而开展的一个进

8、化过程。他主张,人的一生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八个阶段,它们是固定地以不同的先后顺序逐渐展开的。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是以自我为主导,按照自我成熟的时间表,将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既分段又连续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冲突或两极对立,构成一种危机。他所谓的危机实际上是指人格发展中的重要的转折点,既可能是灾难或威胁,又可能是发展的机遇。危机的消极解决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对环境的适应;危机的积极解决则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使人格得到健全发展,促进对环境的适应。他指出,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加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前一阶段危机的消

9、极解决则会缩小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他还指出,人格的健康发展必须综合前一阶段危机解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这两个方面。所有的发展阶段都是依次相互联系的,最后一个阶段和第一个阶段也相互联系,例如,老人对死亡的态度会影响儿童对生活的态度。因此人的发展的八个阶段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圆圈。阶段 1: 年龄018个月, 发展危机:信赖不信赖; 品质:信任Vs缺乏安全;人际交往范围:母亲。阶段2:年龄18个月4岁, 发展危机:自主怀疑、羞愧; 品质:控制,意志力Vs自我疑虑;人际交往范围:父母亲。阶段3:年龄46岁, 发展危机:主动感内疚; 品质:主动Vs缺乏主动并感到内疚;人际交往范围:家庭。阶段

10、4:年龄612岁, 发展危机:勤奋自卑; 品质:勤奋,自信Vs自卑;人际交往范围:邻居、学校。阶段5:年龄1218岁,发展危机: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 品质:获得同一性Vs角色混乱和消极统一性;人际交往范围:同龄群体。阶段6:年龄1830岁,发展危机:亲密孤独; 品质:爱Vs孤独感;人际交往范围:朋友、配偶。阶段7:年龄3065岁,发展危机:产出停滞; 品质:关心Vs自私自利;人际交往范围:同事及家庭成员。阶段8:年龄65死亡,发展危机:自我整合失望; 品质:睿智Vs失望,无意义感;人际交往范围:全体人类。 1基本的信赖对基本的不信赖: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一阶段儿童最孤弱,对人依赖性最大。如果

11、父母在此阶段给予抚爱和照料,婴儿就会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反之,婴儿得不到应有的关怀照顾,则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如果对婴儿的照料是有规律的,婴儿便会懂得不必担心失去可以信赖和照顾他的人,但若对婴儿的照料没有规律,态度反复无常,婴儿便会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父母的心情和态度同时影响了婴儿,例如,若母亲焦虑不安,婴儿也会感到焦虑,信任和不信任都会发生,但当婴儿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赖对不信赖的危机便得以解决。随危机解决而产生的是某种人格特征,这一阶段危机解决导致人格中希望品质的形成。这样的儿童敢于冒险,忍受挫折和失败,不会过多地为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忧虑。 2自主对羞愧与怀疑阶

12、段:从18个月4岁左右,这一阶段儿童形成许多技能,他们学会走和交谈,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控制大小便等。他可以自己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便发生了与父母意愿的冲突。父母一方面要按照社会要求训练儿童、控制儿童行为,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儿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控制感,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则容易发展不良行为或自制力差。但若对儿童过分严厉、节制过多、批评和惩罚过多,则会使儿童产生羞耻和对自己的怀疑。因此,一方面应允许和鼓励儿童学习和做一些力所能及、有益的活动,也要对儿童的行为有一定控制,不是为所欲为,学会适应社会要求,但要避免过多责备和惩罚。当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怀疑,便形成意志的特征。儿童表现出自我抑制和

13、进行自我选择,不屈不挠的决心。 3主动感对内疚阶段:此期在46岁间。这一时期儿童的言语更精练、思维活跃、活动丰富。他们的求知欲更强并开始了创造性思维,富于想象与幻想,对周围人和事满怀好奇心,他们开始探究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个阶段,儿童进行一些不同的尝试,对性有特别的兴趣。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行为和想像力,理解和引导,儿童便会发展较多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形成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即所谓目的的人格特点。反之,若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和想象力不能很好理解和引导,儿童被嘲笑、挖苦、甚至惩罚,则难以建立自信心,产生内疚甚至罪恶感,表现出被动和倾向于循规蹈矩的生活。 4勤奋对自卑阶段:此期从612岁左右,这一阶段的

14、儿童大多在学习。无论是在学校或是田野、工厂,儿童都会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胜任工作。艾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儿童所学的重要课程是体验通过集中注意和勤奋努力,完成工作时的愉快。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会产生一种勤奋感,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寻求工作做好准备。儿童勤奋感的形成与父母和老师的态度有极大关系,如果儿童的努力得到赞赏强化,勤奋感便得以发展。反之若儿童的努力得不到关心,并受到责骂、嘲笑和反对,则使儿童产生自卑感和丧失信心。勤奋感也有向极端发展的危险,即儿童过高估计工作的意义,过分重视他们在学习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认为工作就是生活,无视人类生活中其他重要方面。因而可能成为技术和工作的奴隶。所以,应该鼓励

15、儿童学习掌握技能,但也不能忽视生活的其他内容。 5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从1218岁,是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阶段。在前面的阶段里,儿童知道他们是什么,他们可能做什么,了解适合于他们的不同角色。而在这个阶段,儿童必须思考有关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确定自己的生活策略,努力方向。如果儿童做到了这一点,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发展为成人。艾里克森指出:成长中的青少年面对自己内部生理发育的飞速变化以及摆在他们前面成年人的任务,此时他们主要关心的是把他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与他们对自我的感受进行比较,以及如何将早年培养起来的技能和角色与眼前的职业联系起来。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 然而,青少年期是一个多事的时期,青少年的身体迅速发育,对性的觉醒,对自我产生新的认识,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感到困惑、怀疑。由此可产生角色混乱,表现为不能很好地选择适应环境的角色,没有明确生活目标和生活的意义,不清楚自己将怎样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形成消极同一性,即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不予认可的角色。 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相应的是忠诚的品质特点,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忠实于别人,忠实于社会。与消极自我同一性相应的品质则是不能承担正常社会角色,对社会的敌意或是对帮会的忠实。艾里克森也指出影响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另外一些因素。例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