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第八章节组合变形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074749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力学第八章节组合变形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材料力学第八章节组合变形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材料力学第八章节组合变形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材料力学第八章节组合变形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材料力学第八章节组合变形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力学第八章节组合变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力学第八章节组合变形(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程力学 Engineering Mechanics,第八章 组 合 变 形 Combined Deformation,第一节 组合变形的概念 第二节 两个互相垂直方向的平面弯曲的组合-斜弯曲 第三节 拉伸(或压缩)与弯曲的组合-拉弯组合 第四节 偏心压缩(拉伸) 第五节 弯曲与扭转的组合-弯扭组合,四种基本变形计算:,变形 轴向拉压 剪切 扭转 平面弯曲,外力 轴向力 横向力 外力偶 横向力或外力偶,内力 轴力() 剪力(Q) 扭矩(z) 剪力(Q) 弯矩(M),应力 正应力 剪应力 剪应力 剪应力 正应力,计算公式,分布规律,8.1 组合变形的概念,基本变形 拉伸或压缩 剪切 扭转 弯曲,

2、在外力的作用下,构件同时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变形,且每一种基本变形所产生的变形参量属同一数量级的变形,称为组合变形。,一、组合变形,压弯组合变形,组合变形工程实例,10-1,压弯组合变形,组合变形工程实例,拉弯组合变形,组合变形工程实例,二、组合变形的研究方法 叠加原理 前提:线弹性,小变形 解决组合变形强度问题,分析和计算的基本步骤: 首先将构件的组合变形分解为基本变形; 然后计算构件在每一种基本变形情况下的应力; 最后将同一点的应力叠加起来,便可得到构件在组合变形情况下的应力。 试验证明,只要构件的变形很小,且材料服从虎克定律,由上述方法计算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上是符合的。,第二节 两

3、个互相垂直方向的平面弯曲的组合(斜弯曲),梁在发生弯曲变形时,其弯曲平面(即挠曲轴线所在平面)将与外力的作用平面相重合,这种弯曲叫做平面弯曲。 外力所在平面与变形曲线所在平面不重合的弯曲称为斜弯曲。 如果将载荷沿两主形心轴分解,此时梁在两个分载荷作用下,分别在横向对称平面( OXZ 平面)和竖向对称平面( OXY 平面)内发生平面弯曲,这类梁的弯曲变形称为斜弯曲,它是两个互相垂直方向的平面弯曲的组合。,平面弯曲,斜弯曲,y,z,y,xz平面内的平面弯曲,xy平面内的平面弯曲,中性轴位置:,令y0,z0代表中性轴上任一点的坐标,外力与中性轴并不互相垂直,斜弯曲时,横截面的中性轴是一条通过截面形心

4、的斜直线。一般情况下,中性轴不与外力垂直,例1 图示矩形截面梁,截面宽度b90mm,高度h180mm。梁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内分别受有水平力F1和铅垂力F2 。若已知F1800N, F21650N, L 1m,试求梁内的最大弯曲正应力并指出其作用点的位置。,第三节 拉伸(或压缩)与弯曲的组合(拉弯组合 ),杆件同时受横向力和轴向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变形为拉(压)弯组合变形。,一、计算方法:,1.分别计算轴向力引起的正应力和横向力引起的正应力;,2.按叠加原理求正应力的代数和即可。,二、注意事项:,1.如果材料许用拉应力和许用压应力不同,且截面部分区域受拉,部分区域受压,应分别计算出最大拉应力和最大

5、压应力,并分别按拉伸、压缩进行强度计算。,2.如果横向力产生的挠度与横截面尺寸相比不能忽略,则轴向力在横截面上引起附加弯矩亦不能忽略,这时叠加法不能使用,应考虑横向力与轴向力之间的相互影响。,1、求内力,目录,三、强度条件,2、求应力,3、建立强度条件,目录,例2 如图所示的钻床,在零件进行钻孔时,钻床主轴AB受到P=15kN的轴向外力作用,已知铸铁立柱CD的直径d=150mm,铸铁的许用拉应力=30MPa,许用压缩应力=100MPa,试校核立柱CD的强度。,解 : (1) 内力分析: 立柱CD在P力作用下受到弯曲与拉伸的组合作用,弯矩和轴力分别为: FN = 15(kN) Mz = 15 4

6、0= 6 (kN m),(2) 应力计算: 圆截面点处所受的正应力为:,圆截面a点处所受的正应力为:,(3) 校核强度:从上面计算可知,故 安全,第四节 偏心拉伸(压缩),1. 荷载P的作用线与柱的轴线不重合,称为偏心力,其作用线与柱轴线间的距离e称为偏心距。 偏心力P通过截面一根形心主轴时,称为单向偏心拉伸(压缩)。 2. 当偏心压力P的作用线与柱轴线平行,但不通过横截面任一形心主轴时,称为双向偏心拉伸(压缩) 。 3. 偏心拉伸(压缩)将引起轴向拉伸(压缩)和平面弯曲两种基本变形。,P,双向偏心压缩,一、应力分析:,总应力,A 为横截面面积;,Iy , Iz 分别为横截面对 y 轴和 z

7、轴的惯性矩;,M=P*e e是偏心距,二、危险点的应力及强度条件,max=P/A + MZ/WZ + MY/WY,max=P/A + MZ/WZ + MY/WY,解:两柱均为压应力,例3 图示不等截面与等截面杆,受力P=350kN,试分别求出两柱内的绝对值最大正应力。,图(1),图(2),例4 图示一夹具。在夹紧零件时,夹具受到的外力为P2kN。已知: 外力作用线与夹具竖杆轴线间的距离为e=60mm,竖杆横截面的尺寸为b=10mm,h=22mm,材料的许用应力170MPa。试校核此夹具竖杆的强度。,解:,竖杆的危险点在横截面的内侧边缘处。危险点处的正应力为:,强度条件满足,所以竖杆在强度上是安

8、全的。,第五节 弯曲与扭转的组合,一、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的概念,受力特点:杆件同时承受转矩和横向力作用。,变形特点:发生扭转和弯曲两种基本变形。,1、 内力分析,设一直径为 d 的等直圆杆 AB , B 端具有与 AB 成直角的刚臂。 研究AB杆的内力。,二、危险点及其应力状态,B,横向力: P (引起平面弯曲),力偶矩: m = Pa (引起扭转),将力 P 向 AB 杆右端截面的 形心B简化得,AB 杆为弯扭组合变形,x,画内力图确定危险截面,固定端为危险截面,2、 应力分析,危险点为 C1 和 C2,最大扭转剪应力 发生在截面周边上的各点处。,危险截面上的最大弯曲正应力 发生在C1 、C

9、2 处,对于许用拉、压应力相等的 塑性材料制成的杆这两点的 危险程度是相同的。 可取任 一点C1 来研究。,C1 点处于平面应力状态,3、强度分析,(1) 主应力计算,第三强度理论,计算相当力,(2) 相当应力计算,第四强度理论,计算相当应力,承受弯曲与扭转的圆轴一般由韧性材料制成,故可用第三或第四强度理论。,(3) 强度计算,1,该公式适用于图示的平面应力状态。 是危险点的正应力, 是危险点的剪应力。且横截面不限于圆形截面。,三、强度条件讨论, 可以是弯扭组合变形中由弯曲产生的正应力;, 是由扭转变形引起的剪应力。, 还可以是弯曲,拉(压)与扭转组合变形中由弯曲与拉(压)产生的正应力。, 也

10、可以是 拉(压)与扭转组合变形中由拉(压)产生的正应力;,该公式适用于 弯,扭 组合变形;拉(压)与扭转 的组合变形; 以及 拉(压),扭转 与 弯曲 的组合变形。,弯、扭组合变形时,相应的相当应力表达式可改写为,对于圆形截面杆有,2,扭转截面系数,两式只适用于 弯,扭组合变形下的 圆截面杆。,式中W为杆的抗弯截面系数, W t为扭转截面系数。M,T分别为危险截面的弯矩和扭矩。,外力分析:外力向形心简化并分解。,内力分析:每个外力分量对应的内力方程和内力图,确定危 险面。,应力分析:建立强度条件。,弯扭组合问题的求解步骤:,Mr3, 计算弯矩,Mr4, 计算弯矩,例5 试根据最大剪应力理论(第

11、三强度理论)确定图中所示手摇卷扬机(辘轳)能起吊的最大许可荷载P的数值。已知:机轴的横截面为直径d =30mm的圆形,机轴材料的许用应力 =160MPa。,解: (1)跨中截面的内力,Nm,Nm,N,(2)截面的几何特性,mm3,mm3,mm2,(3)应力计算,MPa,MPa,MPa, MPa,MPa,(4)根据最大剪应力理论求许可荷载,P,kN,例6 图示一钢制实心圆轴,轴上的齿轮 C 上作用有铅垂切向力 5 KN,径向力 1.82 KN;齿轮 D上作用有水平切向力10 KN,径向力 3.64 KN 。齿轮 C 的节圆直径 dC = 400 mm ,齿轮 D 的节圆直径 dD =200 mm

12、。设许用应力=100 MPa ,试按第四强度理论求轴的直径。,C,D,解:1 、外力的简化,将每个齿轮上的外力向该轴的截面形心简化,,2、 轴的变形分析,1 KN.m 使轴产生扭转,5KN , 3.64KN 使轴在 xz 纵对称面内产生弯曲。,1.82KN ,10KN 使轴在 xy 纵对称面内产生弯曲。,3、绘制轴的内力图,MyC=0.57KN.m,MyB=0.36KN.m,MZC=0.227KN.m,MZB=1KN.m,T=1KN.m,A,D,圆杆发生的是斜弯曲与扭转的组合变形,由于通过圆轴轴线的 任一平面都是纵向对称 平面,故轴在 xz 和 xy 两平面内弯曲的合成 结果仍为平面弯曲 ,从而可用总弯矩来 计算该截面正应力。,B 截面是危险截面,4、危险截面上的 内力计算,y,z,B截面的总弯矩为,B 截面的扭矩值为,0.57,0.36,C,B,My图,0.227,1,C,B,Mz图,1,C,T图,5,由强度条件求轴的直径,轴需要的直径为,本章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