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六郎上课课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066606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3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六郎上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王六郎上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王六郎上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王六郎上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王六郎上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六郎上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六郎上课课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预习自学,1、介绍蒲松龄,聊斋志异 2、王六郎的人物形象。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本文的主题。,“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称, “志”是记述的意思, “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聊斋志异,作者介绍,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人。,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 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

2、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清代突出的社会矛盾是民族矛盾,满清贵族入关后,中原人民的反抗始终没有停止。在“康熙盛世”,从皇帝到满族大臣,对汉族士子的怀旧情绪绝对不能容忍,制造文字狱,知识分子噤若寒蝉。 蒲松龄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长期乡居,深受黑暗社会重压,了解黎民苦难,熟悉科考制度种种弊端,看尽人情冷暖。,社会背景,创作意图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 浮曰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聊斋自志) 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蒲松龄借虚拟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怀,寄托忧愤。,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3、。(郭沫若),王六郎,解读 一、说出王六郎、许氏友情的主要情节。 二、简析六郎的性格特征。 三、归纳主题。 四、探究: 1、六郎和许氏是不是酒肉朋友? 2 、六郎和许氏有缺点吗?说一说。,有关友情的主要情节 王六郎: 驱鱼-托梦-相送 (报答) (思念) (依恋) 许氏: 邀饮-探弟-勉励 (热情) (守信) (真诚),主题? 通过对正直之鬼王六郎的和下层劳动者许氏真挚友情的描写,讽刺了现实社会人世的冷漠,表达对友情的赞颂和渴望。,因为渔夫经常“饮则酹地”。所以王六郎要报答渔夫,使得“他人渔,迄无所获,而许独满筐”。,王六郎的性格特征,(1)知恩图报,有情有义。,在于渔夫相识,交往之后二人友谊

4、深厚。在去上任之后为了报答渔夫,他通过索要当地百姓的财物,资助渔夫“资斧”,虽然显得很不厚道,但却不是为了私利,而是要帮助朋友,可见他有情有义。 在送别渔夫时,刮起了羊角风,“随行十余里”。应该说着“羊角风”,寄托了他对朋友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不隐瞒自己水鬼的身份。,王六郎的性格特征,(2)待人真诚。,(3)舍己救人、善良高尚。 “果有妇人抱婴儿来,及河而堕。儿抛岸上,扬手掷足而啼。妇沉浮者屡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儿径去。” 在亭午时分,一名妇人怀抱婴儿前来,行至河畔,旋即失足坠入河中,在该妇人载沉载浮的奋力挣扎中,伴随着河岸幼儿扬手掷足的高声哭啼。结果是妇人没有沉下去,而是“忽淋淋

5、攀岸以出”,抱着儿子回去了。当晚,二人照常来到河边聚会。渔夫向他询问了这件怪事。王六郎回答说:“女子已相代矣;仆怜其抱中儿,代弟一人遂残二命,故舍之。”,有人认为,一方供酒,一方驱鱼,他们是互惠的利益关系,至多也不过是酒肉朋友。你是怎么看待二人之间的友情的呢?,王六郎宁愿牺牲自己,放过了素昧平生的妇女的行为,许姓渔夫是极为认同的,他感叹道:“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当听说王六郎升为神祗时,称赞道:“君正直为神,甚慰人心。”又表现出真心的喜悦。虽然语句不多,却也表明二人情笃非常。 其次,王六郎上任之后,许氏“即欲治装东下”,前往探视故友。这在常人看来,事属虚妄,但许氏坚信不移。果然,到达邬镇

6、之后,备受款待。而王六郎也通过托梦、送别的形式,寄托对朋友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由此可见,二人的友情是建立在对对方的认同、信任和关心的基础上的,这是真正的朋友之情,是超越生死、地位和金钱利益的友谊。,讨论探究,王六郎在面对“投胎转世”问题时做出了抉择,而渔夫也在做同样的抉择。对于渔夫的最后决定,我们该怎样看待?是赞同还是批判?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面对此情此景,孰能无动于衷?掌握着主动权的王六郎在选择,熟知内情的渔夫也在选择。虽然渔夫内心的风暴要小得多。但是他知道事情的真相,良心驱使他必须在“拯救陌生女子”与“协助相善友人”之中,选择其一。当最初“思欲奔救”,变成后来的“止而不救”,其间最大关键,在于对受困者之“识与不识”以及对朋友王六郎投胎复生的考虑。相信没有人会去指责许姓渔夫的行为不当,因其所作所为,正是一般“人之常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