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金融监管 理论 总结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078268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3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金融监管 理论 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三章金融监管 理论 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三章金融监管 理论 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三章金融监管 理论 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三章金融监管 理论 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金融监管 理论 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金融监管 理论 总结(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金融监管理论,背景:三大早期泡沫事件 郁金香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 密西西比公司事件,第一节 信用管理的金融监管理论,一、关于信用管理的金融监管理论的主要内容 货币发行管理 斯密:真实票据论 银行学派 桑顿 通货学派:设立中央银行管理货币信用 最后贷款人制度:中央银行新的职能 哈耶克:自由银行制度,第一节 信用管理的金融监管理论,主要特点: 自由与监管 货币信用与防止挤提 论据缺乏,第二节 强调约束的金融监管理论,一、强调约束的金融监管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公共利益的监管理论 负外部性监管理论 公共产品监管理论 信息不对称监管理论 自然垄断监管理论,一、强调约束的金融监管理论的主要内容,(

2、二)金融脆弱的监管理论 金融不稳定假说(海曼明斯基) 银行挤提理论(DD模型),第二节 强调约束的金融监管理论,局限性: 金融监管研究的独立性不强 具有较浓的危机色彩,第三节 注重效率的金融监管理论,一、注重效率的金融监管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集团利益理论 政府掠夺理论:通过垄断货币发行、存款准备金和其他管制寻租 特殊利益论 多元利益论,(二)金融监管失灵理论 管制供求理论:监管是由市场中的的需求与供给进行配置的金融服务,供给者是政府或政治家,在监管的交换中获得金融资源或投标权;需求者的专门的利益集团,在监管中拓展经济地位,寻求直接的资金补贴,控制进入者和相关政策。 管制寻租理论:金融监管是一

3、种设租的工具 监管俘获理论:管制机构成为少数利益群体的俘获,用法者利益受损 社会选择理论:为社会公众利益-反映币制集团利益-自我控制和独立,(三)金融管制辩证法理论 规避管制理论 动态博弈,二、意义,拓展了金融监管理论的视野,第四节 规则引导的金融监管理论,一、规则引导的金融监管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功能监管理论:是指基于金融体系基本功能而设计的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并能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协调的监管。在这一监管框架下,政府公共政策关注的是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所能发挥的功能,而不是金融机构的名称,其目标是要在功能给定的情况下,寻找能够最有效地实现既定功能的制度结构。,(二)激励监管理论

4、将激励概念引入对监管的分析,并把监管问题作为最优机制设计问题来考虑。在目标不一致和信息分散化的条件下,监管者如何设计一套机制约束被监管者。金融监管当局提供监管的激励不足是导致资本监管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从激励角度考虑监管者是正确理解监管历史和未来的关键点,并提出作为纳税人的社会公众和作为代理人的中央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并以此分析中央银行监管的激励理论。,(三)资本监管理论 以资本充足、资产业务管制为核心,分为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和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限制两个层面。,(四)市场纪律监管理论 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的存款人对市场反应不显著, 自由的银行体系并不比受监管的银行体系更容易失败,况且监管要支

5、付较高的成本,扭曲了市场信号,从而弱化风险的市场约束。 从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来看,不仅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制度在防止银行危机方面不是必需的,而且资本充足要求也不必要,因为在自由的银行体系中好银行有激励保持充足的资本数量并向市场传递它们的质量,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有效防止了危机的传染和爆发。 市场信息对改善监管很重要,市场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银行及金融机构的条件和环境,并且可以产生监管者对已出现的问题采取及时纠正的激励。如果政府监管能够充分运用市场反映的信息,将会显著改善银行业的监管水平。,第五节 金融监管理论发展趋势,一、金融监管理论发展的启示 金融监管理论愈加独立 与经济金融发展息

6、息相关 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路径,二、金融监管理论发展趋势展望 重视金融体系的内部约束 由金融危机预防转向金融安全维护 拓展协调监管与国际合作,郁金香事件,郁金香,一种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仅长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广披针形叶子,根部长有鳞状球茎。每逢初春乍暧还寒时,郁金香就含苞待放,花开呈杯状,非常漂亮。 郁金香事件:17世纪,曾经的欧洲金融中心、东方贸易霸主荷兰,因一个小小的郁金香球茎竟然导致了其世界头号帝国的衰落。,1554年,奥地利驻君士坦丁堡的大使从奥斯曼帝国的宫廷花园把一些郁金香的种子带回维也纳,送给克卢修斯。克卢修斯是知名的植物学家,经过他的悉心栽培,郁金香种子终于发芽、生长、开

7、花了。 1593年,克卢修斯受聘担任荷兰莱顿大学植物园的主管,就随身携带了一些郁金香鳞茎来到荷兰。第二年春天,荷兰的第一朵郁金香开放。 高雅脱俗的郁金香,在荷兰各地流传开来。,从1634年开始,荷兰百业荒废,全国上下都开始为郁金香疯狂。与所有的投机泡沫一样,参与的人们最初都实际赚到了钱。大家倾家荡产地把更多的钱投入郁金香的买卖,希望赚取更多的金钱。看到挣钱这么容易,也受不了诱惑,大家加入到疯狂抢购的队伍中来。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投机商也纷纷云集荷兰,参与这一投机狂潮。为了方便郁金香交易,人们干脆在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内开设了固定的交易市场。随后,在鹿特丹、莱顿等城市也开设了固定的郁金香交易场

8、所。,到1636年,郁金香的价格已经涨到了骇人听闻的水平。以一种稀有品种“永远的奥古斯都”为例,这种郁金香在1623年时的价格为1000荷兰盾,到1636年便已涨到5500荷兰盾。1637年2月,一枚“永远的奥古斯都”的售价曾高达6700荷兰盾。这一价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或者购买27吨奶酪! 1637年1月,1.5磅重的普普通通的“维特克鲁嫩”球茎,市价还仅为64荷兰盾,但到2月5日就达了1668荷兰盾!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兰盾。 在这股狂热到达巅峰时,不仅买卖已收获的郁金香球茎,而且还提前买卖1637年将要收获的球茎。球茎的期货市场就这样诞生了。货物交割之前

9、不需要实际支付货款,这又进一步加剧了郁金香的投机。商人们有可能在期货市场上翻云覆雨,买空卖空,这更使得已经被“吹”得很大的郁金香泡沫,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在1637年2月4日不期而至,泡沫崩溃。在此之前,交易都在非常顺利地进行着,谁也不知为什么,市场突然就这么崩溃了。 球茎的价格也犹如断崖上滚落的巨石,一泻千里,暴跌不止。一星期后,郁金香的价格平均已经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种的郁金香更是几乎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只洋葱的售价。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不知有多少人成为不名分文的穷光蛋,富有的商人变成了乞丐,一些大贵族也陷入无法挽救的破产境地。受害者当中既有文化程度颇高的知识分子,也有大字不识一个的文

10、盲 。,郁金香事件不仅沉重打击了举世闻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更使荷兰全国的经济陷入一片混乱,加速了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衰落的步伐。 郁金香大恐慌给荷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之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大萧条。17世纪后半期,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受到英国有力的挑战,欧洲繁荣的中心随即移向英吉利海峡彼岸。,今天的经济学家都把在这次郁金香狂热视为“博傻理论”的最佳案例。到1636年底,虽然人们大都知道郁金香球茎的价格早已远离其正常的价值,但是他们宁愿相信别人会比他们更“傻”,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更高的价钱。但无论如何,投机狂潮也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事实也的确如此。郁金香狂热的终结,终于在1637年2月4日不期而

11、至,最大的“傻瓜”终于还是出现了。,南海泡沫事件,18世纪初,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 南海公司成立是为了支持英国政府债信的恢复,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的贸易垄断权。当时,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1719年,南海公司愿意购入市场总值3,160万

12、英镑的可赎回政府债券及定期债券,而公司会无条件支付政府400万镑,再加上有条件地支付的360万镑。政府只需向南海公司支付5%的利率,1727年降至4%,那时开始南海公司所持的所有国债都会变成可赎回政府债券。 这个方案让政府与南海公司双赢:原本市场上的国债持有人享有高达7%至9%的利率,现在经南海公司换取国债后,利率得以下调,使政府财政压力舒缓,政府又可从南海公司最多取得760万镑的款项;南海公司而言,由于其股价在当时大受追捧,公司可趁机以远远高于面值的股票换取回报稳定的国债,变相赚取丰厚利润;此外,公司还可每年从政府赚取稳定的债息。 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

13、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数以百计的股份公司随之涌现,大部分都是混水摸

14、鱼,旨在编取公众金钱,大多模仿南海公司的宣传手法,在市场上发布虚假消息,声称正进行大宗生意,从而吸引市民购买股票。其中一些公司更荒诞不经地声称正研发“可以永久转动的车轮”,有些则甚至只表示“正进行有潜力生意”,这些公司的股价连同南海公司股价一同上涨。据悉,这些“泡沫公司”在市场上计划吸纳的资金,高达3亿英镑。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漩涡。人们完全丧失了理智,他们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起人说他们的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人们惟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 “政治家忘

15、记政治、律师放弃打官司、医生丢弃病人、店主关闭铺子、牧师离开圣坛,就连贵妇也放下了高傲和虚荣”。为了促销股票,南海公司又向有意购买股票的人士大举借贷,让他们有能力购买大手股票,然后再由他们分期摊还贷款。,1720年6月,为了制南海泡沫事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的1719年皇家交易所及伦敦保险公司法案 。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过来。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从7月份开始,首先是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镑,12月份跌到124英镑。“南海气泡”由此破灭。 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

16、的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许多财主、富商损失惨重,有的竟一贫如洗。,南海股价如泡沫快上快落的情况,更被后人发展出“泡沫经济”一词,用来形容经济过热而收缩的现象。南海泡沫事件对英国带来很大震荡,国人对股份公司留有阴影,而在事件中制定的泡沫法案一直到1825年才予废除,反映国民经过长时间才慢慢对股份公司重拾信心。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爵士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进场买入南海股票时曾小赚7,000镑,但第二次买进时已是股价高峰,结果大蚀2万镑离场。 在政治方面,南海泡沫事件使国民对托利党及乔治一世大失信心,政府诚信破产。,型时期是骗子横行的时代,各国皆然。而历史上最有名的经济学骗子,当数18世纪的约翰劳。他于1671年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一个银行世家,14岁就进入自己家的银行任职,对银行业务,特别是信贷有浓厚的兴趣。在伦敦时他为了一个女人与情敌威尔逊决斗,并将对手杀死,被判终身监禁后逃至荷兰。 他在荷兰潜心研究阿姆斯特丹的银行制度,并于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