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经济学白永秀第六篇宏观经济理论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075446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6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政治经济学白永秀第六篇宏观经济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现代政治经济学白永秀第六篇宏观经济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现代政治经济学白永秀第六篇宏观经济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现代政治经济学白永秀第六篇宏观经济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现代政治经济学白永秀第六篇宏观经济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政治经济学白永秀第六篇宏观经济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政治经济学白永秀第六篇宏观经济理论(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篇 宏观经济理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个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6、宏观经济的一般理论,本章从一般理论分析的角度介绍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内涵、度量与影响因素;分析了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条件;阐述了宏观经济的结构的含义、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对策;阐释了宏观经济的调控的目标、内容、手段与政策措施。,16.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6.1.1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 (1)经济增长内涵

2、: 产出数量的角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服务实际产量的增加。 产出质量的角度: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出,即人均的经济增长。 产出能力 的角度: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潜在生产能力的提高。,(2)经济增长的度量 通常对经济增长的度量主要有货币值度量与非货币值度量两类方法。 货币值度量的常用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非货币值度量法则是对货币值度量法的一种补充。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指出,还应包括增进了人们的精神满足的经济活动,如家务劳动、地下经济活动等,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等外部性因素带给人们的负效用。,(3)影响经

3、济增长的因素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可以划分为两类:要素投入因素与非要素投入因素。 要素投入因素主要是指资本投入与劳动力投入。 非要素投入因素主要是指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与制度环境因素。,要素投入因素 第一,资本要素投入。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只有通过资本投入,才能够购买厂房设备等生产资料、雇用工人,最终开展生产。 第二,劳动力要素投入。劳动力的投入数量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任何生产活动都是建立在一定数量的劳动力的投入的基础之上。,非要素投入因素 第一,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一是通过引入新的生产技术提高要素利用率;二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效率。 第二,人力资本。

4、主要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教育、医疗以及本身所具备的体力、脑力、技能等内容。 第三,制度环境。诺思(Douglass C. North)指出“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就在于发展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 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有效地保护产权,减少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4)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粗放型增长方式与集约型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即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等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等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

5、济增长方式又称内涵型增长方式。,16.1.2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 (1)经济发展内涵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整体进步和演进。 经济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的增加, 二是经济结构的协调和优化, 三是经济效益的改善和提高,。,(2)经济发展的度量 经济发展水平的度量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的度量、社会效益的度量以及环境效益的度量等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效益的度量采用复合指标,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产出比的状况。 第二,社会效益的度量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福利的改进状况 。 第三,环境效益的度量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

6、即如何将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实现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要素投入、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自然资源与政策环境。 具体包括: 第一,要素投入。要素投入主要包括资本投入与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经济要素,动力投入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体力保证与智力支持。 第二,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高效率的保证。,第三,自然资源投入。自然资源泛指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条件。通常包括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与生物资源等。 第四,政策环境。政策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

7、可以提供社会保障,保证社会成员福利的实现,二是提供公共产品,防止负的外部性的出现,,(4)经济发展方式 根据经济发展方式内涵的演变,可以将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划分为传统发展方式与现代发展方式。 传统发展方式是仅仅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方式,它更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 现代发展方式则是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与自然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方式,。,16.1.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般而言,“增长”强调的是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发展”更多的强调的是质的提高和效益的增加。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区别 从二者内涵强调的重点来看,经济增长是一个

8、偏重于数量的概念,强调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或产出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在质和量的统一中更注重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强调以增长为核心的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从二者内容强调的重点来看,经济增长的重点是物质方面的进步、生活水准的提高;而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以及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的变革。,联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手段和条件,没有经济增长一定没有经济发展,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必须注重其内容和质量、发展过程中比例和结构的协调。,宏观经济的平

9、衡是指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包括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的前提,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的基础。,16.2宏观经济的平衡,16.2.1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 (1)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含义 所谓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是指按照同一价格标准计算的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在总量上的恒等。,(2)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条件 从封闭条件下和开放条件下两种情况来分析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 封闭条件下的平衡 开放条件下的平衡,只有企业和居民两个经济主体的条件下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条件为:C+S=C+I,即S=I,社会总储蓄等于社会总投资。 若引入政府对经济的影响, 平衡条件为:S+T=I+G,政府可通过扩

10、张或紧缩财政的办法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若将银行对经济活动的参与考虑进来,平衡条件为: S-I=(GT)+(D-B),也就是信贷的扩张和收缩是调节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D为信贷支出,B为信贷收入),开放条件下的平衡条件:(X-E)+(N-M)=(I+G+D)(S+T+B)=0,这说明进出口贸易平衡,资本流出流人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国内总供求也平衡。国际收支状况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有着紧密地关系,它是调节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X为出口,E为进口,M为资本流入,N为资本流出),(3)宏观经济结构的平衡 宏观经济结构平衡,是指国家通过政策调节经济资源的分布,使国民经济的各

11、部门、各变量之间适应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的结构失衡是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它具有多种表现形态,有各部门供给均大于需求的“同向过剩”性的失衡;有各部门供给均小于需求的“同向短缺”性的失衡。但现实中最常见的失衡是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异向结构性”的失衡。,宏观经济的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发展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空间结构等等。其中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产业结构。,16.3宏观经济的结构,16.3.1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的内涵 产业结构的基本涵义,可从两个角度来考察: 一方面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和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

12、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处于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他相应的“结构”效益。 另一方面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2)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的供给和需求,实现各产业协调发展和产业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具体来讲,产业结构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3)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一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效率,通过制定恰当的产业结构政策,区别对待主导产业、新

13、兴产业、弱小产业、衰退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是正确选择主导产业,更好的协调主导产业与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先行产业的关系,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是破除地区经济壁垒,合理调整产业机构,纠正比例失调、结构失衡的偏差,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四是鼓励技术创新,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产业机构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向技术密集的转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五是实行制度创新,为资源在产业间的流动和配置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促进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保证产业结构的优化。,16.3.2供给结构 (1)供给结构的含义 所谓供给结构,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

14、商品和劳务的比例和关系,它具体表现为各种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比例关系。 可以划分为潜在的供给结构、有效的供给结构和实现的供给结构。,(2)供给结构的优化 供给结构的优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优化。一般而言,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存在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依次上升的趋势。,(3) 优化供给结构的对策 一是在供给政策上实现突破,由全面性、战略性不强的供给政策向突出重点性、战略性的供给政策转变。 二是在实施主体上实现新的进展,由政府主导型结构调整向政府与企业共同推动型结构调整转变,健全多元化的参与机制。 三是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平,由政府直接参与供给管理向间接地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引导供给

15、结构的变化转变。 四是由单一的增加供给向既增加有效供给又大力淘汰无效供给转变 。,16.3.3需求结构 (1)需求结构的含义 需求结构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全社会对商品和劳务购买力的比例和关系。 需求结构和总需求一样,可以划分为潜在的、有效的和实现的三个方面。,(2)需求结构的优化 需求结构的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投资与消费的均衡。 二是城市与农村消费需求的均衡。 三是内需与对外贸易(外需)的均衡。,(3)优化需求结构的对策 区域结构优化对策主要是围绕投资与消费、城市和农村、国内和国外等几个方面展开的。,16.3.3空间结构 (1)空间结构的定义 宏观经济的空间结构,主要衡量的是宏

16、观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具体包括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总量水平和结构水平两个方面。,(2)空间结构的优化 空间结构的优化主要是协调不同区域的发展,包括对区域产业发展结构的优化、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其中产业结构的优化是空间结构优化的核心。,(3)优化空间结构的对策 一是政府要制定科学的发展政策 。 二是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 。 三是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 四是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互补,加强不同区域间的交流合作 。,16.4.1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第一,实行宏观调控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需要。 第二,实行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缺陷的重要手段。 第三,实行宏观调控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16.4宏观经济的调控,16.4.2宏观调控的目标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指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所要达到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预定目的和效果。 宏观调控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第二,经济稳定增长。 第三,抑制通货膨胀。 第四,充分就业。 第五,国际收支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